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连岳
连岳文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0mbkeeper  ·  新的办公电脑,主要用来写PPT。 ... ·  16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哪吒2》在港澳地区创造新纪录 ·  昨天  
纯银V  ·  上午聊到我的几个同学,都是 50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连岳

众筹丨999纯银、24K纯金手作茶壶,非遗大师母炳林出品

连岳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12-25 08:12

正文


俗话说:“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纵观华夏历史,国人自古对黄金有着狂烈的热爱,上至王公贵族的奢侈品,下到寻常百姓的嫁妆摆件,无不以金为贵,是彰显地位和威严的象征。
金作为一种锻造金属,从不拘泥于形式,在匠人手中变幻成形态各异的物件儿。小到精致美观的食器、茶器,大到气势磅礴的庙宇、金碧辉煌的宫殿……

如今,穿金戴银的习俗依旧深入人心,很多家里都把金器作为传家宝。有条件的老茶客,还会收藏一把金壶,煮水泡茶,茶汤口感细腻柔软、甘甜滑顺、圆润饱满。

但是纯金茶壶价格不菲,如果是名家出品,更加难以想象。

对于大部分茶客、收藏爱好者来说,银镀金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顾名思义,它是在银壶的表面镀上一层黄金,达到“银为内核,金做外衣”的艺术效果,金碧辉煌,看起来无异于一般的金器。而且主要成分是银,价格亲民,性价比高。
买银镀金壶,不能只关注表面的镀金成色,却忽略了内核。一把银镀金壶要达到质感好、泡茶口感好、经久耐用等效果,其中的银以及银饰工艺更是重中之重。
论银饰工艺,不得不提云南鹤庆,自唐南诏时期就已是金银铜器手工艺中心,当地还流传一句名话:“小锤敲过一千年”。
2014年,鹤庆银饰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手工银器锻制技艺,正是如此一代代传承下去。

白族人母炳林,生于素有“丽江小别院,大理后花园”之称的鹤庆新华村。《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那里的村民就开始用银,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历史悠久。

村里世代以打造金属工艺品为生,母炳林自出生便与真金白银结缘,14岁时离开家乡,跟着师傅走村串寨做手艺,挑起担子开始了“小炉匠”生涯,又称“走夷方” 。

母炳林在外闯荡12年,足迹遍布云贵川、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他边走边看、边做边学,每到一处便向当地的师傅讨教学习。

母炳林充分了解各个民族对首饰、饰物、生活和宗教用品的习俗,把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与走南闯北所学的精华结合,创新独具风格的母氏手工银制品。

母炳林部分作品

他的作品《纯银鎏金银壶》获得“2009年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足银手工酥油茶壶》获得2011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还先后应邀参加法国文化博览会和美国民俗文化艺术节,向世人展现独特的中国白族银器文化,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随着机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民间手工艺术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但母炳林这一代人对传统的东西,是有着和亲人一样深厚感情。

除了钻研工艺技术,母炳林注重技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共教授徒弟230余人,其中4位学徒获得“中国民族金属艺术大师”称号,为云南银工艺做出巨大贡献。

2018年,母炳林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

“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文化,如果没有文化的依托,再精美的工艺也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这是母炳林常说的一句话。

他对器型美的看法是:韵者,美之极。韵是一种开放多元、且富有内涵的文化心态,银壶的价值不一定在于工艺之复杂、錾刻难度之大,做减法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此,母炳林特别设计了3款素面银镀金壶、1款承盘,经过几十次打样,才确定壶型,现在终于能和朋友们见面了。

每一把壶都是手工锻造,从融银到成品有取材、剪银板、打壶身、出壶嘴、修壶胎、錾刻、打磨抛光等近百道工序。

历经千万次锤炼,由工匠心、手、力通融合一,精雕细琢,才能成器,其古朴气韵、手感之好,值得收藏。

手工银镀金壶耗时费力,制作周期要一个多月甚至更久,稍有不慎可能锤出裂纹、壶身不正等情况,成品率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时间的尊重与对技艺的敬畏。

以高品质纯银为原料,壶身银含量高达99.9%,镀金所用的是24K纯金,用料扎实。

另外,与母炳林合作的品牌“蜂鸟工坊”,属于韩国茶器名人协会,因此在包装、收藏证书上,除了中文外,也标有韩语。
众筹结束后20个工作日发货。


提梁苹果小壶

经典的苹果小壶壶形,采用“一张打”工艺制成。

一张打,即壶身、壶底、壶嘴,都由一个银片打造,也称“整张银”,是技术难度高的传统技艺,需要老师傅经数十万次捶打方能成型。
高10.3cm,宽8.5cm,重148g,容量250mL。
壶嘴的打制尤其难,不仅要讲究线条,与壶身过渡也要自然,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出水流畅、断水利落。
锤纹通过长时间的敲打,有意和随意交织,从不同角度看,壶身光感的折射十分有层次,别有一番韵味。

