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法学学术前沿】=【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诉讼攻略  ·  杨立新:论债权转让表见规则 ·  6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周详:钓鱼专业哪家凶?京外高校找汉东 |《人民的名义》法评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4-13 10:05

正文


钓鱼专业哪家凶? 京外高校找汉东


 ——《人民的名义》法评

周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目  次

一、以人民的名义反腐

二、汉东大学政法帮纪事

三、汉东大学是哪所高校?

四、不要想做一条深海鱼



一、以人民的名义反腐



一部好电影,就是他人生命体验的精华浓缩。长期龟缩在象牙塔里的我,喜欢看电影,读小说。我喜欢的是由此可观察、思考、体验我之外的生活。文字与影像中道出的他人生命体验,仿佛就是平行世界的另一个我的人生,让我超越了坐井观天之蛙的生命局限。


不过我基本不怎么看国产电视剧,就好像我基本不读国内专著一样,因为有生气的良心作品太少,专门注水掺水的著作太多。一部国产滥电影,浪费时间,最多不过两小时;一部鸡肋电视剧,浪费时间,可能就是两个月、半年。一个人,除非自己的生命品味比泡沫剧还无聊,否则怎可不惜将有限生命抛入绵绵无绝期的追剧中,等着时间如血流失,慢慢谋杀掉自己。


《人民的名义》,算是一个例外。开播之初,我的一个铁哥们,本校杰出校友,中山市反贪局副局长,广东省十大优秀检察官,当面向我隆重推荐:没想到此电视剧,少了假大空的泡沫之味,最大尺度拍出一些反贪实践中的真东西。


这部火到海外的国产电视剧,想必大家最喜欢看的就是官场明争暗斗戏,好比《宫心计》、《甄嬛传》宫廷内斗剧的现代穿越版。比如开头那场对丁义珍副市长“是拘还是规”的省委汇报会上,“汉东省”各派各方势力发生分歧,相持不下。“表面上看起来公事公办,但实际上另有内容,暗涛汹涌”。在“充分讨论”、“谨慎决策”的时间拉锯口水战过程中,五个高层人物中,各怀心思,谁都出去打过电话。谁有可能是向丁义珍副市长打电话泄密通风报信的那条贪腐大鱼?这个悬念高挂,一下子将人的胃口吊起来。


据说,《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良心剧所朔造的大老虎、小苍蝇,大多有现实官场中的原型人物。有的相似度可以高达90%,比如有篇“《人民的名义》人物原型揭秘”文章,考究剧中赵德汉这个人物形象,就与被查处的“小官巨贪”典型——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太相似:都打着“农民的儿子”旗号,高唱着“为人民服务”,满口“提高思想觉悟”,每天吃着炸酱面,骑着破电动车或自行车上班。哪知一个小小的处长,受贿现金就达两亿多,满床满墙的现金,烧坏了银行的六台点钞机。




当然剧中更多的贪官形象,只能是现实中各地多个被查处贪官的形象或影子的杂糅,难以准确一一对应。剧中公安厅长祁同伟形象与武长顺、王立军等公安局长比较相似,副国级人物“赵立春”的父子案与现实中的苏荣父子、周氏父子、赵少麟父子案等有些相似。


有官以人民的名义腐败,也有官以人民的名义反腐。在贪腐之谜彻底解开之前,官员口中的“人民”,就像众神面前两个外形一模一样的“美猴王”,真假难辨。没查,都是为国为民的焦裕禄。一查,就是败国败党的雷政富。


官员被查处之后,清一色如此痛哭流涕:“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在民间江湖上,流行“兄弟就是用来被出卖的”。在官场江湖上,则流行“人民就是用来对不起的”。


人民的名义,靠不住。法治的名义,才有谱。若政治体制或生态环境无根本改观,怀揣法治梦的政法院校科班生,进入了人治官场体制内,也难免有人会被拉下污水深潭。权力失去了监督,哪怕职位再低再小,也很容易淹死人的。

