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番茄炒蛋,引发全网大讨论,招行的客户心里大概并没有什么 B 数。但这个广告,就是这么成功。连我都忍不住和经纪人说:我一年要是能做两件这种作品,我就满足了。
昨儿,我也看了很多站「不喜欢」一队的反方评论。评论区里就有无数,我就不一一截屏晒出来了。
位居评论区榜首,收获 101 个赞赏的这条留言,让我感到挺震惊的。
留言的哥们儿,如果我没记错,现供职于上海某创意小热店,应该也是一个创意人。只不过,此刻还没有在业内崭露头角。
这条留言,若出自一个广告圈外围的普通群众,我是不会惊讶的。因为,外围群众对广告片的认知,就是一条视频。特别是一些容易入戏的人,看广告的时候,就像他们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看到不合理的剧情,或者明显的 bug,会忍不住吐槽,比如:
「这女的四不四傻啊?再跑两步,前面就到公路了,车随便拦啊。但你看她都跑了这么远了,偏偏这个时候停下来,还要坐下来喘气,被坏蛋追上,拖回去,活该。」
这种没有必要却情不自禁的代入,在观影的时候,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尤其是碰到那种槽点很多的影视剧(
还比如央视春晚
),真是吐槽一刻不能停。所以,才有了「弹幕」这么人性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大家想吐就吐的需求。
接下来的话,我的「
攻击
」对象,不是广告圈外围的吃瓜群众,而是以 ID「游你的」为典型的广告从业人员。
在我看来,在广告圈里,你们扮演的角色不是广告人,而是另外两种,一种叫傻 x,一种叫坏逼。而我当然更希望你们是后者。
如果你们扮演的是傻 x,那我来说说你们这群傻 x 到底傻 x 在哪里。
所有做广告的人,范围再缩小一点,所有做广告并且做过广告片的人,应该都很清楚一点:
做广告片,说白了,也是一种戏剧创作
。
和纯粹的艺术戏剧创作(
比如舞台剧、影视剧
)相比,广告片除了用镜头语言讲述一个故事,还背负着替商家宣传品牌、产品的使命。
被用作商业推广,引发受众的购买欲望,才是一支广告片所承载的终极使命。而一支广告片的幕后创作团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达到这个目的。
咱们就拿招行这支「番茄炒蛋」广告片来解剖。
这支广告片要帮招行推广的是产品是 - 留学生信用卡。我的理解,这张信用卡的申请人和主持卡人都是家长,而在海外留学的孩子则持副卡,用父母的钱在海外消费。
这么大的孩子,还花父母的钱害不害臊,这算不算啃老什么的......这些话题,本号并不想做过多的讨论。也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反正,人家父母就是有钱,就是愿意给孩子花,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我们把这种信用卡的特性搞清楚了,也就搞清楚了招行这支广告片想要沟通的对象 - 100% 是家长,不是孩子。
所以,怎么用一支广告片让中国的家长看完之后,想为自己即将留学的孩子办一张信用卡,我猜啊,这就是广告公司从招行手里接到的 brief(创意简报)。
广告公司接到 brief 后,创意团队就开始想了。
接下来的文字,纯粹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意淫。如果你恰好是这支广告幕后团队的一员,发现我意淫出的情节,和事实有很大出入的话,请务必不要谩骂于我。
省略前期反反复复地头脑风暴部分,让我们直接进入最关键的「创意诞生时刻」。
经过一番深度思考之后,团队里有个文案发现了一个洞察 -
孩子长大之后,远走高飞之后,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有一部分父母,心里多少会有些失落,觉得自己对孩子来说没什么价值了。所以,当孩子偶尔对父母提出需要帮忙的请求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感到很高兴,想尽所能帮孩子解决问题。
这个消费者洞察,肯定不来自每家每户的家长,但是在中国又具有普遍性(这句话也是我一厢情愿这么认为的,我大天蝎对自己牛逼的洞察力就是这么自信)。所以,创作团队都觉得这支广告片,可以拿这个洞察来做做文章。
于是,他们四处收集留学生的故事,其中,很多留学生都提到了「会打电话回家问父母怎么烧菜」这个事情。创作团队觉得很有意思,就让文案去编剧,写一个「留学 boy 向父母讨教一道菜的家传做法」的故事。
在编剧的过程中,为了营造戏剧矛盾,这个文案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了中美十二小时的时差梗、父母半夜起床烧菜梗、用微信发送视频教程梗......等等,这一切,只为了在短短二百多秒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让整个故事看起来合情合理,剧情又不失跌宕起伏。
这个文案,就是在扮演一个职业编剧的角色。而我所理解的影视编剧,他们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戏剧化杜撰,或者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脑洞大开。
如实地,把现实生活纪录下来的视频,是纪录片,不是广告片。招行的这支「番茄炒蛋」广告片,它就是广告片的其中一种类型 - 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但其所呈现出来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所以,它注定经不起推敲和琢磨。
而我给你的一点小建议是:
看这一类广告片的正确方式,或者说不给自己添堵的方式,就是只关注它所传递的感情是不是真情实感,它所输出的价值观是不是你所认同的,能不能打动你。
如果你不认同我说的这两点,削尖了脑袋要去钻牛角尖,强烈地去代入,给这个留学 boy 贴一个巨婴症标签,心疼这对老两口半夜起来烧菜,那我只能说,这一类广告不适合你看。用某宝店主们的口头禅来说,就是:完美主义者请绕道。
对那些吃广告这碗饭,却在吐槽这条广告的人,我不能忍。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你是傻 x,也就算了。但如果你是坏逼,看不得别人的作品大红大紫,所以努力地在鸡蛋里面挑骨头,找茬儿,吐槽,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希望你还是早点退出这个行业。毕竟,像你这种心态,也做不出什么厉害的广告了,没跑的。
我看到评论里,有很多人说,这个广告所输出的价值观太有问题了,怎么能公然地宣言这种不健康的父母子女关系呢?
操着这种想法的人,你们到底有没有体会过正版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我深表怀疑。
昨天,后台两百多条留言里,有一条是这样的:
虽然这是一个「孩子」的话,但我相信(又是一厢情愿地),很多父母看到的话,也会认同。
我完全同意这位读者说的,这种互相需要,就是我们和爸妈之间情感的养分。这种需要,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微妙的化学反应,没办法说透,也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它根本不是有些人所看到的那样,反映的是一些自私且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一些被孩子无度索求的犯贱父母。我只看到了一件东西,就是「爱」的一种样子。
没有切身感受过这种「爱」的人,看到的,自然就是背光的那一面,是凉的。那是你们的不幸。而从这条广告片里读到爱的人,是何其幸运。就像另一位读者留言所说:我笃信,看自己就怎么看别人。暖暖内含光,便是我认同的三观。
其实,W+K 早就用类似的洞察为 Old Spice 打造过一个主题为 Smell come to Manhood 的 广告战役。
和招行的番茄炒蛋不一样,
Old Spice 的沟通对象是青少年,所以广告里,
W+K
用诙谐的方式描绘了一群难以接受儿子长大这一事实的母亲。
Smell come to Manhood 这个 concept 想传达的
信息是:用了 Old Spice 最新推出的两款香型喷雾,你就能瞬间从男孩变成男人,女生们从此将以欣赏男人的眼光看你,而你那可怜的老妈只能独自哭泣。
对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消费者来说,这个概念可以说是非常「性感」了。
请 戳 看 Mama Song ☟
歌词的大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