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懂经济
让连接发生,提供金融知识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看懂经济

央行动态 | 人民日报:央行逆回购“削峰填谷”未改货币政策基调

看懂经济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23 07: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中长期资金价格持续走高背后:金融监管升级,央行维持紧平衡

澎湃新闻网(上海)

一边是金融监管力度升级,一边是央行维持资金面紧平衡态度未改,中长期资金价格持续走高,银行不得不出手高价招揽资金。 最新一个佐证是,经过连续多日的上涨后,一年期Shibor利率首次超过了贷款基础利率(LPR)。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5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年期Shibor利率上涨0.99个基点报4.3024%,超过了同期限的贷款基础利率4.30%,距离4.35%的央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也更加接近。 事实上,从4月14日起,1年期Shibor利率就开启连续上涨,从4.20%一线飙升到了现在的4.30%,今年2月和3月,央行两度上调包括逆回购在内的多个资金利率,一年期同业拆借利率也从去年年末的3.3728%,飙升到了现在的水平。


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考虑风险缓释方式、贷款投向行业、用途、贷款品种、期限、利率浮动方式和类型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确定。


目前,贷款基础利率的报价团由十家银行组成,不过,自从2013年10月起对外公布,贷款基础利率的变动都是紧跟央行贷款基准利率的。从2015年10月26日央行下调基准利率后,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就保持在4.30%水平。


一年期同业拆借利率的持续走高,只是银行对中长期资金渴望的一个缩影。 在5月19日举行的3个月期限的8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的招投标中,中标利率为4.5%,较最近一次的4.2%上浮30个基点,创2015年以来新高。 而对银行来说,这期国库现金定存招标的实际成本,可能已经接近5%。


为何实际资金成本近5%的国库现金定存,银行仍抢夺?

“一方面,5月中旬的本次3个月国库现金定存跨半年末,计入一般存款,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存款相关的指标,如贷存比等。另一方面,国库现金存款不算同业负债,部分包括同业存单后大口径下的同业负债超过总负债1/3的中小银行对一般存款的需求较强。”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陈健恒如是说。


此外,近一个月来,不同于官网存款利率的按兵不动,部分地区的城商行、农商行甚至是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在近期提高了柜台存款利率。 中金公司认为,往后看,表内债券和非标派生的存款减少,而监管趋严下银行未来的同业业务受限;另一方面,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更为严格,导致银行对一般存款的抢夺更为激烈,倒逼提高存款利率。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万钊指出,4月金融数据已经可以一窥银行资金饥渴度: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1万亿元,贷款本应派生存款,但是4月份M2反而环比减少了3277.7亿元。 他认为,4月份银行信贷投放和货币创造之所以出现大幅背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银行极度的资金饥渴,使得个人存款大量转化为理财,存款转化后,一部分体现为计入M2的同业存款,还有一部分体现为不计入M2的同业存款和银行的CD(大额存单)等自有负债。


在各家机构看来,资金面未来一段仍将继续维持紧平衡状态。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4月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大3943.17亿元,但扩表的幅度远不及3月央行缩表的1.1万亿规模,金融去杠杆并未转向,只是更加温和。未来央行在呵护市场流动性方面,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操作,以7天的逆回购及1年的MLF(中期借贷便利)为主。


2. 央行实施400亿元逆回购操作 连续第四次暂停28天逆回购

中国证券网

今日央行重启公开市场操作,释放短期流动性。据央行公告,22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00亿元逆回购操作,7天和14天品种分别是100亿元和3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45%和2.60%,与前期持平。

鉴于当日有100亿元28天逆回购到期,因此实现资金净投放3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连续第四次暂停了对28天品种的逆回购操作。结合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天风研究固收团队指出,上周央行共进行了3次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投放量较大,高达4100亿元;二是连续三次未投放28天期资金。沿着第二个特征回溯来看,自3月末以来,央行的逆回购投放的期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缩长放短”的特征,28天期资金投放占比显著下行。这主要是出于弥补流动性季节缺口、以释放流动性来对冲“监管趋严”带来的市场恐慌等原因。

天风研究预计,未来外汇占款短期大概率仍将保持稳定,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规模不大,但6月根据历史经验来看,资金缺口可能相对较小,则逆回购投放规模会相对收缩,央行操作总体上可能仍呈现“缩长放短”,但短期资金投放占比可能会有所下降。

据Wind资讯统计,上周(5月15日-5月19日)若不考虑国库定存,央行实现资金净回笼195 亿元;若算上国库定存的投放,实现资金净投放605 亿元。 上周五,市场资金面较宽松,短期利率出现下降。19日,上海银行(22.600, -0.36, -1.57%)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隔夜和7天品种分别下跌4.91个基点和0.67个基点至2.7150%和2.8800%,其他期限品种利率仍上行。

3. 人民日报:央行逆回购“削峰填谷”未改货币政策基调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来,央行保持了相对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5月中旬央行通过逆回购实现过去多日的首次公开市场净投放以来,7个交易日中,有5天央行进行了逆回购或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且在期限品种搭配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此,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央行进行了不少的公开市场操作,这些总体属于常态化、适当的操作,各类工具和期限搭配使用的主要目的都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

