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真正来到本土,你会发现做好东南亚,会和你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而那些能干好东南亚的人,也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文章来源:
行走的六岁(ID:molia007)
作者:徐六岁
我在本土做TikTok电商的这17个月,跑了大马,印尼,泰国三个市场,最近因为入职了森马,又要去越南了……在经手了不同类目不同国家的品牌之后,最后发现,国家间并无法互通,品类间无法互通。
诚然有一些共性,但大部分的事情,你是真的要从头来过。
和诸位一样,认为中国人出去就是降维打击。认为遍地是黄金,和人聊天都是聊规模聊商业模式,想要复制那个谁谁谁。
图为当时
开在马来西亚的公司,某次业务培训
中国人讲究效率,在本地,不好意思,生命就是拿来浪费的;
你觉得在本地流行的很low的东西,恰恰是他们的主流。你想要洗他们,教他们怎么做人做事,给他们更好的……家人,醒一醒!你的“我觉得”“我要”是行不通的,认知“他们怎么觉得”“他们需要什么”才能行得通。
所以来到本地做业务,第一件事,要干的,就是停止你的“意淫”。代入他们的视角,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一切。
东南亚这个片区,在过去,在美区亚马逊和中国国内市场都在迅速发展的阶段,
除了去东南亚做灰产和暴利电商单页投放的,是没人愿意踏踏实实去做本地市场。
如果有赚钱快的通道,谁会坑次坑次赚累钱。
因为他们发现,东南亚虽然各种问题,可是,只要你的生意干进去了,这个市场会很稳。
它的市场变动性,对比国内,可能是30倍50倍及以上的降速。一点都不夸张。
可是它依然是为数不多,有着稳健增长,持续增长,且一刀切风险较低的增量市场。
难点一:产品怎么定价
很多国内天猫的头部品牌,到了本地会卖不动。原因是:
他们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东南亚没有中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需求产生和需求标价的底层。
国内的中产及伪中产,月入两三万及以上的,在东南亚那叫“有钱人”。而主流用户,普罗大众是月入2千-5千人民币不等的“穷人”。
东南亚的有钱人和穷人根本不是一种人。除了经济收入,他们在种族,宗教,文化上也是全然不同的。
你之前是卖给月收入两三万及以上收入的中国人,你现在卖给收入三四千的印尼人,马来人,泰国人……
由于用户的收入就这么多,所以对于不同品类的需求度,以及愿意为此付出的价格是有上限的。
除非是一个完全新的品类,人们没见过,你可以第一个进来定价。
但大部分的需求,在用户心里都是有明码标价的区间的,超出了一个合理值,营销成本会大幅上升。
去年在服务intoyou的时候,我就发现,在马来西亚马来人的大众口红市场,想要卖到五六十块人民币一支,很困难,即使产品本身有很多点可以在营销侧包装。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国际品牌美宝莲,YOU在当地才二三十多人民币一支。当用户的主要需求:颜色/持久/滋润/防水等需求点,
有很多更便宜的解决方案可以选择的时候,她为价格很高却不是当地知名品牌的你剁手,就会变难。
图为运营在做intoyou培训和试色,熟悉产品
顺便说一嘴,国内我们视为平价的便宜的品牌,如intoyou,滋色,完美日记,akf…在东南亚,等于挺贵的,不便宜。
当我们进入本地,是“白牌”的时候,我们抬升价格一般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从产品身上找到那个能溢价的卖点,不断放大
,这种方式,对于产品的差异性要求高,并且对应用户的痛点要强(用户关心的用户愿意付费,用户不关心的你再好他也不在乎)。
第二种就是做品牌心智方向的,如果你找不到产品身上的极致差异卖点来放大,你就只能创造精神层面的东西,给自己贴标签。
这种打法很费钱,需要在圈层里做饱和式的营销(当地传统品牌打法,就是进线下主流商超,CBD搞活动让网红来线下打卡,以及广告大屏投起来)
图为JO MALONE在线下核心商圈做节日营销的堆头
如果两者都没有。请问你是本地市场的“白牌”,还卖得比别人贵。消费者会买你么?
2.市场主流产品,还有什么没有被解决的需求,而我的产品可以做到的?我和市场主流产品的差异点是什么?
3.对应咱们产品的解决方案,他们愿意至多付出多少钱来购买?
对于我们做的群体,进行合理定价很重要。推荐大家做产品调研时候,shopee,lazada,tiktok这三个平台,你所做的类目的头部gmv商家,可以看一圈,作为你定价的一个调研参考。
已经在本地的话,那么本地主流的商场,和连锁店,如AEON,屈臣氏,万宁,ACE等,以及终端的便利店,也是非常值得去调研的对象。
马来西亚遍地开花的廉价家居零售店MR.DIY,什么都有卖,风格大概就是五年十年前的义乌小商品。家居日用零售店马来西亚最多的就是MR.DIY和DAISO
skinmade是一个马来西亚本土护肤品牌。他们家最火的是它的防晒霜,一个从tiktok这个渠道长出来的本土品牌,比市场上大多数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的防晒霜都要卖得贵,却能卖得好,用户忠诚度也很好。究竟是为什么?
