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视频号」的文章,被微信法务后台发函警告,遭到删除。
这回我尽量写得既有批评性又有建设性。当然,依然不排除删除的风险,建议你们先复制、保存。
目前,我认为「视频号」存在
如下问题
:
内测机制像极了腾讯微博
现在,主要是媒体人(机构)、明星、KOL、MCN获得内测发布资格,像极了当年微博时代的「拉人大战」。想必腾讯各个部门也是背了任务,尽可能拉来可能各自领域的「大牛」。
作为产品冷启动阶段,这么做似乎也无可厚非。但短视频发展这么多年,基本上是一个催生素人明星的舞台,有绝活、技巧、颜值、艺能的「普通人」贡献了绝大多数的优质内容。
用前朝的剑斩现在的官不行,用当年的筑巢引凤的策略构建现在的短视频内容基础,怕是也不行。
内容驳杂背后的算法谜团
很多朋友有个感觉,打开「视频号」,像是进入了短视频内容的菜市场。起手是个微商侃侃而谈如何在线获客,下拉一下看到朋友在晒满客厅乱跑的娃,再下拉又是「这里的油菜花开了」。
你也不知道算法是如何编排的,如果说是按作者的姓氏笔画排的,也没大毛病。
林正英般的专家俯拾皆是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你在其他短视频平台,很少看到像杜子建那样坐着桌子后面叨逼叨的视频,但在「视频号」里,你经常见到一个胖乎乎戴着眼镜,眼袋垂到肚脐眼,背景是一张白墙或一个书架的专家在那「瞎白活」。他们普遍还记不住词,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提词板,还装作我们观众都不知道的亚子。
这样的专家多了,你就感觉「视频号」离年轻人太远,离「老年大学」很近。活色生香的少,想靠教你赚钱而赚钱的「专家」很多。
视频号与视频动态的模糊认知
大家都知道,微信早就推出了「朋友圈视频动态」,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那里没有滤镜。大家基本上当做「随手拍」的地方,没有孩子和猫,甚至也不养花的人,几乎不知道在那发些什么。
现在有了「视频号」,好嘛,就像自媒体知道别的平台开了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一样,一处水源开始供全球,无形中多了很多复制、粘贴、备份的地方。
很多玩「视频号」的人也是这个心态,把它当做「朋友圈视频动态」的备份。他们在「视频动态」里晒娃、晒花、晒大脸,现在一键转移到「视频号」上。
我理解的「视频号」不是让你发日常生活的地方,你得有点技术、智慧、技巧。用户如果都没有编排意识,没有玩梗的意识,没有架构主题的意识,那「视频号」就不会好看,这帮人用「视频动态」就足够了。
如果「视频号」主打的是「真实好友的真实世界」,我很有理由担心,当「视频号」全量放开,公测的时候,那些连滤镜、加速都不会用的人,会使得「内容菜场化」的情况更加严重。真实好友的真实世界(随手怕)实在是没什么好看的。
场的营造比公关发力更重要
这部分提点容易被删,因为公关最敏感,也经常不高兴。
一款公关发力的产品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一款产品,公关越发力越没戏。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好的产品会自己营造一种「场」。如果一款产品像我上面一样,教用户该发什么不该发什么,那注定是失败的。
你肯定不会去抖音、快手、微视上发那些不加修饰的日常。为什么?因为,那些平台的「场」,让你不好意思粗糙、简单。
可很多人在「视频号」里就百无禁忌,因为没有「场」这种玄妙的东西,自然就随手拍了。
先胖不算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