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质生产力”启示公共管理学科与公管青年》 张浅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现实启示:探索和研究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想取得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就必须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在所有制关系上,公共管理要坚持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万众创新;在分配关系上,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在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上,人力资源是社会和组织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公共管理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推动劳动者的技能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新型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更是创新和发展的主体,公共管理应当努力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解读新质生产力
》
王秋伟
青年人是可用的“质”
一是党和国家对当代青年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舞台是质,党的科学理论、初心使命是质,作为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的党也是质。而我们在这些介质基础上的生产力,一是学术研究,二是志愿服务,三是暑期三下乡实践,四是创业就业择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二是学校、学院提供的便利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首次把教育、 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单列阐释,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产-学-研”相结的举措,促进高校学生及时将所学转化为生产力,从信息技术到航空事业,从公共管理到经济管理,从田野基层到行业企业,乘着教育的东风,促进新的生产力的产生。
三是文艺作品提供的不竭力量之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不仅关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关系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年学生在弘扬主旋律的一系列优秀影片中汲取精神力量,扩展阅历,引发思考。如,从《流浪地球》中,对未来科技的遐想;从《繁花》中,总结几十年来经济风云变化的经验;从《问苍茫》中,感受百年前的先辈们的崇高理想与志气。这些精神上的食粮,最终都可以转化为新一代青年的新的生产力。
三、《深悟国家两会精神韵,高扬公管新质华章风》 袁杨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以政府为核心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如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调和社会关系,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形态正在经历变革,社会矛盾形态嬗变、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等随之而来,新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显著提高,社保管理经办数字化转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作为公管新时代青年,我们不禁思考--新质生产力和公共管理学科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公共管理需要关注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需要思考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公共管理学科亟须回应如何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如何促进数字产业发展等现实命题。
其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公共管理学科通过研究公共政策、公共组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例如,政府工作人员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扩大新质生产力容量;通过研讨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立法、出台政策制度等举措以加强数据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制度、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前景。学习两会精神,我深刻领会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中,创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数智时代下,数字政府的建设过程中,作为公管青年,我们要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在电子服务、电子政务、电子治理等方面做出更创新的成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智慧化、信息化和数字化。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学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管理学科是研究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是提高政府效能、 优化社会治理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为公管青年,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驱动》 邓祺哲
深化产业转型,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产业是振兴之基,富民之源。 以新质生产力为契机,把握好产业转型升级窗口期,是一项关乎万千家庭美好生活和推进共同富裕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局着眼,从细节处发力。要下大力气实现管理智能优化、落后技术升级、绿色可持续改造。坚持高新技术引入落地应用,淘汰低效落后技术,积极引导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长化,产业活动绿色低碳化,产品技术高端化,打造好一批现代创新型示范企业,帮扶好广大小微企业成果应用、价值转化。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好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成果,推动城乡、东西部共同富裕,助力高质量、均衡、高效发展。
培育新型劳动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时期,我国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但是,受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仍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未能适配对应层次的岗位,“慢就业”现象在青年多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单位,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 向社会输出优质就业岗位,打造就业形态新气象。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劳动者在工作实践中培育自身的新技能、新方法、新思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转型升级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与此同时,必须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好劳资纠纷问题,铲除欠薪、“阴阳合同”、违规加班等有损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活动,关注灵活就业和弱势群体就业人群权益保障,为广大新型劳动者群体的崛起提供良好生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