后面研究后发现,那是因为它的防晒霜,
除了当地用户刚需的防晒需求,它有2个能切中用户需求,但别人没有的差异化卖点。
这也成为后面做达人营销时候,我们放大差异化的两个点。
图为我出差期间,在酒店洗漱台上拍摄的,红框内是防晒霜
1、这个防晒霜可以解决涂上去假白的问题:
如果你在大马生活过,你会知道,马来人的脸的颜色,普遍偏黑黄,而且大家的肤色色度是不一样的。因为大马不仅有马来人,还有印度人,以及很多的mix。
市场上的国际品牌更多是标准化产品,主流的防晒霜的颜色对于马来人的肤色是偏白的,肤色和防晒霜不能融合。
脸比较黑的用户,涂一般的防晒霜,脸会变灰,对,是真的会变灰。。。
所以它们家在成分和技术方面做了调整,变成了带有颜色的防晒霜(有色防晒霜的颜色,是以不同颜色的氧化铁和白色的二氧化钛混合而成)。
使用户涂上去之后不会太白,能够和肤色能很好融合。这个产品从视觉上看,是像粉底一样的颜色。
2、它能够一定程度遮盖皮肤的瑕疵,有类似粉底的作用: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功能比较鸡肋,就是好像有点粉底的作用,但当粉底来用的话,遮瑕力又过于弱了。马来人的脸大多有皮肤问题,遮瑕需求是强的。
但是当我使用,以及大量调研后发现,这个“轻度美化皮肤”的功能,在用户的使用场景上,是有痛点的。
大家知道,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一般都画浓妆。我看过我们主播化妆的流程,是有点惊到的。在中国流行自然的妆容,所谓的伪素颜,淡妆,强调妈生感。但是马来人追求无瑕的肌肤,追求美白。
他们的化妆也很繁琐,粉底会打很厚,底妆需要把整个脸抹白,包括眉毛,然后才在脸上描画。所以它们出门的化妆工程量很大。
这是我其中一个主播,非常有灵气的一个主播,从她的日常妆容可以看出化妆的痕迹是很重的
大马有很多马来人家庭主妇,和全世界的女生一样,平时不出门的话,就懒惰不想化妆。
但是他们在早晚去需要接送小孩,是有需求的。即使不出门,在家里也需要有好的仪表面对老公(穆斯林宗教影响,女性会需要或想要取悦男性,这一点在虾皮也可以窥见一二,在马来西移shopee你搜索“睡衣”销售最高的全是情趣内衣)。
所以很懒得化妆的时候,能够很方便做到稍微美颜一下的解决方案,是有需求的。
至少让我看起来不是太糟。
基于这两点,后面我们在达人营销的整体方向,围绕“转为马来西亚人打造的防晒霜“,强调有色防晒霜是最适合马来西亚人的防晒霜,创作了“懒人化妆术”“会变色的防晒霜”等更容易传播的达人短视频内容。它们带来的转化的效果也很好。
所以,对于本地用户的需求洞察,还是非常非常重要。
那个把中国的货运过来,贴个logo就想做好这个市场的时期,早已经过去了。那至少已经是2年前的事情了。
想要抓准用户需求,一方面是调研,对当地的观察,其次就是通过投放后的数据校验。
这也是一个不断筛选和迭代,放大的过程。
最终的一切,其实还是回到供应链上的竞争。
难点三:营销击中不了当地消费者
很多品牌曾经告诉我,他们做的一些内容方向,在中国很work,在本地却失效了。
那是因为用户不一样,对一样的产品有不同的需求点很正常,需要了解这个点。
这也是为啥tiktok第一波起来的品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本地已经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中国,华人做的。因为他们更了解用户的点。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到,国内的品类发展阶段和海外是完全不一样的。
国内的供给非常丰富,洗衣服大部分已经过了洗衣粉,洗衣液阶段,进入洗衣凝珠阶段。可是东南亚对于洗衣凝珠是什么并没有完全普及。我当时的很多马来西亚华人员工都不知道洗衣凝珠是啥。
更别提什么脱毛仪,电动牙刷了。
这是机会,也是挑战。
当你的产品没有具有视觉冲击力,没有新奇特可以视觉化展现的时候,而且你也不是什么知名品牌,十个人里面九个会不感兴趣。
在中国,人人都知道电动牙刷是什么,这个是不需要教育的,可是在当地,对这个东西能干嘛,应该是什么价格是茫然的。
我以usmile举例,usmile海外推的主要是智能电动牙刷,在中国的主流社交平台里,有很多内容是做电动牙刷测评的,因为电动牙刷的渗透已经很高,大家是有认知的,也是有需求的,无非是买你们家,还是他们家的问题。
