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单身族越来越多,截止2015年,中国单身人群已超2亿,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的七分之一。相比以往因为男女比例失衡所产生的被动诞生,现在更多人主动选择单身。表面上看,这是年轻一代的任性,然而,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低欲望社会现象的萌芽。
低欲望社会对于中国而言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其所造成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为中国经济基础并不牢固,情况可能更加糟糕。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
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曾针对日本的状况撰写出版了《低欲望社会》一书,该书在日本被称为新国富论(《国富论》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根据大前研一的介绍,低欲望社会的特征有四个方面:
年轻人不愿意背负风险,不像从前世代一样愿意独立购屋,背负几千万的房贷。
少子化,人口持续减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口超高龄化的问题。
丧失物欲、成功欲的世代:对于“拥有物质”毫无欲望,随便吃个一、两餐就能活下来的社会,“出人头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经济。
大前研一认为,导致日本低欲望社会的主要原因是负债压倒了幸福感所致。日本国内房贷利率低于2%,还款年限长达35年,相比中国的房贷利率和还款期限更加宽松。而日本房价并不比现在的中国房价高,同时,日本国民收入水平远超中国。可是,即使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人依然不愿意买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房。
此外,由于经历过大萧条的日本年轻一带心里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惶恐不安中,担忧、焦虑阻碍成为一代人的心理特征。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不愿意承担房贷、结婚生子后的压力。
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
在传统的日本模式中,男性在学校做优等生,进入一流大学学习,然后进入一流企业就职,在企业的升职阶梯中一点点往上爬,直到退休。而女性则是一流大学加一流企业,再找个优秀男人结婚,做全职太太。当父辈要将这个模式套入下一代,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或许还有一些吸引力,因为虽然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了,但依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而对于之后出生的八十、九十后则没有任何吸引力。
造成低欲望社会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需求升级与理念升华。
日本是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国内对于物资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其国民需求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至精神层面。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团块世代”支撑了战后以来日本的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现在的日本年青一代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一穷二白。80、90后一代的家庭经济条件已经很优越了。泡沫经济崩溃让一些企业倒闭,但整个社会的发达和便利程度还是很高的,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所以,这些孩子是无忧无虑生长起来的,他们不为衣食发愁,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注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像父辈那样,甘当企业忠诚的武士,牺牲掉自己的家庭幸福。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工作的热衷度不高,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维持收入的工具。年轻人比较在意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从80年代之后,日本出现了“御宅族”,就是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上网、看动漫、科幻小说,这些人沉迷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买房子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
所以,这是日本人需求升级的反映,由于世人往往只能看到对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物质需求,而对于精神需求茫然不知,从而形成了欲望降低的错觉。实际情况是,日本有一批人群从以前一味的追逐物质转变到了追逐精神需求。另一批人群因为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导致其理念发生变化。
正如前文所述,80后与90后一代出生于泡沫破灭时代,他们从出生起至今一直沉浸在经济幻想破灭的阴影中。同时,他们又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育的熏陶下,这批孩子的人生理念及感悟远超上一代。
无论是对人生的参透程度,还是对于世界的认知,或是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人性的丑陋、世界的残酷、价值的扭曲在这代人面前再也不是皇帝的新衣。互联网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拉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穿透了被隐藏的真相。对于权力的厌恶、对于世俗的妥协、对于人性的无奈、对于未来的绝望共同构筑起了现在这一代年轻人的行为理念。
“细思恐危”在中国是被批判的一个词汇。但是,“细思恐危”就是一种科学、务实态度,没有理由否定。“恐危”是“细思”后的结果之一,如果细思之后并不担惊受怕那固然最好,但即使真的存在畏惧也不应回避,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无论你悲观与否,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那么热衷于正能量,他们更愿意接受现实。