下一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依旧会是稳健中性,并将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注重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

稳健中性显成效

近日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合理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积极完善和推广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实施调控。

“与往年相比,今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强调‘中性’,有着更加审慎的考虑,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政策工具使用方面,强调了系统性搭配与流动性稳定,而不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此外,宏观审慎评估的进一步使用与完善,也为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就成效来看,央行认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化以及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要求相匹配,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汇率平稳运行。

适当操作非转向

当前,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是中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但今年以来市场资金供求大起大落,为达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需要随之灵活切换。专家指出,在此背景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一定的资金投放或回笼是很正常的,也是很适当的,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今年早些时候,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就曾引起不少的市场猜测,其中不乏“加息”之说。对此,央行表示,2月3日和3月16日出现的两次公开市场利率随行就市适度上行,反映了2016 年以来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是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目标下市场供求推动的结果,不宜将公开市场利率上行与“加息”画上等号。

“随着央行工具箱里的工具增多,公开市场操作的选择越来越多。但无论使用哪种工具,其主要目的都是对冲流动性波动,波峰时适当减少流动性,波谷时有所增加,进而达到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目标。”赵锡军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某一次操作的数量、价格,市场不必反应过度,也不应将其与货币政策转向挂钩。当然,央行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场的沟通,稳定市场预期。

改革调控需结合

事实上,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央行已给出了明确答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明确货币政策基调的同时,强调改革与调控结合,就是要突出货币政策在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一方面,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艰巨,去杠杆、去库存等都需要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本身也要不断改革,加强工具创新、完善相关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作用。”赵锡军说。

此外,在调控与改革的过程中,还需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央行提出,接下来,将逐步探索将更多金融活动和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严格控制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防范化解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控制不良贷款增量;推动完善信用风险处置的机制安排,防范债券市场风险;严格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有效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风险。


4. 德媒爆料默克尔想助魏德曼“上位”!欧洲央行行长将首现德国人?

环球外汇网

自从1998年问世以来,欧洲央行行长的宝座始终与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无缘。不过,在当前欧洲央行内部分歧愈发剧烈之际,德国人似乎也开始觊觎后年德拉基离任后的位置。据德国媒体《明镜周刊》(Spiegel Magazine)上周末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德国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目前想要让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 Weidmann)在德拉基任满后担任欧洲央行行长的职务。

回顾欧洲央行历任“掌门人”的历史,首任欧洲央行行长为维姆·德伊森贝赫,荷兰人,曾任荷兰央行行长,曾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其继任人为让-克洛德·特里谢,法国人,曾任法国央行行长,于2003年11月接任。现任欧洲央行行长为马里奥·德拉基,意大利人,曾任意大利银行行长,于2011年11月接任。

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的任期到2019年10月31日届满,而魏德曼的德国央行行长任期也在2019年结束。 在上周末在接受奥地利报纸《Der Standard》采访时,魏德曼回应道,“应根据资格而非国籍,来挑选欧洲央行行长”。

对于未来欧洲央行的政策制定,魏德曼表示,当物价压力再次上升时,欧洲央行管委会需要“彰显骨气”。魏德曼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或是某个单一金融市场参与者可能蒙受损失,而回避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问题。我们不根据政治事件来调整货币政策,而是重点关注价格前景。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适当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对货币扩张的必要程度和所使用的工具存在不同的看法”。

对于通胀,魏德曼表示,“目前的通胀率受能源价格的驱动。如果不看通胀率面临的这一大幅波动的临时性因素,那么国内价格压力依然受限。但经济复苏将会逐渐提升通胀率。在我们的前瞻性货币政策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这正是管委会目前讨论的问题”

目前来看,欧洲央行确认有可能将在明后两年迎来大换血。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和其他四个成员组成。除了行长德拉基外,副行长康斯坦西奥的任期将更早于2018年5月结束,此外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普雷特(Peter Praet)也将于次年结束。届时,自2012年以来便与欧洲央行执委无缘的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或许也将谋求一个执委之位。


分析人士指出,保守派人士魏德曼素有“鹰派之王”的称号,一旦其在未来接替德拉基,很可能暗示欧洲央行将加快走出货币宽松。 MarketWatch资深撰稿人David Marsh曾分析称,对于欧元区的现有问题,魏德曼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曾表示,那些纯粹主义者希望将欧元区打造成政治和财政联盟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欧元区国家要么遵守财政纪律,要么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他表示,只有欧元区能够对成员国的预算和经济政策享有一定的干预权,强国和弱国之间的风险共担才会成为可能。

如果魏德曼执掌欧洲央行,他将向政客们表明,央行的妥协不是没有限度的。他相信,解决欧元区问题的核心在于各国政府,而不是央行。魏德曼的首要立场是德国央行强硬的货币原则。



央观荐书


长按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链接

蚂蚁金服: 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链接进入购买页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