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年糕妈妈
浙江大学医学硕士,几百万妈妈关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智力启蒙、性格培养,这里全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育学园  ·  这种癌症是「省」出来的!3 ... ·  昨天  
科学家庭育儿  ·  学校只做了 1 件事,孩子们近视率就下降了 ... ·  2 天前  
养育男孩  ·  我不再禁止给孩子吃零食了 ·  2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放弃鸡娃的中产家庭,这个寒假是怎么过的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年糕妈妈

关注我3年以上的妈妈,今天一起搞个大事情!

年糕妈妈  · 公众号  · 育儿  · 2021-07-15 07:40

正文

我用“年糕妈妈”这个名字,在公众号发布第一篇推文的时候,没想过这件事会做 7 年。

7 年前的今天,我还是个有点无助的新手妈妈,在孩子睡觉、夜深人静的时候,查资料、写文章……然后在很多妈妈的留言中获得一点肯定,感受到陌生人因为“妈妈”这个身份而产生的连接,也因此发现自己的价值。

7 年后,我收获了很多妈妈的爱,尤其是超过 3 年的老粉们,谢谢你们一直都在!

今天,我要跟你们一起搞个事情(剧透下,是一只超美的 LV 包包,是我专门买来送你们的),一定要看到最后!

而这一篇“7 年的心里话”,想来想去,可能不能只由我来说。

与其说做育儿科普帮助了许多父母,不如说是我和素未谋面的你们,成就了一个在找寻人生价值的“年糕妈妈”。

奔跑到现在,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你们也是一样的:这些关于陪伴、成长,还有养育带来的生活、家庭关系改变的故事,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在发生。

所以这一次,你们说,我来听。



“ 养育孩子更有底气了 ”


@翠翠

们家是爷爷带娃,爷爷性格比较强势,对孩子干涉也多。有天早上起来,听见他在训孩子不听话,大意就是娃要穿衬衫上学,爷爷让穿T恤。

我说爸,孩子其实不是不听话,只是想证明自己有决定事情的能力——这是我从糕妈公号上看到的,深以为然。当时爷爷也“愣”住了,没再多说什么,送穿着衬衫的小孩去学校了。


@lilili

上周去上游泳课,我女儿动作学得不太到位,下课后一直很沮丧。

我就把她爸爸想要自己精进泳姿,结果呛水的糗事拿出来讲,女儿好一点了;

我又加码了自己的故事,小时候学游泳学到一半浮板掉了,大声呼喊救命,女儿一下就来劲了,问我妈妈你几岁学的呀,浮板在哪里掉的呀?我趁机说谁学游泳都是这样的,学个本领就是不容易的事!回头想想,这就是育儿书里常说的共情吧。


@瓜 gua 

看糕妈公众号这么多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事——小孩生病时,大人别过分焦虑

我手机里现在还收藏着当年糕妈写的一篇稿子,说的是孩子生病后去医院的流程。拿腹泻举例,去医院告诉医生“今天拉了很多次”是无效的,记录频次、每次拉的形状、时间才是有效的。对于妈妈来说,这样的文章很实操,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


@姨妈不在

我们家之前得了疱疹性咽颊炎,在老家隔离了好一段时间。邻居问奶奶都好了怎么不送去学校?奶奶特别认真的说,得在家待够了时间才行,不然上学也会传染其他小孩。

这是我当时转发了一篇文章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那篇文章底下的留言置顶大概就在说“最怕孩子得了手足口、疱疹,家长还往学校送”,都为别人考虑一点,我们的环境也会更好一点。

@菁菁 in

我们家奶奶对“自榨”、“土方”有天然迷信,觉得给小孩吃这样的东西很健康,我这个医学生毕业的妈也说服不了她。上次看到糕妈写了,我立刻转发奶奶,说里面是有 XX 医院的医生审核过的,人家医生都这么说就听她的吧!奶奶终于信了,结束了我们家土榨油的历史。



“ 重新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把婆婆当成工作伙伴,我的心态变好了 @琪琪

生娃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婆媳关系。担心和婆婆住到一起生活、消费习惯不一样,互相不顺眼。

直到有一次听糕妈演讲,她说自己处理婆媳关系,最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可以把婆婆当成“工作伙伴”

这样想的好处在于,明白相处是看缘分的,人和人之间总归有不同;

另一方面,人也会更容易满足和懂得感恩。不要总嫌弃老人普通话不好、娃养得不够好,对方帮忙带娃,就值得感恩了。 

我一直在实践,婆婆带娃的时候,我不会过多干涉,尊重她的意见;当我在家,就让她去放松,楼下跳舞、和老姐妹逛街。我们比想象中和谐。


——看了糕妈的科普,我家改变了饮食结构 @娜娜

我喜欢看糕妈的微博,上面她总在晒美食。

我们家的饮食方式这两年也改变了很多,以前口味重,米饭是主角,肉菜是配角。

但现在就比较会注重高蛋白,早上喝粥要额外煎香肠或鸡蛋,再配牛奶。

对冷冻食品也没有那么多的偏见了。以前觉得吃新鲜的才是最好的,现在明白吃到了才是重要的。所以一到周末,我和老公的重要任务就是去菜场多采购一些鱼虾肉,让老人在一周里安排掉。


——鸡娃这件事上,幸亏糕妈扯了我后腿 @泡泡堂

孩子上一年级时,我超级焦虑。报了很多补习班、买学习软件,生怕他跟不上。

后来看到糕妈推荐《园丁与木匠》,按照书里说的,我这种鸡娃就是在做木匠,而真正的养育是做园丁:让孩子意识到成长和学习是他自己的责任,给他提供成长的环境就好了

那本书给我的改变很大,我发现在学习里家长的过度负责,其实也剥夺了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

所以我决定放手试试:改变自己陪作业的方式,不再弄那么满的日程,像孩子作业已经完成了,就不要加码课外题。

实践下来,我娃的成绩并没有下降,甚至数学还往前进了一些。

还蛮感谢糕妈在鸡娃这件事上拖了我“后腿”的。跳出思维局限去看一件事,结果会非常不同。


——当妈后,我也能有事业心 @Yumi

我生娃后提早复工了,朋友说:要不要这么拼?心疼下自己吧。

我说,我就是为自己好才回去上班的。

生娃前我看了很多育儿知识,但难产经历、开奶痛、睡眠变得稀碎的体验,还是让我产后抑郁了。

记得在糕妈公号上看过一篇《妈妈故事》,一个全职妈妈生娃后陷入和婆婆的“科学育儿战争”,老公的不理解也让她抓狂。濒临离婚时,她去找了份工作,没想到之前种种家庭矛盾居然奇迹般的缓解了。

我想自己就跟这个妈妈一样,在 24 小时围绕孩子的焦虑困顿里走不出来,我需要的是“脱娃时间”。

事实证明,开始上班后,我的状态变好了。一天没见孩子,晚上回家陪玩的耐心也更多了。

这也让我发现,糕妈的视角很实际。也许是因为经历过,所以才有感同身受。


——请夸我,我是爱带娃的爸爸 @Andy

我是一个二胎爸爸,也是年糕妈妈的一名员工。

糕妈对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从亲子关系里受益了

现在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交手机,把手机“锁”在鞋柜的 1 个多小时,是属于我和孩子的疯玩时间——这个办法还是借鉴了我在公司开会的方式,重要的会议前我们都会收手机,全神贯注讨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