二、汉东大学政法帮纪事



从著名的“汉东大学政法系”毕业的侯亮平,是剧中的主线人物。他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下派到“汉东省”担任反贪局局长,因为“汉东省”的反腐工作频频受阻受挫,迟迟打不开局面。连“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侯亮平的好哥们与老同学,也在反腐路上“意外”出车祸,被醉驾者撞成植物人。


侯亮平心理明白,虽然“汉东”那地界上的省委、市委、公检法司系统以及商场大亨,大都有自己母校的老师、同学、哥们、发小等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与人脉关系,但他却预先给自己注射了强心剂与清醒剂,“汉东的这潭水,深不可测”啊。意思是告诫自己:反腐工作,万不可被温情脉脉的人脉关系误导,迷惑住自己的双眼与良心。


《人民的名义》中频频出现一所著名的政法院系——“汉东大学政法系”。在“汉东省”的政治生态圈中,主要是汉大政法帮与秘书帮之间的精彩较劲。在前20集中,汉大政法帮整体实力占据绝对优势。侯亮平局长成功钓出来的几条鱼,都是秘书帮帮主达康书记一边的人,比如京州丁副市长,还有达康书记的老婆欧阳菁副行长等。


归入汉大政法帮的实力派人物,都是剧中大主角。有网友帮我制了一张汉大帮人物关系图,我直接用了:




其实光明区公安分局的程度局长,也是“汉大政法系”毕业的小师弟。程度局长因为滥用权力无故传唤关押工会代表郑西坡,差点再次点燃了群体性事件。达康书记对此很恼火,准备扒了他的警皮下放闲职。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突然插足横刀,强硬地把程度提上省公安厅当办公室主任,不降反升。达康书记很清楚祁同伟这是有意报复,因为自己在省委大会上对祁同伟进省常委一事,提过反对意见。为避免市厅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达康书记也只好放程度走。


程度只是“汉大政法帮”里的一个边缘化小人物,作风强势的达康书记在自己的地盘上想借此人整风,居然就没搞定此事。由此可见,“汉大政法帮”的势力,看似不露声色,实则盘根错节、底气强大、内功深厚。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在官场上混,千万别看表面现象,看走眼站错队就麻烦了。《沙家浜》阿庆嫂唱的“姓蒋还是姓汪?”这个“姓什么”实在是太重要。


侯亮平刚上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就面临着这个艰难的选择题:站在队伍的哪一边。小说中,省检察院检察长季昌明就此问题,首先试探了候局长:“陈海倒下了,你过来顶上,政法系统这铁三角还是铁三角。”侯亮平不解“政法系统铁三角”是何意,一再追问。季昌明检察长,为将来反贪工作需要,也就干脆挑明:


“本省干部队伍的历史和现实状况都比较复杂,你一团,我一伙的。这么多年来,H省政法系统重要部门的干部,基本上都来自H大学政法系。中国政法大学和国内其他政法大学的毕业生,没有哪家比H大学政法系毕业生吃得开的。所以有人就说了,蒋介石当年有个黄埔军校,造就了一个黄埔系,高育良呢,有个政法系,弟子门生遍天下”。


侯亮平自嘲道:“这么说,我还得赶快去拜我老师的码头喽?”又半真半假地问季昌明:“哎,你算哪个山头的?”

季昌明苦笑说,“自己没山头,所以也没谁把他当回事”。

侯亮平笑道:“那太好了,我过来也有个伴了”。

季昌明摇头笑了笑:“亮平,你不一样,你有派,你是政法系的!”

侯亮平严肃表态:“季检,我既不是什么铁三角,也不属于啥政法系。请你相信我,我只对事,不对人!”季昌明注意地看了他一眼,突然伸出手,和他紧紧握了一下。


其实候局长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至少在《人民的名义》头20集里,侯局长似乎也多少受到了“讲究人情世故”这个人性弱点的影响。反贪的主要侦查方向,似乎就因看人下菜而有点跑偏。


