前段某知名公司因最近的合并风波,内部出现了动荡,于是很多老部下就又有了聊聊的由头。出来创业一段时间,再回头看一些事情,觉得清晰了很多。
整个饭局为时3个小时,当年的小同学如今己不乏己做到大公司总监级的人物。但整个story和question,似乎本质没有什么变化。
局中的问题
ques1: 为什么要走?
ans1: 我觉得公司合并,我们是被合并方,我觉得我们老大的盘子都不稳,我将处于不利地位。
ques2: 想去什么地方?
ans2: 做些新的事情吧,还在看,说实话很迷茫。对了,你告诉我去竞对有没有法律风险。
ques3:有哪些机会?
ans3: 没有太好的目标,我想跟我着我原来的老大。
ques4:为什么不选另外一个机会?
ans4: 因为原来老大去了那边,也给我做了争取,给我的工资更多一些,熟人更好混。
ques5: 创业公司和大公司你怎么选?
ans4: 创来公司title高,大公司待遇好,我也在纠结。
你会发现,只要视角不变,无论level高低,问题出奇类似。
其实,上述问题综合一句话,所有人的都是:
找一个比现在发展速度更高的,环境舒适的,工资更高的岗位
。
怎么选?
实际上,这个问题没有理论上局部最优解,如果想不清楚你的目标,你的所有选择都要变成“要是当初我选XX就好了”的错误选择。
但
这个问题存在全局最优解,就是说,如果你能在某个职业生命周期中,都按照同一类选择方法论去选择,无论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而或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最终都会长成你想要的样子
。
基本发展结构
我们抛开这些问题看技术领域人才更迭,人力发展角度其基本结构如下:
1,技术型。
智商偏高。对技术本身及技术难题感兴趣,在解决技术问题中需求成就感,内心戏丰富。对找对象外的人际交往很不擅长,也没有取得成就感,有时反而觉得boring。
2,管理型。
情商偏高。善于处理团队和人际关系,对组织驱动项目团队作战感兴趣度大于技术本身。向往权力。对技术本身处理一般,不够钻研。
技术路线和管理路线在成长路上,每个人都一定有所偏重,也肯定有一个时间要二选一。有几点,可供参考:
1,理论上,技术型多得是机会转向管理型,但选了管理型,由于自己的技术时间投入问题和成长问题,很难再回到技术型。
2, 有很多明显是应该呆在技术区间去走的同学选了管理岗位,做了自己并不善长的事情,非常痛苦。
3, 作为技术出身的人员,应首选在技术型的道路去走,能走多远走多远。道理很简单:
(1) 在同一个公司中,管理型的岗位越向上越少,发展遇到瓶颈的概率要大很多。但没有公司嫌自己公司高水平技术人才太多。
(2) 不同公司间的跳槽也是一样,管理岗有选人问题、文化磨合问题、团队融入问题,新公司允不允许带老人的问题。相比之下,技术岗只有水平问题和价格问题。
4, 长期来看,管理型大多表面风光,技术岗相反。
懂最终目标
无论是管理岗还是技术岗,技术人才的公司中的位置就是“生产序列”,就是说,
你的所有目标应该是在保证质量下,尽可能多的生产,只要能坚持这个原则,一定能越走越高
。
不要过多关注眼下的所谓“困难”和“选择”,这些在整个职业生命中,是“庸人自扰之”的事情,分清楚哪些是“终极杀”,哪些是“浮云”。
适合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管理型更应该多注意的几点:
1, 为结果负责。保持三句话的习惯,一句话说清楚这个阶段的成果,第二句说清楚下个阶段的挑战,第三句解释二者的逻辑关系。
不要罗列自己的工作量。实际上,越是厉害的高水平人们,越没有罗列自己工作量的习惯。只有完不成任务时,工作量才有小部分意义。如果你发现只能靠列工作量才能与人PK,并且弄得很不开心,要么你水平不行,要么你打错仗了。
很多人不能用三句话描述清楚自己的工作,往往是自己没有想清楚。
2,永远不要找借口,没有就是没有。很多RD或技术初级管理者喜欢在邮件中找很多逻辑很严密的借口。
这个在更高管理者看来,往往是不堪大用的代名词,毫无价值。可以有解释,但要适当和实事求是。
