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相伴趣成长
一个爸爸记录个人陪伴女儿学习生活的日常,分享学习方法/资源/信息和心得,打开看看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相伴趣成长

这么多成功案例,难道近视真的可逆?

相伴趣成长  · 公众号  ·  · 2024-11-23 08:03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关于近视防控中退轴现象的研究和讨论,包括动物实验的结果、退轴的概率和幅度与先天因素的关系、退轴后的眼球变化等。文章还提到了不同物种退轴分布的差异及原因,以及佩戴近视离焦光学眼镜对退轴的影响。最后,作者强调了对退轴问题应持平常心,并将不涨或涨的慢作为近视防控的第一目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退轴是真实存在的,但除了树鼩外,其他研究过的动物的退轴概率小于50%。

动物实验证明退轴现象确实存在,但发生的概率较小,尤其是除树鼩以外的动物。

关键观点2: 解除引起近视的诱因如近距离用眼、增加白天的大户外活动,是有效的退轴方法。

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减少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活动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展。

关键观点3: 佩戴近视离焦的光学眼镜可以实现退轴效果。

临床中发现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等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实现退轴效果。

关键观点4: 动物实验发现退轴后眼球的横径和前后径恢复速度不同,可能存在散光增加的风险。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退轴后眼球的形状变化可能导致散光增加,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关键观点5: 对于退轴问题应持平常心,将不涨或涨的慢作为近视防控的第一目标。

作者提倡以平常心对待退轴问题,并将近视防控的重点放在不涨或涨的慢上,而非过分追求退轴。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大家周末愉快啊!我的愉快,可能要从下午才能开始,因为上午要考试😅


哎,自己挖的坑,跪着也得填完,这才第二次,后面还要考好几次,才能通关呢……


不说了不说了!聊点你们关心的话题吧,还是关于 近视防控 的。今天的主题是 退轴


这种现象好像持续一段时间了,不少“家长”反馈,孩子退轴了,而且人均退轴数值还非常可观,这让很多在近视边缘以及近视发展很快的孩子家长,分外眼红和焦虑。


眼轴到底能不能退?

退轴到底有没有临床意义?

近视到底可不可逆?


这就是这篇文章想要帮大家解决的问题。


虽然文中有大量专业术语,但我强烈建议大家 全文看完 ,从此,你就可以对退轴这件事免疫了。如果实在看不下去,那就直接拉到“总结”那部分吧!


如此专业的话题,我肯定是讲不了的,所以给大家请来一位真医生、真专家, 只科普•不带货 的医生和专家 —— 杨羿老师 ,为大家揭开“退轴”的秘密。


杨老师文中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忍不住先置顶一下。


“对于网上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退轴案例,(我想说),网络大数据只是让你看到了你想看到的东西而已......


毕竟现实里,中国男性卧推的平均重量是40公斤,但在网上,男性“有手就行”的卧推平均重量却是100公斤......


所以,网络给你看的东西真的不是真实客观的,很多只是为了卖货,人为的制造焦虑罢了”


………我是火眼金睛的分界线……


大家好,我是杨羿医生,在门诊中经常遇到不少纠结退轴的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还是: "杨医生,别的孩子都退轴了,为什么我们家的不退啊?"


最近在很多退轴家长群里,突然出现了一篇有关动物退轴的论文,加上网上一些商家大肆炒作退轴和近视可以治愈的概念,使得不少家长又开始过度焦虑了。


其实,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压根就没说过 “眼轴回退是常态,近视可以治愈” 这样的话!