候局查办的几大贪腐案件,有限证据都指向飞扬跋扈、追求GDP政绩,长得就像是坏人的“秘书帮”帮主达康书记。但有心人或许可以逆向思维,合理推测“汉东省”的贪腐大鱼,也可能是那位深藏不露、步步为营,一脸儒雅之气的“汉大政法帮”帮主育良书记。好人与坏人,不会写在脸上。不到最后关头,潜伏的大鱼,不会轻易上钩,浮出水面。这是《人民的名义》突破以前脸谱化影视剧的地方。


假如贪腐大鱼就是自己的恩师育良书记抑或汉大政法帮里的其他铁哥们,候局长会怎么办?他在客观存在的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团系主义政治生态环境中,是否真的能做到不站队,心中只充满法律的正义与良知,把党性与情谊分开,把法律规则与人际关系分开,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晓南湖


我这个书斋中的井底之蛙,看电视剧就看电视剧,还是少扯点咸蛋,谈什么反腐制度建设的大政方针。别“吃着晓南湖的饭,操着中南海的心”。好吧,那就非常不严肃地聊聊“汉东大学是哪所高校”,这个网友们关心的有趣小问题。

三、汉东大学是哪所高校?



“汉东大学是哪所高校”与“汉东省在哪里”的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北京大学在北京,南京大学在南京,武汉大学在武汉,重庆大学在重庆。我们遇到的解释难题是:先证明“汉东大学是哪所高校”,还是先证明“汉东在哪里”?先不管它什么循环论证,我随心所欲说就好了。


汉东大学是哪所高校,目前流传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南京的某著名大学,比如东南大学或南京大学。


这种说法,最有利因素就是地理。首先,《人民的名义》大部分取景地是江苏南京与北京,这客观上给汉东省的地理原型是江苏省加分。比如剧中的汉东省检察院是在东南大学大礼堂拍摄,国家部委大楼是在东南大学图书馆拍摄。其次,在剧中出现多次的汉东省行政地图背景,虽然比较模糊,但大体上是在江苏省部分地图基础上ps处理而成的。



然而此说法不利的因素,却恰好是大学法律系的学科实力问题。剧中“汉大政法帮”的强势,显然强在“政法”学科,而不是“汉大”学校。


比如南京大学作为京外高校,综合实力强劲,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第6位左右)。但南京大学法学学科的整体实力,放在全国比较,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很难挤进前10位(第14位左右)。


东南大学综合实力排在全国25名左右,法学更弱。但是自从2006年两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被称之为“神雕侠侣”的周佑勇、刘艳红(二人本硕都是中南政法毕业并留校),强势加盟东南大学。东南大学的法学学科的实力与声名迅速崛起,从原来不知排名在何处,很快杀进全国前20名之内,成为江苏地区法学兴起的刀锋新锐。


但在江苏省政法系统里的头面人物(处级以上干部),估计多数人毕业于“五院四系”老牌政法名校。即使有个别领导是江苏省内某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也不大可能形成所谓的“政法帮”。


所以才有了第二种说法,“汉东大学”乃为“西南政法大学”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西南政法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代初期,因为特殊的政治与历史原因,为全国政法系统与政界培养出数不清的高端人才。要数省部级以上的知名校友,恐怕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比过西政。因而西政在政法界有一个美誉——法学的“黄埔军校”。


上文中提到季昌明检察长在试探新上任的侯局长时,就用“黄埔军校”比喻“汉大政法系”,这好像就坐实了此说法。


不过这个说法,也有不少破绽和不利因素。一是从90年代开始,西南政法师资人才流失是京外政法院系最为严重的,法学整体实力一落千丈。政法界的“黄埔军校”似乎从此真成为不可复制、不可延续的历史与神话。二是在西南王唱红打黑时期,西南政法某些知名法学教授成为反法治的鼓吹手,严重影响了西政的形象。三是西南政法所在的重庆市,1997年就从四川省独立出来成为直辖市,这与剧中“京州市”与“汉东省”的行政隶属关系不符合。四是地理位置上的不利,重庆那地方,属于中国西南部。不管“汉东”是指“汉江以东”,还是“汉中以东”,重庆都不属于“汉东”之地。


于是有了第三种说法,“汉东大学”原型乃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此说法有几点强势理由:


