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联社
最独家的财经报道(本微博凡注明独家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财联社所有,任何法人或自然人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财联社,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财联社

前脚高送转后脚减持 创新股份或涉嫌侵蚀投资者利益

财联社  · 公众号  · 财经  · 2018-03-08 07: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财联社3月7日讯,“前脚高送转后脚减持”现象再次在A股上演,今日,2017年业绩同比下滑5.72%的创新股份公告,股东拟减持不超过2%,而该公司昨日刚宣布高送转,拟10转10派11元。

对此,不少投资者纷纷质疑其利用高送转掩护进行减持套现,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

一般而言,只有上市公司业绩较好的时候才会实施高送转。在监管层对于高送转持续向严的情况下,创新股份此举极有可能收到交易所的问询函。

创新股份大股东两月内推2份减持计划

"高送转",是指上市公司大比例派送红股或者资本公积金转增股票的比例很大。其中,“送”是指送红股、“转”是把资本公积金转成股票送给股东、“高”则是指送股或转增股的比例较大。

有不少投资者将将“高送转”解读为一种利好,认为“高送转”有改变股票的流动性,使得股价降低,而更便宜的股价能容易吸引到更多的资金。但实际上,高送转只是股东权益的内部调整,它并不能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截至今日,据同花顺数据显示,有79家上市公司推出2017年年报高送转预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布高送转预案之后,亦有上市公司发布减持方案,创新股份就是如此。

3月6日晚,创新股份推出10转10派11元的高送转方案。

今日,创新股份又公告称,其股东上海国和计划减持本公司股份不超过272.9万股(即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国和持有创新股份公司股份1103.4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 8.09%。其减持目的是基金投资人资金需求,股份来源为公司IPO前已发行的股份。

财联社翻阅公告进一步发现,2018年以来,上海国和已两次披露计划减持股份公告,较早一次时间点在1月,即高送转前2个月。

1月1日晚,据创新股份公告,上海国和拟减持不超过136.45万股份,占比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2月22日,创新股份披露减持进展,上海国和于1月24日至2月22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81万股,合计套现8190.72万。

如果按照最高减持股份来计算,上海国和这两次最多可减持409.35万股。

在强监管下,推高送转本来就已成为敏感行为,再加上精准减持行为,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因此,创新股份此举立即引来众多投资者议论,质疑其利用高送转掩护进行减持套现。

虽然按理来说,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在解禁期结束后减持自家股份无可厚非,但A股历来有炒作高送转的氛围,由于诸多投资者对公司股价存在“填权”预期,往往会跟风买入,高送转概念股股价因此也会一路走高。如果上市公司大股东在推出高送转方案后却开始减持,这不禁会让市场怀疑公司频推“高送转”其实是为股东减持做准备,从而侵蚀中小投资者利益。

“高送转+减持”或成股票毒药

尽管高送转是部分公司用来减持的套路,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仍是中小市值类公司进行股份扩张、市值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判断个股高送转是否合适,关键得看业绩是否匹配。

创新股份引起投资者质疑的原因还在于其业绩并不亮眼。据其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盈利1.56亿元,同比下降 5.72%。再看季报,自创新股份2016年9月上市以来,其净利润增长率便持续下滑,2017年Q1、2017年Q2、2017年Q3、2017年Q4分别同比下降18.43%、13.31%、7.52%和5.72%。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曾表示,高送转是与上市公司高成长相匹配的股本扩张行为,但如果公司不存在高成长,却实施高送转,那么,背后动机只有两个:一是为了配合大股东减持,或配合增发股抛售,吸引散户接盘买单;二是先推高送转,再实施定向增发,便可实现再融资圈钱效用最大化。

其实,业绩下滑预期下的“高送转+减持”,创新股份并不是第一家,曾经的创业板白马股“网宿科技”同样也在2017年Q1业绩预告同比下滑的情况下推出高送转方案,结果股价非但没有上涨,反而连续一两个交易日急剧下跌。

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市场对于“高送转”免疫力的提高,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时推出高送转亦可能造成利空,如果再加上大股东减持,公司股价极有可能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

高送转监管持续向严

自2017年3月开始,监管层对上市公司的高送转行为采取了从严监管的做法。

2017年3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送转股”属于公司自治范畴,但是部分“内部人”将“高送转”作为掩护其减持的工具,还伴生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实施送转股的送转比例应与公司业绩增长相匹配。

同年4月,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又痛批资本市场的几种乱象,其中就包括“用高送转来助长股价投机”。

2017年12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强调称,部分公司将高送转利用成违规减持、解禁的工具,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提醒投资者警惕高送转游戏陷阱。同时表示证监会将持续对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加强对高送转公司进行现场排查,严厉查处利用高送转信息进行内幕交易行为,研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等。

2018年1月26日,证监会通报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工作进展,称2017年四个批次专项执法行动涉及54起典型案件,直指财务造假、炒作次新股、利用高送转等违规交易和私募领域违法违规等四大市场乱象。

表态过后,监管机构亦对推出“高送转”预案的公司频发问询函。2017年年末以来,拟高送转公司频频接到交易所问询函、关注函,盘问其合理性和送转动机,要求说明要求说明高送转预案是否与成长相匹配。在监管的强力关注下,部分公司便调整分配计划或缩减送转力度,如木林森将10转16改为10转10。

可以预计的是,在监管趋严的状况下,市场对年报及中报“高送转”主题的投资热情将明显降温, “高送转”会逐渐真正向价值靠拢,价值投资理念将会大行其道。(黄一灵|财联社)








▲向上滑动


蓝鲸产品矩阵


财联社APP

蓝鲸APP

TMT APP



蓝鲸公众账号


财联社

财联社晚间内参

蓝鲸财经

蓝鲸INSURANCE

蓝鲸传媒内参

蓝鲸健康

蓝鲸汽车

互联网金融电讯

山东财经报道

蓝鲸浑水

蓝鲸教育

风度先生周刊

财经女记者部落

财鲸点金

蓝鲸新财富

猫财经

锐观察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



每日股市热点都在这里

专业资讯 | 晨间梳理 | 随身可听

长按左边二维码下载新版APP

微信勾搭小助理 :cailianpress01

商务合作 上海: 13262550281 北京: 1851550309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