今天,杨医生又要来给大家泼一下冷水,好好讲一下这个动物实验给我们揭开的退轴背后的真相,让有点上头的家长们冷静一下。


不喜欢听杨医生唠叨的,可以直接拉到文章最后看总结。



该论文发表在2013年,是由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生物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视光和视觉科学系以及美国休斯顿眼视光学院一起联合主导研究,单从其科学性和严谨性来说,该论文的含金量非常非常高。


该实验用到的动物分别是:


树鼩((Tupaia belangeri)

狨猴(Callithrix jacchus)

恒河猴(Macaca mulatta)

白羽鸡(Leghorn)


树鼩((Tupaia belangeri)⬇️⬇️⬇️



狨猴(Callithrix jacchus)⬇️⬇️⬇️



恒河猴(Macaca mulatta) ⬇️⬇️⬇️



白羽鸡(Leghorn) ⬇️⬇️⬇️



虽然每种动物的实验有细微的不同,但大致方式比较接近。


就是先给动物佩戴高度过矫的近视镜片或半透光的镜片一段时间,人为造成眼轴过度增长。


再将该镜片拿掉,完全去除产生近视的诱因或联合辅助高度数的正镜片治疗(类似我们的离焦镜原理),来观察动物眼轴的缩短情况。


小鸡佩戴特殊的镜片诱导近视 ⬇️⬇️⬇️



结果显示,所有佩戴过矫的近视镜片(负镜)或半透明镜片的动物,眼轴都会加速增长。 而佩戴高度正镜的动物,眼轴增长显著变慢,同时有部分出现退轴。


那些已经近视的动物,当研究人员把它们眼前的过矫负镜或半透明镜片拿掉后,眼轴增长也迅速减缓,并也出现了部分退轴。



所以,该实验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就是:


去除近视诱因或使用正离焦的镜片,

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和出现部分退轴。


那退轴的概率有多少呢?


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


几种动物,除了树鼩的退轴出现率高达88%外,狨猴、恒河猴、白羽鸡的退轴出现率全部低于50%。分别为:8%、33%和38%。



该实验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重要信息是:


退轴并没有像宣传的那么乐观, 除了树鼩,其余动物的退轴概率仍然低于50%,属于相对小概率事件。


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你觉得你的眼睛更像猴子还是树鼩呢?


不同物种的退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为树鼩、狨猴、恒河猴和白羽鸡


树鼩((Tupaia belangeri)⬇️⬇️⬇️


狨猴(Callithrix jacchus)⬇️⬇️⬇️




恒河猴(Macaca mulatta)⬇️⬇️⬇️




白羽鸡(Leghorn)⬇️⬇️⬇️

图片来源:

Xiaoying Zhu. Eyes in Various Species Can Shorten to Compensate for Myopic Defocus.IOVS j April 2013 j Vol. 54 j No. 4 j 2635


那为何不同的物种和个体,退轴概率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在动物实验中,科学家们就发现一种存于巩膜中的糖胺聚糖(GAGs)物质,研究发现这种物质的含量越高、合成越多,退轴的概率和幅度就会越多,也就是说不同个体的巩膜重塑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和巩膜纤维不同形态之间互相转化的能力相关。



图片来源:

Xiaoying Zhu. Eyes in Various Species Can Shorten to Compensate for Myopic Defocus.IOVS j April 2013 j Vol. 54 j No. 4 j 2635


所以,通过动物实验,杨医生个人猜想(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行和我所在单位): 和其他动物类似,我们的巩膜纤维分为无法改变形态的硬纤维和还具有弹性、有重塑机会的软纤维。 硬软纤维之间,可以通过一种过渡间充质细胞来转化。




当眼轴开始快速增长的时候,巩膜的最前端是被拉长的软纤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硬变成不能改变形态的硬纤维。


如果在软纤维期间,开始干预,的确有可能发生退轴和逆转。但是,这种退轴的量只在软纤维的范围内。


举个例子,假设小明的眼轴是24.8mm,其中24.7是硬纤维,0.1是软纤维,那他会退轴,且退轴的理论最大值是0.1mm。


而同样眼轴是24.8mm的小王,24.5mm是硬纤维,0.3mm是软纤维,那他退轴的理论最大值就是0.3mm。


但是,软硬纤维的构成比例和转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先天个体差异。


所以,当小明和小王碰到一起的时候,小明的妈妈就会无比焦虑......