精人太多的世界里,拼傻没准是更好的选择。
3,保持产品思维,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揣测一个产品的技术方案,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
每个技术方案要追求的是,“没有性价比更高的方案了“,而不是“没有比它技术含量更高"的方案了,更不是“没有比它显得更高深能向上出成绩汇报”的方案了。如果走在后者这个路上,很危险,后续一定会感到各种不满意,更甚者,你己经埋下了被替换的危机。
除了必要的代码量大到一定程度不得不做的“重构”,压制重构代码的冲动保证研发进度是高级人才的必备素质。相反,总是以“重构”方式解决问题是技术leader无能的最高表现形式。
因为,重构几乎一定会浪费生产时间,且如果不解决本质的问题,不久你还会再来一次重构。
4,有成本意识。很多初级管理成天为自己团队加人,以增强安全感。殊不知,这个反而更危险。
任何一个时刻要想清楚,你的最大危机不是和你同一级别本次要和你抢夺晋升名额的那个人,而是组织的淘汰机制。
初级管理者的假想敌,往往应该是团结争取的对象。
应对技术外的因素
在大一些的公司,不可避免的到一定级别,就会有站队的问题。讲谁是谁的人,谁在谁的队列里。回顾过去和看一些Case,这里我觉得有几条非常实用。
1,潜心做技术的人应该追求如何使自己的技术价值最大化,不应该天天考虑太多的“政治”因素。否则有一天你一定因此而受羁绊,且几乎一定得不偿失。
2,在你分不清状况时,“只管为公司做贡献就好了”,没有人有足够理由能重度伤害到一心只想为组织做贡献的实干者,也不要太乎当前的一时得失,这样最终结局往往是最好的,有人性的“大道”保证。
回顾历史,会发现历朝历代都是这样,也很多伟人在多次变革中能够安然渡劫、终有大成的秘密。公司作为历史长河的小缩影自然也不会例外。
任何一方上台做管理者,都需要干将。这里记住一点,要真的做到给公司做贡献,千万不要搞投机成为“三姓家奴”,否则结局太悲惨。
3,我们可以讲究职业技巧,但永远不要想“投机”、“小聪明”可以持久。
天下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可靠“小聪明”保住的,很多case都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误了卿卿”。
4, 做人需要有自己较为高尚的道德底线,时刻记住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然“出来混,是一定会还的”,没准还要加倍。
5,不要只做简单且容易线性增长的事情,这个并不增加你的价值。
要多选择做“难且有区分度”的富有挑战的事情,长期坚持必有效果。如果你发现没有可挑战的对象,可以试着减少一个人或多做一件事,坚持就大有禆益。
6,保持“正能量”,尤其是委屈后是否还很快恢复“正能量”是区分一个“强者”和“弱者”的必要条件。
“你觉得别人好,你去找别人做吧”,“下次这事我不干了,多干还落埋怨了”,一般最终成长很有限,目测活不过T6。
如果上级坚持认为你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有潜在问题的。虽然事无绝对,但即使同一水平,更高的位置往往看得更远。很多问题往往不能只归结于遇到了“变态领导”。
把这个当做突破自己vision到下一个境界的机会。不要在这个心情上赌太多气,浪费太多光阴,因为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他们。
7,保持知恩图报的心态。
8,保持对组织一定的忠诚度。
9,保持勤奋。
后三条只要坚持做就好,不需要解释。坚持很难,但也会给你带来持续的运气。
读完这个,再看第一节的问题,全都是“具体问题”,不值一提。如果觉得还有问题,那就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