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GCIS 2017 | 《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发布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11-19 22: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GCIS 2017

中国 南宁


《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于2017年11月18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2017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上正式举办发布仪式。此《共识》由拜耳医疗支持,陈韵岱教授与方唯一教授领衔的25位国内心内科与影像科知名专家团队联合打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方唯一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浪教授,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石亚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范占明教授、徐磊教授、张晓丽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等出席了此次发布仪式。

李浪教授表示,值此GCIS开幕之际,《共识》正式发布。此《共识》凝聚了多学科专家的智慧与汗水,期待《共识》的发布对临床中稳定性冠心病的无创影像学诊疗能够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的临床意义

霍勇教授表示,此次《共识》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年第25卷第10期上进行发表。此次借助GCIS的平台向大家进行发布。《共识》的核心在于,从影像的角度判断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进行危险程度分层,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结合患者情况进行了有效合理的无创影像学,通过检查结果对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将起到重要的规范化作用。此《共识》也是集心内科以及影像学专家之大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使冠心病的治疗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感谢各位教授对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方唯一教授表示,众所周知,临床上心血管诊疗技术发展迅速。而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由此产生了与影像学专家共同合作,制定了《共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心内科医师对无创影像学技术的了解和正确使用,使更多的心内科医师接受这种技术,服务患者。


《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陈韵岱教授代表《共识》的写作组,为大家带来了此《共识》的详细介绍与解读。


WHY(研究背景)

此《共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在心血管影像学发展迅速的今天,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用从前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心血管影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此《共识》的发布希望解决稳定型心绞痛应该如何诊断与评价。临床医师如何进行评价,哪些检查手段是应该应用的,如何选择检查手段等,都需要《共识》进行解读。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欧美还是中国,都存在着应用流程、使用指征、技术操作均不规范的现象。心内科医师对于影像学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对适应症及禁忌症掌握不清晰。同时对于临床影像路径的检查,缺乏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规范化及系统化指导。在临床实践中存在“重结构,轻功能,小诊断,大治疗”的现象,影像学各项技术的临床实际应用比例又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解决以上种种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使无创影像路径检查规范化和系统化,国内心内科与影像科知名专家共同打造了此《共识》来指导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以及预后的评估。


WHAT(内容解读)

首先,根据国际与国内相关指南,在《共识》中确定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并且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PTP(发生稳定性冠心病的验前概率)等方面明确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诊断。重点介绍了稳定性冠心病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包括了,负荷功能试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脏磁共振,以及冠状动脉解剖成像:冠状动脉CTA。并且根据各项检查特点,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共识》撰写组专家意见形成优先推荐。(图一)


图一、心血管无创影像检查功能评价表


其中,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斑块特点方面,CCTA在无创影像检查中准确性最高,是临床应用中的优先推荐;观察心脏与大血管解剖特点,超声心动图、CCTA与心脏磁共振均具有高准确性,以临床观察目的为导向,实时动态观察心脏结构优先推荐超声心动图,侧重大血管观察优先推荐CCTA;明确室壁运动障碍,评估心室功能方面,超声心动图具有较高准确性,心脏磁共振准确性最高,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心肌灌注方面,SPECT、PET 与心脏磁共振均具有高准确性,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SPECT;心脏磁共振与PET 检测心肌活力优势互补,前者识别心肌纤维化,后者识别存活心肌,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心脏磁共振;心肌代谢评价中,PET 优势明显,是临床应用中的优先推荐。


其次,在《共识》中参考2013 ESC、2012 AHA指南,结合PTP,做出无创影像检查临床选择路径。(图二,图三)


图二、 可疑稳定性冠心病且PTP 为中等(15%~18%)的患者无创影像临床选择路径


图三、 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评价心肌缺血状态无创影像临床选择路径


最后,开创性的进行了无创性影像检查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图四)


图四、各项无创影像检查的风险定义


避免了无创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使用,以及需要检查时应用不足的情况。


HOW(编撰过程)

