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建筑师凡德罗有句名言:less is more。
意思是“少即是多”。凡德罗认为,简单的东西往往能带给人们更多的享受。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极简主义》的两位作者,就用他们的生活,验证了这句“少即是多”。
《极简主义》这本书倡导的,是一种通过精简物品,来找回生命真正价值的生活理念。
极简主义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脸书的创办人扎克伯格也都是这种生活理念的实践者。
⒈
曾经我只想着赚钱,现在我只想在极简中找回自己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极简主义》所倡导的生活理念,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的经历。
《极简主义》的作者是瑞安·尼科迪默斯和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
自小学五年级,瑞安和乔舒亚就认识了,他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都生活在不幸的单亲家庭。
乔舒亚的母亲酗酒成性,父亲患有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乔舒亚从六岁开始,就不得不自己养活自己。
瑞安也跟着母亲一起生活,他的母亲有滥用药物的习惯,这使长大后的瑞安也成为了一个滥用药物的青年人。
由于在物质非常匮乏的环境中长大,年少的乔舒亚和瑞安都坚信:获得幸福的关键,就是获得足够多的金钱。
高中毕业以后,他们就参加了工作。瑞安成了粉刷匠,乔舒亚则做起了销售。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工作至少给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他们非常珍惜工作的机会,因此,他们工作起来都非常地拼命。
乔舒亚经常一周工作七天,并且周周无休。
努力工作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回报:
乔舒亚十八岁时赚到的钱,就已经超过了他母亲的所有积蓄;
十九岁时他的积蓄就已经超过了五万美元,他还成为了公司最出色的销售人员之一;
二十岁刚出头,他就成为了年薪达6位数的企业高管。
瑞安则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拥有了一个粉刷卡车的小车队,而且还将在不久的将来,接管他父亲的生意。
他们也分别组建了家庭。
可以说,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年纪轻轻就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是他们却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不快乐。
瑞安尝试通过皈依宗教来寻找人生的意义,但却依旧没能摆脱痛苦。他的婚姻也没能给他带来幸福,结婚三年,他便和妻子离了婚。
乔舒亚则企图通过花钱来购买快乐。他买了昂贵的汽车、华丽的衣服,甚至还买了豪宅。但这些东西也同样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和满足,反而让他重新染上了童年时期暴饮暴食的恶习。
在乔舒亚母亲去世后,同处人生的低谷的瑞安和乔舒亚再次谈论起幸福。
他们发现,他们曾经以为的“赚到了多少钱,他们就会快乐”的公式已经不再适用。
年少的他们曾以为,他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赚地还不够多。可是现在他们都已经是年薪超过六位数的企业高管了,却还是不快乐。
他们发现,原来对财富永无止境的追求,并不会给人生带来持续的快乐。
机缘巧合,他们通过网络,第一次了解到了一个词,叫做“极简主义”。极简主义倡导摆脱多余的物品,专注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方面,从而过上更加简单、更加有意义的生活。
他们被极简主义者们浑身散发的快乐、兴奋和热情震惊了。
于是,他们决定也来试一试“极简主义”。
他们用一周的时间,记录下了那些使他们不快乐的事情——他们把这些事情称作“锚”。
他们找到的主要锚是一些明显阻碍了他们自由的东西,包括房贷、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各类大额账单,甚至包括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时间的工作。
而次要锚则包括不穿的衣服、家庭杂物、日常的开车时间等消耗他们注意力和时间的小事情。
他们用两年时间处理了“主要锚”。
乔舒亚不再买买买,而是用赚来的钱还清了各类贷款,扔掉了各种多余的物品。
在处理母亲堆积如山的遗物时,乔舒亚发现,即使不把这些东西留下来,他也一样会将关于母亲的记忆铭刻于心。虽然扔掉母亲的物品很难,但他还是选择了放手。
瑞安也是一样,他也一个接一个地处理掉了他的“锚”。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惊讶地发现:
原来幸福和快乐并不是由财富和物质带来的,只有专注于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上,才能收获充满热情和自由的人生。
对于乔舒亚和瑞安来说,这件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创建极简主义网站,将极简主义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他们把自己践行极简主义的经历和思考发布在这个网站上,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的网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仅九个月的时间,他们就收获了十万多订读者。
此后,乔舒亚和瑞安辞去了占据他们大量时间,但却不能带来幸福感的工作,将他们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极简主义中去。
⒉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都与金钱无关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买下心仪已久的包包、当我们换了一辆更好的车、一套更大的房子、当我们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升职加薪的时候,我们都会感觉到快乐。
但是金钱、物质、荣誉所带来的快乐,却总是比我们期望的要短暂的多。我们总是需要更多的金钱和物质、更高的荣誉来带来下一个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才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持久的快乐呢?