壶盖上的摘钮为岫玉制作,产自辽宁岫岩。

岫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质地坚韧,细腻温润,光泽明亮,是点睛之笔。
苹果小壶有提梁的设计,便于拿握、倒茶。
球形镂空滤网,出汤快。

六方梨壶

智欲其圆,行欲其方。

俗话说“一方抵十圆”,需要有深厚的技术,才能将方器的精髓把握住。
高7.3cm,宽7.5cm,重120g,容量160mL。

六方梨壶 ,把方器的精髓把握得恰如其分。

线条流畅,壶身的层次、立体空间感都很有视觉冲击力,非常大气。
把手是珍贵的黑檀木,含蓄而不张扬,手感细腻,握持舒适。
壶身共有六个面,中国自古崇尚“六”,在传统文化中有六六大顺等美好寓意。
摘钮也是由岫玉制成。
球形镂空滤网,出汤快。

花瓣美人壶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把惟妙惟肖的绞筋纹融入壶中,花瓣大小如一,丰睨而不臃肿。
高8.2cm,宽7.2cm,重160g,容量200mL。

线条脉络清晰有致,曲线流畅和谐,上下对称、左右均匀、疏密有致。

线条上中下变化自然,体现秩序之美,节奏之美。

把手同样是黑檀木材质,手感细腻,握持舒适。

壶身靠近壶盖初,还刻有花纹,煮水沏茶时增添了一份文化气韵。
摘钮也是由岫玉制成。
球形镂空滤网,出汤快。

花草纹花瓣银镀金承盘

与前面的银镀金壶采用相同的工艺、原料手工打造。

不止于美,以简为上,葵口的设计处理也很灵动与雅致。
直径15.7cm,高4cm,重160g。
承盘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宋氏银制葵花形银碗器型。
精心錾刻花草纹修饰,精致美观,看了叫人心生愉悦。
搭配银镀金壶使用,非常合适。

银镀金壶的使用与保养

银镀金壶,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银壶,历来受到茶人们的认可。

唐代陆羽的《茶经》:“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明代许次纾《茶疏》:“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这几款壶,以纯银、纯金为料,手工锻造。不仅可供观赏收藏,亦可陪伴主人喝好茶。

上好的银镀金壶是很娇贵的,但只要平时保养得当,还是非常经久耐用的,甚至能当作传家宝,可世代相传。
打理、养护的时候,其实也是种乐趣。

镀金银壶保养

1.新壶开壶,先用冷水冲洗,然后用热水冲洗,再放些茶叶冲泡一两次。
2.可以用电陶炉加热烧水,但壶内没有装水的情况下不能干烧。
3.轻拿轻放,避免磕碰,若与硬物撞击,可能会留下划痕。
4.使用时避免接触银壶的金属部分,以免烫伤。
5.平时用完后,可以用擦拭布擦干。
6.长期不用时,用软布或者纸包裹,放在阴凉处保存。

手工锻制
千锤百炼

俗话说:“一分艺,十分工。”

对于真正懂壶的朋友来说,壶贵在做工。而工艺上的一小点儿提升,往往需要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劳动量,所以一把做工精良的银壶可遇不可求。

本次众筹的壶和壶承,都是手工古法锻造的。选用纯银,不仅做出来的壶美观,也便于后期捶打。

银锭熔化,根据壶形设计压成薄厚均匀的银片,再经淬火软化处理,让银片由四周向中心微微隆起,反复捶打,形成一个有底圆的筒形。

据壶形尺寸,运用搂、墩、闪、光等手工制胎的基本技法,来改变银片的形状。

期间需经过无数次的回火、调整,直到胚胎成形,以完成各种精美造型。

每一次捶打都需要加热壶身,在退火未冷却前敲打,就这样反反复复不断完善。这一步非常漫长,要用不同型号的锤子锻打数十万次。

壶嘴部分尤其难处理,圆润自然的同时,又与壶身比例协调、衔接得恰到好处。

入松香进行定型,松香密度要尽量大,并且灌满整个银胎与壶嘴。

花瓣美人壶 和壶盘还用到了工艺錾刻,将银器固定于胶板上以后,用锤子和錾子在工件两面反复捶打,使银器表面出现浮雕般的立体图案。

小小的錾刻,常常需要的是以坚硬的錾子,代替柔软的画笔,以力度的深浅表现轮廓与留白,巧妙地融合进银器中。

银壶组装之前,每个部分的器件都需要分开进行打磨、抛光,使其表面温润光泽、纹理清晰分明,富有明暗变化,更为生动形象。

按照尺寸打制好壶盖、壶把、摘钮,将其组装安置完成,达到整体协调、富有美感、实用与美观兼备的效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