因此,自发性的降低欲望,适应环境成为一种复合发展规律的变化。实际上,在全球有一种普遍的现象,越是发达国家、收入越高的人群越不愿意生孩子。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放眼世界各国,越是平穷的国家越是想要生孩子。生育的欲望层级在整体需求层次中属于中等偏下,介于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
日本的今天中国的明天
很多人都说中国在步日本的后尘,也有人对此发表反对意见称,“中国有自身特色,不会重蹈日本覆辙。”对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观点,事物变化中,因为结构不同、驱动因素等构成结果的各要素不同,结果往往不同。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全球共通的。中国有些情况也许的确不会如日本那样发展,但有些情况可能演变得比日本更糟糕。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现象在中国已经开始萌芽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愿意生孩子,甚至连婚都不愿意结。最近共青团出面组织年轻人相亲大会从侧面佐证了这个现象的确存在。
根据2015年数据(日本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中国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对比中日两国低年龄段与适婚、适育年龄段数据不难发现(0-18岁与25-44岁),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人口结构调整的风险。
中国的“软世代”与日本上一代不乏相似之处,都是不再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将奋斗、拼搏视作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的意义。
根据CNNIC对于移动游戏用户行为的统计,用户每日游戏的频率在下降,而每次游戏的时长在上升,呈现了“低频次、高时长”的态势。其中,2015 年每日游戏时间超过2 小时的用户占比达到25.3%,相比2014 年的14.6%明显上升。用户使用场景的统计显示,超过70%的用户在晚上睡觉前、周末或休假、家里休息等大段空闲时间使用移动游戏。用户已经不仅将碎片化的时间使用移动游戏,而是更倾向于利用大段空闲时间。“宅”文化已经从日本传导至我国,大批御宅族的出现应该引起决策层的注意。
在中国,引发低欲望社会现象的因素与日本有略微不同。日本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需求升级。中国的这一人群比例远低于日本,主要原因是中国贫富差距远大于日本。众所周知,日本上班族收入水平大致根据年龄段分布(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年龄高薪资高的逻辑存在漏洞,薪资水平应该与个人能力挂钩)。而中国上班族收入水平因行业而异,而且行业之间差距巨大。所以,中国的低欲望社会现象中大部分人群是因为对于未来过于悲观所产生的反应。
其实,中国并没有经历过日本那样经的大萧条,但民众中却出现了类似日本国民的悲观情绪。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无论舆论媒体如何渲染,中国国民的悲观情绪依旧浓重。这一点可以通过国内的崇洋媚外、资本外流、移民潮、家庭储蓄高企(家庭储蓄走高恰恰是因为对于未来的恐惧而提前所做的准备,也是流动性陷阱的本质)等现象得以证明。
中国与日本一样,高房价正成为扼杀年轻一代的杀手锏。日本人均工资水平约1.6万元/月,中国人均工资水平5000元/月左右。日本平均住宅单价折合人民币约4.6万元/平米,而中国是7000元/平米左右。相对而言,日本整体房价泡沫比中国更大。不过,这组数据中存在漏洞,因为日本贫富差距小,地区差异对于置信区间的影响不大。但中国地区差异明显,少数人掌握大部分财富资源,这造成中国数据的置信区间比日本小的多。中国的国情是主要城市的房价与当地居民收入情况已经足以与日本媲美,比如上海和东京的情况就十分相似,在房价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上海地区居民平均收入还不及东京。但一些中西北地区库存难以消化,房价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不考虑产权归属差异包含的价值差异,如果中国能保障7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免费自动续约,则等同于拥有永久使用权)
依靠一代人自身力量想要买房,对于中日两国国民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以前终其一生做房奴至少还能买房,现在至少要两代人一起做房奴才能供得起一套房。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买房等同于背负一辈子债务。IMF、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机构相继就中国家庭部门杠杆增加提出警告。一些经济学家在公开发言中也多次提及对于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率加速上涨的担忧。
低欲望社会现象对于经济的负面效应十分明显,尤其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有可能成为致命打击。
低欲望社会最明显的负面效应就是消费力疲软。安倍晋三和日本央行的超宽松刺激政策之所以没能获得预期效果,归根结底是因为消费力跟不上。在美联储主导的全球收紧货币政策浪潮中,日本政府和央行时至今日依然不愿松口放弃宽松货币政策,这还是在日本政府债务比重已经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很明显,日本肯定出了大问题。
反观中国,依靠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方针。转型能不能成功或者说转型能转出什么成果,完全依赖国内消费力。产业转型也是从以前的工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过度。而低欲望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必定是农业、工业领域消费继续增长,服务业领域将出现消费增长乏力的情况。(注:贫富差距扩大的发展趋势下,因为富豪增加,服务业消费也会得到增加,但两极分化的现象肯定不可持续)
低欲望社会的现象从中产切入,由上至下传递。从某种角度而言,选择降低欲望的人群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们的选择是根据环境以及自身意志而定,没理由对他们的选择加以指责。有些人希望人生波浪壮阔,而有些人只想要平平淡淡的一生。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中国则只是刚刚起步。引发低欲望社会现象的因素中国也同样具备。即使中国在其他方面真的会有与日本大萧条前不同的结局,在这方面的变化不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中国依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真要比经济质量,中国比日本还差,抗风险能力更弱。现在如果不重视低欲望社会现象,将来等问题发展到了日本那种地步就悔之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