第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湖北地域中的曾、随两古国,地域相同,都在汉水以东,于是有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市之名,也是因汉江与长江交汇,划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而得名。《人民的名义》小说中“H省”,若指以汉江出名的湖北省,在文化历史的渊源上,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中南政法学院1977年恢复建校初期,其法学学科综合实力强盛,声誉卓著,在老牌“五院四系”的政法名校中群雄相较,毫不见逊,属于全国数一数二。


仅以刑法学科为例,当时就有曾昭琼、江任天、曾宪信、朱继良、郑昌济、吴安清等三位教授、多位副教授与讲师,属于全国刑法实力最强大的梦之队。有人说,别看当今在刑法界名高如泰山北斗的“北高(铭暄)南马(克昌)”,在那时(1980年之前),北高南马还只是讲师,尚未成名呢。


当时中南刑法最牛最出名的,要数曾昭琼、江任天、曾宪信三位教授。比如曾昭琼老先生就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留洋日本学者(1936年),1940年他已是民国最著名的刑法学教授,早已名满天下。当初我第一次听说,中南刑法还有这样的牛人,下巴都掉下来了。据说时人常谑称他为“几个一先生”,盖因其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杯茶,一本六法全书”则足矣。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光中老校长,听说也是曾老先生的学生,这一点也不奇怪。


曾昭琼老先生(1912 - 2001)


1982年中南政法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首批为数不多的刑法硕士点之一。1985—1987年本校培养的研究生毕业留校,如张明楷、齐文远、陆晓光、刘明祥、李希慧、冯军、谢望远等。


在湖北省内政法实务部门,有中南法学背景的不少,还真有“汉大政法帮”的味道。比如靳军(原湖北省检察院检察长),张正新、吴德桥、胡兴儒、陈平安(四位都是原湖北省高级法院副院长),曹诗权(原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都曾是老先生们培养出的优秀学生。


省外政法系统任职的知名校友更多,尤其是东南方经济发达的江浙、广深一带。我猜想,当初著名的“三无人员”孙志刚,他是中南政法隔壁的武汉纺织工学院毕业的。也许他只要灵机一动喊一声,“我是中南政法隔壁学校毕业的”,估计广州就有无数政法校友听见了,说不定会因这八竿子打不着的“隔壁邻居”而救下他,不会被人送到收容站活活打死。别忘了:校友多,校友强,一句话,能救命。


第三,虽然90年代中南政法也曾经经历一波优秀师资人才的流失潮阵痛,但中南政法稳住了大本营,方寸未乱。


以80年代的刑法、行政法、法理学科之超强实力,中南政法居然不申报博士点,导致中南法学平台一步低,步步低。中南的器具显得太小,让英雄无成长的空间。张明楷、江山、高其才、徐国栋、夏勇、郑永流等声名显赫的法学才子,陆续远走他校,主要流入北京各大高校。


但中南政法在吴汉东、陈小君、齐文远、刘茂林、姚莉、刘仁山、方世荣、杨宗辉等各法学学科带头人的支撑下,还是稳住了阵脚。一方面从京外高校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更重要的是注重本校内部培养,栽培出徐涤宇、胡向阳、 刘笋、胡开忠、彭学龙、刘艳红、(1992-2003年任教于中南)、张红、陈柏峰、戚建刚、苏彩霞等中青年法学才俊,形成法学的良好梯队。


徐涤宇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


北京高校(尤其是1999年恢复重建法学院的清华大学)靠其绝对的资源优势,对京外高校人才采取“吸星大法”。老牌政法名校 “五院四系”中,京外的武大、吉大法学院与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政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才损伤。相对而言,中南政法靠修炼内功培养人才稳住了底盘,后续的抵抗力显得是最强的。


尤其是2002年开始的高校合并潮中,中南政法学院与中南财经大学合并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一起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进入“211工程”与“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序列。而在原司法部直属的“五院”中,没有合并而转为省市直管的三所政法院校中,华东政法凭借上海的地域优势,受到的负面冲击相对较小。西南、西北政法则因地域劣势,受到的负面冲击很大。