乔舒亚和瑞安通过践行极简主义发现:
只有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
而真正有
意义的人生,又是由这五大价值组织的,它们分别是:
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和奉献。
关于怎样获得这五样东西,《极简主义》这本书中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导,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
第一样东西,健康。
我们都知道,获得健康的关键是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很多人都有着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吃垃圾食品、暴饮暴食等,他们也曾尝试改变,但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向恶习低头。
《极简主义》给出的建议是,一次改变一个坏的饮食习惯,每次坚持10天,这样会更容易做到,也更容易取得持久的效果。
前面我们讲过,乔舒亚从小就有暴饮暴食的习惯,这导致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胖得身材完全走样,他甚至都不敢照镜子。
践行极简主义以后,他用“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保持锻炼”这两个方法,在两年内减掉了七十斤,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与极简生活密不可分:
通过极简,他摆脱掉了生活中多余的部分,从而腾出了锻炼的时间。
第二样东西,
人际关系。
乔舒亚曾经有过一段长达六年的婚姻,在这段婚姻里,虽然他和妻子都真心地爱着彼此,但是他们之间的价值观却差异巨大,这使得他们彼此都不幸福。
为了拯救这段婚姻,他们曾经做过婚姻咨询,也一起努力修复这段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分开。
分开之后,他们反而成为了能够彼此关心的亲密朋友。
乔舒亚通过放手,将一段不好的关系,改变成了彼此都能开心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你自己期待中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去有意识地寻找这样的人际关系;其次,你可以对现有的人际关系进行改造,使它更加地和谐;最后,你还可以通过把自己变得更好,来吸引到更好的人际关系。
书中分享了一篇乔舒亚的文章,文中提到,他喜欢一直看电视,而看电视通常都只是一个人在家看,这样一来,看电视便夺走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时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就把电视处理掉了,把原本用来看电视的时间,拿来与朋友进行深度交流。
第三样东西,热情。
乔舒亚和瑞安的工作,都曾为他们带来地位和金钱。
连大学本科学历都没有的他们,为自己能拥有的地位和金钱而感到幸运,因此,他们曾经非常地依赖工作给他们带来的一切。
但是,工作夺去了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工作带来的金钱,也并没能给他们带来持续的快乐和满足。
幸运的是,他们在践行极简主义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乔舒亚热爱写作,瑞安则喜欢为他人提供指导。
因此,他们舍弃了不能激发自己热情的“工作”,找到了真正能够实现自己热情的“事业”。
如果你也想像他们一样,想要找到那件真正能够被你称为“事业”的事情,那你首先要学会抛弃身份、地位、金钱的枷琐,问一问自己:
如果金钱不成为问题,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这件事情就是你的热情所在。
接下来,你可以找到至少三个以你的爱好谋生的人,向他们学习,吸收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开始你的尝试。
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两样东西,成长和奉献。
对极简主义的思考和对极简主义的践行,使乔舒亚和瑞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他们从找不到人生意义、把赚钱当作人生追求的年轻人,逐渐成长为了成熟、自信、能够给他人带来积极影响的精神领袖。
乔舒亚在他的一篇名为《三十年来学到的三十堂人生课》中总结了他的成长收获,其中包括“快乐不是商店中贩卖的商品”“寄情之物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 “你的工作不是你的使命” “地位是一种误称” “改变就是成长”等,这其中的每一条,都是乔舒亚的成长收获。
而随着他们不断地成长,乔舒亚和瑞安发现:你越成长,你就越是能够帮助他人成长,同时,你自己也将获得更多的成长。
乔舒亚和瑞安的网站影响和帮助了无数的人,他们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用他们的话说:
给予才是活着,只有在成长和奉献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自己实实在在地活着。
⒊
我也不想为物质所累,可是又没办法舍弃,怎么办?
可以说,乔舒亚和瑞安之所以能过上他们理想中的生活,起因正是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让他们舍弃了多余的物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给了自己;极简主义让他们舍弃了身份、地位和金钱的枷琐,在自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极简主义也让他们从不良的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投入到更多积极的人际关系中;极简主义让他们不仅收获了自己的成长,还帮助了无数人找到他们的人生意义。
就像乔舒亚和瑞安说的,极简主义是他们过上理想人生的工具。
极简主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到极简主义带来的神奇改变。
但是还有很多人,明明知道极简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改变,却始终无法真正地去实践它,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实践极简主义的实用方法。
实践极简,其实就是对物质的“断舍离”。
美国作家梭罗曾说,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
他正是用这种方法,只带着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居住在瓦尔登湖岸的小木屋里,写出了传世名作《瓦尔登湖》。
以下几个原则,或许可以帮助你很好地确定物品的去留:
一、在决定物品去留的时候,你考虑的主体应该是你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物品能有什么作用。
同时,也不要因为“这个物品能给我带来地位的象征”“这个物品能满足我的虚荣心”而留下你并不需要的物品。
二、忘掉物品的价格。
如果你仅仅因为一样东西很昂贵,就舍不得扔掉它,那你只会被它吞噬掉更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三、物尽其用。
如果某件物品在你这里已经极少用到,不妨把它送给有需要的人。让物品在需要它的地方,发挥出它应该有的作用,才是对物品正确的“珍惜”。
四、不要赋予物品不必要的感情。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件物品寄托着某份特别的感情而选择一直保留,这种做法其实无可厚非。但如果这样的东西数量非常地多,你就需要告诉自己,我真正想珍藏的,是这份感情,而不是这些物品。
在舍弃的过程中,你需要衡量、思考、比较,这个过程,其实正是对你人生的一次反思。
有的人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其实当你的物品少了,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就自然地浮出了水面。
《进击的巨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什么都无法舍弃的人,什么也改变不了。
只有当你真正地去选择,去舍弃,改变才能发生。
希望你也能通过践行极简主义,让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和奉献成为你人生的主旋律。
愿你也能过上真正有价值又充满快乐的人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