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岱教授代表《共识》的写作组,为大家带来了此《共识》的详细介绍与解读。
WHY(研究背景)
此《共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在心血管影像学发展迅速的今天,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用从前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心血管影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此《共识》的发布希望解决稳定型心绞痛应该如何诊断与评价。临床医师如何进行评价,哪些检查手段是应该应用的,如何选择检查手段等,都需要《共识》进行解读。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欧美还是中国,都存在着应用流程、使用指征、技术操作均不规范的现象。心内科医师对于影像学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对适应症及禁忌症掌握不清晰。同时对于临床影像路径的检查,缺乏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规范化及系统化指导。在临床实践中存在“重结构,轻功能,小诊断,大治疗”的现象,影像学各项技术的临床实际应用比例又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解决以上种种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使无创影像路径检查规范化和系统化,国内心内科与影像科知名专家共同打造了此《共识》来指导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以及预后的评估。
WHAT(内容解读)
首先,根据国际与国内相关指南,在《共识》中确定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并且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PTP(发生稳定性冠心病的验前概率)等方面明确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断。重点介绍了稳定性冠心病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包括了,负荷功能试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脏磁共振,以及冠状动脉解剖成像:冠状动脉CTA。并且根据各项检查特点,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共识》撰写组专家意见形成优先推荐。(图一)
图一、心血管无创影像检查功能评价表
其中,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斑块特点方面,CCTA在无创影像检查中准确性最高,是临床应用中的优先推荐;观察心脏与大血管解剖特点,超声心动图、CCTA与心脏磁共振均具有高准确性,以临床观察目的为导向,实时动态观察心脏结构优先推荐超声心动图,侧重大血管观察优先推荐CCTA;明确室壁运动障碍,评估心室功能方面,超声心动图具有较高准确性,心脏磁共振准确性最高,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肌灌注方面,SPECT、PET 与心脏磁共振均具有高准确性,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SPECT;心脏磁共振与PET 检测心肌活力优势互补,前者识别心肌纤维化,后者识别存活心肌,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心脏磁共振;心肌代谢评价中,PET 优势明显,是临床应用中的优先推荐。
其次,在《共识》中参考2013 ESC、2012 AHA指南,结合PTP,做出无创影像检查临床选择路径。(图二,图三)
图二、 可疑稳定性冠心病且PTP 为中等(15%~18%)的患者无创影像临床选择路径
图三、 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评价心肌缺血状态无创影像临床选择路径
最后,开创性的进行了无创性影像检查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图四)
图四、各项无创影像检查的风险定义
避免了无创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使用,以及需要检查时应用不足的情况。
HOW(编撰过程)
此次《共识》由国内心内科与影像学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进行整理、审稿、修改、发布等,历经一年的时间最终顺利发布。在《共识》发布之后,希望可以在基层医师、专科医师之中进行培训,在重大会议中进行推广。在《共识》编撰过程中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专家和团队的高效工作为支撑;以杂志的积极配合为辅助,感谢专家团队的辛勤劳动使《共识》顺利发布。
WHO(专家团队)
牵头专家:
陈韵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方唯一(上海市胸科医院)
专家组成员:
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范占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传玉(河南省人民医院),葛均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何作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浪(广西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卢喜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吕滨(中国医学科学 院阜外医院),钱菊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石亚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沈珠军(北京协和 医院),王怡宁(北京协和医院),徐磊(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杨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世华(中国 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智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张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 张晓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郑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学术秘书:
王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俊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