第四,在各政法类高校中,中南的侦查学专业,尤其是职务犯罪侦查专业,成为中南大法学学科中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侦查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所属法学专业列入“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1995年中南政法成立立公安与行政法系,1999年成立公安学系,成为司法部属五所政法学院中第一个公安学系。200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了教育部属综合类大学中唯一的公安学院。


2009年原公安学院与原法学院刑法学系为基础组建成立刑事司法学院。拥有刑法学、侦查学二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刑法学、侦查学、治安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刑法学及公安学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其中,刑法学科全国排名大约在第7位左右,公安学科2016年在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中位列第二。


杨宗辉教授(中南侦查学学科带头人)


刑法学系与公安学院为什么要合并呢?有着“陆毅帅哥的面容,育良书记的学问”的老公安学院院长,侦查学学科带头人杨宗辉老师,曾经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没有侦查学,刑法学啥都不是。你周邪再邪乎,也是玩不转的”。


刑法学者还别不服气,想想也是。比如《人民的名义》长剧中,何曾看见过一堆刑法专家坐着争论疑难问题:此人构成贪污受贿罪还是不构成犯罪?剧中(或现实司法实践中)大部分的精彩内容,都是陆毅帅哥饰演的侯局长,带着一帮美女检察官们去侦查、追踪、取证、讯问,破解贪腐犯罪的迷局。假定中国官场确如商人蔡成功口中所言的那样——“无官不贪”,但若没证据证实,那官官都还是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啊。刑法学者,你想把“焦裕禄们”怎么着呢?


如果我记得不错,《人民的名义》长剧中,与刑事实体法问题稍稍沾点边的情节,只有一处。候局长与手下的侦查处处长,老美女陆亦可商量一个问题:该以什么罪名拘留受贿50万的小贪官欧阳菁。最后决定在受贿罪罪名之上,还多加一条涉嫌几十亿“国有资产流失”之类的罪名。


那也是鬼扯,这场讨论其实根本与刑法疑难问题没啥关系。只不过是侯局长熟悉点刑法条文,也懂一点点政治。于是他打出涉嫌重罪罪名的旗号,与老对头赵东来(市公安局局长)玩玩虚招耍耍花枪,本质上还是一个案件侦办权的争夺问题。反贪局只有把贪官欧阳菁涉嫌的罪名与刑罚加上去,才能变成贪污渎职类犯罪的大案要案,从而把行贿人蔡成功这个反贪突破口关键人物的侦办主动权,从市公安局手上夺过来。原来,市公安局抢先一步,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集资罪”,控制了大风厂老板蔡成功。


古人说得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侯局长若不是在“汉东大学政法系”学精了钓鱼与反钓鱼的职务犯罪侦查技术,哪有刑事法官拿锤拿勺,做出一锅鲜美鱼汤的机会?恐怕只能望着一锅煮开的清水干着急。刑法学者在课堂上讨论来讨论去的鱼汤做法之疑难问题,那都是有一个基本假设前提的:鱼材(案件事实)一定是有的,且足够的。这个犯罪事实问题不争论,就这样预先定下来了。至于谁定的、怎么定的?当然主要是侦查人员通过侦查技术手段定下了的。


用侦查、鉴定得来的证据说话,让石头开口,才是实打实的。其他无为之法,夸夸其谈,既是虚空。比如遇上行贿者蔡成功伪造股权转让合同签名之类的耍赖花招,打不能打,骂不能骂,岂不干瞪眼?怎么办?那就请一位全国物证技术学、司法鉴定领域的顶尖专家,比如中南刑事司法学院的现任院长胡向阳教授,去鉴定一下笔迹,真假立现,想赖也赖不掉。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狡猾如蛇的“蔡成功”,在高级鉴证专家面前,恐怕就只能改名叫“菜成功”。


胡向阳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复核专家)


第五,中南法学除了在大法学内部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在外部也强调与财政经济、社会管理强势学科的横向学科交叉与融合。比如在全国高校公共基础课中,首先创设了“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和“管理学通论”三门必修课程。