所以,该动物实验告诉我们的第三个重要信息是:


退轴的概率和幅度除了和后天干预方式有关外,和个体的先天情况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甚至先天的情况是决定性因素)



那退轴一定是好事吗?


动物实验同样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结果。


几乎所有发生退轴的动物,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止退轴,并逐渐又慢慢的恢复眼轴增长,所以退轴不是持续无限的。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发现,经历过退轴的动物眼球,在恢复增长的过程当中,眼球的前后径和横径增长速度产生了差异。


在退轴后的恢复增长期间,眼睛在前后径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减少,但赤道横径方向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增加。


一项关于猴子退轴眼球变化的研究发现: 没有发生退轴的眼球纵径伸长量为0.75毫米,而在45°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偏心率处的伸长量分别为0.84毫米和0.69毫米。


相比之下,发生过退轴的眼睛,纵径生长量只有0.15毫米,而在45°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偏心率处的增加量分别为0.60毫米和0.48毫米。



图片来源:

Juan Huang. Recovery of Peripheral Refractive Errors and Ocular Shape in Rhesus Monkeys (Macaca mulatta) with Experimentally Induced Myopia.Vision Res. 2012 November 15; 73C: 30–39



因此,动物实验告诉我们的第四个重要信息是:


发生退轴后的眼球,在恢复生长时,横径和前后径生长速度是不一样的,眼球可能会由原来的 “瘦高个” “大矮胖” 方向发展。


这里杨医生个人大胆猜测,这种眼球“变胖”的形态上的改变,可能是有些孩子退轴了,但是 光却在增加 的原因之一。


从这点看,一味的去追求大幅度的退轴,是否真的有必要?是否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不得而知了。





总  结

1. 退轴是真实存在的 ,直到现在还认为退轴是机器误差引起的人,的确需要更新下自己的知识储备了。


2. 巩膜纤维组织各成分的构成转化和退轴的概率有很强的相关性 ,的确存在先天容易退轴的“天选之子”,当然也存在本身不容易退轴的个体。


但即便如此,除了树鼩,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研究过的动物退轴的概率仍然小于50%,属于相对小概率事件。


3. 解除引起近视的诱因 ,如不近距离用眼、增加白天的大户外活动,仍然是除了先天因素之外,最有效的后天退轴方法。


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不做任何近距离用眼,每天保持充足的白天大户外活动非常非常难。


所以近视防控仍需量力而行,不可过度走火入魔。


4. 佩戴近视离焦的光学眼镜,动物也能实现退轴效果。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点扩散技术框架镜和低浓度阿托品都能实现退轴,退轴并不是红光治疗独享。


5. 动物实验发现退轴不光是前后径的减退,眼球横径也同样会发生缩短。 且当退轴停止后,眼球前后径和横径恢复的速度不同,横径恢复可能快于前后径的恢复。


杨医生个人觉得,这种速度差可能是使用阿托品、红光、离焦镜、OK镜等控轴或退轴明显的孩子,散光增加的原因之一。


最后,对于退轴,我个人一直提倡以平常心去对待。


对于网上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退轴案例,杨医生还是那句话:网络大数据只是让你看到了你想看到的东西而已......


毕竟现实里中国男性卧推的平均重量是40公斤,但是在网上,男性“有手就行”的卧推平均重量却是100公斤......


所以, 网络给你看的东西真的不是真实客观的,很多只是为了卖货,人为的制造焦虑罢了。


对于近视防控,我个人建议仍以不涨或涨的慢为第一目标,退轴就当额外奖励,退了开心,没退也没关系。


如果一味的追求小概率的长期退轴,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失去了很多乐趣,让家长自己过度焦虑,那就本末倒置了。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但不要焦虑!


•本文转载 自公众号“眼科医生杨羿”•



欢迎 分享 ,点亮 在看 ,防止走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