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e170727001 —
生活总免不了错误,一次具体的错误,背后的原因很多,难以准确区分自己有哪些缺点可以改进。
当你把多次失误放在一起,更容易发现背后的模式,抽象问题一找到,解决方案也随之浮出水面
。已经本文根据周巧鸽在「认知与改变」线下沙龙演讲整理,略有删减。
1
大家好,我叫周巧鸽。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里,跟大家聊聊加入开智部落后,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现在在一家制造业外企做项目经理,是开智部落二期学员,今年参加了阳老的认知写作课,是优秀毕业项目《银发助理》的小组长。目前尝试通过写作,成为一名创造者。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我的两个故事,以及我反思自己所犯错误,从而找到支配自己观念和行为的一些模式。就像潜入水下去窥探冰山下的结构。
2
犯错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在错误面前,平时潜意识里自动支配我们行为的模式,会突然进入意识领域,就像阳光透过海面清楚的照出冰山的面貌。查理芒格提出的逆向思维,也是从错误决策清单出发,逆向找到正确决策方法。
第一个故事:
家中,我是老二,出生于 80 年代初的一个小山村,当时属于计划生育超生,父母虽然都因为我的到来受到处分,但对我却宠爱有加。四岁时,我随妈妈进城,和在城里上班的爸爸,上学的哥哥全家团聚。从小不在一起长大的两个孩子,来到同一个屋檐下,战事不断。
作为老二还是女孩的我,发现最好用的武器是「假哭」,只要爸妈听到,必然能如愿以偿。我就是这样任性的被宠爱着长大的
。
到了外面,我是懂事的孩子
。高中、大学、工作后,在小团体内,我都是存在感不太强,成熟稳重,照顾别人,成就别人的女孩。经济独立以后,对父母也转变成照顾者心态,从不依靠他们给自己解决问题。
工作几年,有了些积蓄,一部分支持在老家的哥哥结婚买房,一些节余交给爸妈打理。2015 年,他们投资的公司出事,所有投资者,包括我父母的全部金钱都血本无归。这件事对他们的精神打击很大,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出于好心,还帮亲戚投资,出了事后,感觉愧对亲戚,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我很快接受了损失钱的事实,
想到年迈父母承受的精神打击,没有责备他们,反而尽可能的安慰和开导他们,以后对那件事也从不提起
。
后来反思这件事,「我为什么会从备受宠爱的小孩,变成了总是照顾别人的女孩?」可是没有答案。今年 6 月,读到通识部落的《人生脚本》这本书,按照书中的方法提示,我从蛛丝马迹中找到了自己的脚本,
要照顾好别人,对别人好点,自己吃亏受委屈没关系。
进一步思考,终于明白,原来是父母作为长子、长女,一直为大家庭无私奉献,始终把自己的需求排在最后。这是他们言传身教,给我编写的脚本。
了解了这一点后,再去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事,和之前做的一些重要决策,就明明白白了。这是指导自己做决策的一个重要模式。
3
第二个故事:
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里面讲,我们一生中做的真正重要的决策不超过二十次。我就抱着反思的态度,梳理了自己成年后独立做出的几次重要决策,并且去客观评价每次决策的质量、思考背后的模式。比如,高考报志愿选城市、学校、专业,研究生选学校、专业,第一份工作,工作三年、五年后的生涯规划,买房,结婚伴侣的选择。
真正在批量思考时,问题才会显现出来。
我发现自己做出的正确决策,基本上都是意外的好运,只是碰巧抓住了摆在面前的机会,完全不是利用策略和智慧去主动选择的。
而自己做出的错误决策,却有着共同的模式
:
比如,上学读了理工科,就业时随大流进入制造业,发现和理想有差距时,并没有想清楚,并采取果断的行动去主动改变。
4
前面的两段模式探索之旅,在刚开始找到它们的时候,心情很复杂,有豁然开朗,懊悔,也有同情。平静之后,意识到这宝贵的发现,是一个机会,好好面对它们,处理它们,会带给自己更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