但是,在大马市场,大家对电动牙刷很多没听过,听过的大多印象这就是“会动的牙刷”,所以你需要解决“为什么要从用牙刷,进化到用电动牙刷”。
所以这个时候你去做“测评电商牙刷”,在没有什么热点可以蹭,产品本身也没有很强视觉猎奇性时候,它对于用户来说是很冷的。
这样的品类,也意味着它需要承担很大的品类教育的成本。
需要去讲清楚电动牙刷到底能解决什么事情,usmile比那些廉价货贵了几十倍,凭什么能值这个价格。
好在用户对于“保护牙齿”是有刚需的,在东南亚大多数地方,大家的蛀牙情况都很严重,因为各种甜食油炸食品的日常饮食习惯问题,看牙医很普遍,又贵又遭罪。
电动牙刷作为一种很有效的预防牙齿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当地并没有被普及。
研究过usmile的产品后,后面选了他们家Y10这款代屏幕的作为主推,本身智能化很突出,而且价格在几档里相对合适。
在内容设计上,后面我们做的方向,就变成着围绕着“刷牙刷对,99%牙齿问题不会发生”这个方向去设计内容主题,
从用户关心的“看牙被掏空钱包”“神器推荐”“生活妙招”这些话题点去切入。
重点去讲清楚“牙齿病了又费钱又疼——其实只要刷对牙,99%的牙齿问题根本不会产生,省下一年x万的钱——如何正确刷牙,只有用巴氏刷牙法——巴氏刷牙法的难点,手动牙刷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怎么办,使用usmile Y10——市场上只有我们能做到,强化讲清楚智能化的几个卖点,以及附加卖点”
把“只需要几百块的解决方案”,和“你一年花几万块的看牙费用”,做一个对比,勾起用户的痛点,产品就会变得容易下单。
然后让达人在我们的框架下,代入自己的场景和亲身经历去做内容。
想要做好当地市场,团队是必然本土化的,或者说一部分团队是需要在本地的。特别是在“开品洞察”和“营销运营”这两个环节的本土化。
海外电商人才匮乏程度,是你想象不到的。更别提内容电商。
电商渗透低是一方面,导致从事这个的人少,其次当地人的智慧程度是玩不明白这些中国来的平台的,而且他们大多是比较慵懒被动和打卡式上班的。
本地的能干执行的人,也都是第一波出去干东南亚的中国人教育出来的。
随着shoppe,lazada,tiktok的相继进入,本地才洗了一丢打辅助的出来。
如何找到本地能调教出来的人才,是个全行业的难题。
光是在本地招到勤奋,肯动脑子,有逻辑,诚实靠谱不撂挑子的人,就已经非常难了。
海外招当地人,没有国内那么成熟的招聘网络,上几个成熟的招聘网站买点会员就能搞定。
有些工种你根本就很难在招聘网站上获得。当时我们招主播,什么办法都试过,上招聘网站找,去fb群组发帖,去地铁站发传单,去商场柜台聊柜姐。无所不用其极了。
某一次我无意中发现马来西亚的华人,在红书上的活跃度很好,然后就开始在小红书狂发帖,招聘本地华人。
此外,就算你拿到履历,你是很难从履历去判断此人的匹配度,这个人可能同时干过行政,干过赌场服务员,干过咖啡馆设计师。
我的办法,
一是考察基础面,人品性格是否能吃苦灵活与否等
,然后给3-7天的时间去上手专业知识+试用上岗,能过关,就录用。
我曾经的员工,大多是我从最基础的表格教起来的。什么是mcn,什么gmv,什么是直播,这些在国内早已是共识的认知,在海外,大家一点概念没有。
以及可以做国内外人才的搭配,尽量把两边优势用起来。
在团队人员的搭配上,以tiktok来说,直播,达人相关的极度依赖本地化的,可以放在当地,成本低也解决local人种和语言问题。
投流,信息流剪辑这两个必须在国内,因为这两个岗位在海外是相当的难招,几乎就是0。在没有地域限制情况下,国内配置更容易。
团队的leader和核心运营,一定要是中国人,或者华人。
且在本地盯着,不要指望组合人才你定策略,就能实现业绩。
当时公司的运营都是华人面孔。招人上我是吃过很多亏的,浪费了很多时间,亏吃多了,就总结出了一套本地招聘大法
完全狼性文化和完全本地文化都是不可行的,需要做结合,对一些本地人非常在意的点,要做一些退让,不然你需要做好离职率高到吓人,员工告你政府给你开罚单的准备。
不同国家又有所不同。比如马来西亚穆斯林男性,每周五都要消失两小时,去附近穆斯林教堂祷告,如果你非要拉过来开会,宗教矛盾可能就产生了。
这一块,是出海团队最主要的矛盾点。
一定要善用该国国家人民的特点来管理。“顺”着管,不要逆着管。
中秋节的小活动,放松大家工作的紧绷神经,主要是来自于我这个老板的压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