此次《共识》由国内心内科与影像学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进行整理、审稿、修改、发布等,历经一年的时间最终顺利发布。在《共识》发布之后,希望可以在基层医师、专科医师之中进行培训,在重大会议中进行推广。在《共识》编撰过程中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专家和团队的高效工作为支撑;以杂志的积极配合为辅助,感谢专家团队的辛勤劳动使《共识》顺利发布。


WHO(专家团队)

牵头专家: 陈韵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方唯一(上海市胸科医院)


专家组成员: 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范占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传玉(河南省人民医院),葛均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何作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浪(广西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卢喜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吕滨(中国医学科学 院阜外医院),钱菊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石亚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沈珠军(北京协和 医院),王怡宁(北京协和医院),徐磊(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杨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赵世华(中国 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智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张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 张晓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郑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学术秘书: 王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俊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答记者问

记者: 某些情况下,在几种影像学方法都被推荐的时候,如何选择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陈韵岱教授: 在刚刚的表格中可以看到,有部分检测方法在某些病变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都很好。但是,要在从结构到功能、从有创到无创、从昂贵到经济为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在选择的时候,要选择结构联合功能结合的检测手段。例如心室功能,在心室功能的推荐中,可以看到,目前对于心室功能的检测技术比较成熟,基本所有检测都可以。但是核磁的高分辨率以及对于心肌组织结构的个体化分析有着优势。作为心肌梗死后,需要关注心肌梗死范围以及更加精确地评估预后就要选择核磁,但是如果仅仅评估基线的心肌功能情况就首推超声,既经济又便捷。这是我对于这张表格的理解。


记者: 国内之前也有类似的稳定性冠心病的诊疗共识,本共识有何创新?

方唯一教授: 和以前不同的是,本次我们侧重用影像学去诊断,给大家提供一条诊断路径,使广大医生通过分析病人情况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检查。既经济有准确的进行诊断。侧重于如何采用正确的路径进行检测,便于临床中的操作,掌握这种技术的应用。


记者: 本次共识中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验前概率”,而在其他相关指南与共识中就很少出现。为何选择这个指标作为指导无创影像技术的关键因素。

范占明教授: 首先,“验前概率”是指通过临床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病史以及基础检查,来综合判断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验前概率”的意义在于如何应用的过程,指导我们下一不更能有效的利用影像手段。减少不必要的影响学检查。


方唯一教授: “验前概率”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特点,来进行分析哪一种特殊的检查更有效。


记者: 面临多种影像方法是该如何去选择?就我们目前的医疗状况来看,那种影像手段是最为经济,方便和高效的,对于不是普遍应用的检查方法,限制它的原因是什么?


张梅教授: 从临床角度来选择的话选择超声检查是比较简单的,从影像学的角度来看,在众多患者中有许多的病人临床症状不典型。做超声检查,是最简单的初步检查。可以看到病人有无其他的原因和病因,进一步判断心脏的结构和室内运动。一些危重的病人,基于临床情况要判断严重程度,可能要进行造影检查。需要明确冠脉解剖结构改变的患者,可能要做冠脉CT。而稳定性的病人就应该按照《共识》进行检查。


钱菊英教授: 《共识》很有指导意义,国内有些检查存在过度使用,有些则应用不太恰当。此时“验前概率”很重要,通过临床得到的体格检查危险因素等,得到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大小。《共识》的路径让临床医师对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检查方法有着更好的规范,对临床行为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张晓丽教授: 无论从影像学还是临床的角度来说规范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内核心脏医学的发展和临床的发展不匹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影像学检测规范。使用规范也是限制我们心肌灌注显像发展的主要原因。此《共识》的推出对行业有着规范,对患者是受益的,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徐磊教授: 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疾病中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此次《共识》发布的意义。冠脉CT在国内发展很快,其主要优势可以提供斑块信息,而且技术发展越来越安全。根据“验前概率”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让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的选择影像检测方法,发挥它的优势避免局限性。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美域健康  ·  免疫疗法是否能够消除早期癌症?
8 年前
科学解码  ·  马里亚纳海沟10公里处还有生命!
7 年前
财经小报告  ·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只“灰犀牛”
7 年前
刘晓博说楼市  ·  成都暴涨61%!长沙暴涨50%!西安暴涨47%!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