尤其是由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一级高级检察官徐汉明教授牵头成立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暨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这一新型法治智库平台、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法学会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反正名号太多,我说了你也记不住。但此智库与基地,实打实地强力整合学科、院所与实务机关资源,与中央政法委等29家实务部门, 16家高等院所建立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协同机制。


在社会服务与智库平台的贡献上也是成绩斐然,研究成果被中央政法委等领导机关、中央办公厅、省委、省政府、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单位采纳批示120余件,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和政策咨询奖。在学科创新上,首创并获批“社会治理法治”法学二级学科,真正融合本校经、法、管三大优势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徐汉明教授(原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当初财经与政法合校之际,曾有人反对,借名讽刺曰:如此合并,校名太长,没人记得准。简称也不好取,中南大?财大?政法?财政大?财法大?经法大?……。还不如干脆将附近的中南神学院也合并起来,简称“中南发(法)神经大学”,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如今看来,这种讽刺论调是目光短浅的。当个笑话,一笑而过足矣。当初若不合并,中南政法的法学学科,恐怕也会走向急速衰败的老路。


据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法学学子,不仅考试能力强,动手能力也很好,还有大局观,颇受法律实务界的欢迎。令人惊讶的是中南同时又能自力更生培养出法学界的大牛人物或青年才俊。


我实在想不通,只能猜测其中缘由,很可能在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具有兼容并包的“大武汉精神”:你要武昌文化区阳春白雪形而上的神理论,中南有人拿得出;你要汉口商业区下里巴人形而下的深实践,中南一分也不会少给;你要汉阳工业区的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性,中南还是有人能造出来。


所以,不管北京高校怎么挖墙脚,甩刀子,中南政法总保有一个持续自造新血新人的包容环境与大熔炉工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学校:不停地被挖被捅,鲜血就是流不完,持续的成为全国法学人才培育与输出的摇篮。仿佛好不容易生长出两个“张明楷”,留下一个,取走一个。即使一个人才不留,但能持续培养出人才,那就是一种实力。


如此转念一想,全国法学院挖去的各学科带头人,若都是中南培植出来的,最好不过了。恐怕也只有三国演义里的好好先生,才有此大谋大势观,布下天下的大局:卧龙雏凤们,你们都出去吧,到哪里去都行,就是别留在我身边。


盗窃团伙老大哥黎叔在《天下无贼》中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盛赞湖北境内的“汉东之国,圣人所出”。固然如今“汉东之国,圣人不出”,但我们还是可以自信而大胆地说出一个事实:“汉东之校,人才辈出”。




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剧中虚构“汉东大学”之名,并不来源于“吴汉东”教授之名字的偶然雷同,虽然吴汉东教授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任掌门人,也是中南法学最亮的一面旗帜。若影视虚拟空间中那所实力强劲的“汉东大学法律系”,非要对应一个现实原型,我不敢说“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莫属”,但观吴汉东老校长一手塑造的中南法学兼容并包之精神实质,倒是与“汉东大学”之名号,最相匹配。

四、不要想做一条深海鱼



如果说以人民的名义反腐,不怎么靠谱。那么,还是多讲点“因法之名”吧。电视剧中有句台词:“汉大帮有没有,不好说,云里雾里,若有若无”。如反贪局侯局长,各地各处都有认识的政法校友,办事肯定方便些。台词有云,“以前是有了钱,好办事,现在是不收钱,也不干事”。有些时候,一“公事公办”,反而不好办。


比如侯局长晚上在赵德汉家中查出2亿多现金,怎么清点怎么处理,就是个大麻烦事。假如他给银行打电话,银行值班人员公事公办地回答:“都下班了,明天再说”。此时,侯局长也没辙。除非这么说,“要不我跟你们的牛行长打个电话?她可是我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师妹”。我想这个时候接电话的银行工作人员会立马热情起来:“你需要几台运钞车,几台银行点钞机,几位花式点钞员?我十分钟内给您安排好”。看样子,这就是财经与政法两校合并的又一好处:校友多,好办事、办好事、事办好。


但这种有熟人有校友好办事,与无规则底线的帮派主义、山头主义,还是两回事。汉东省委一把手沙书记说了:“反贪工作,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无论查到什么,都要一查到底”。不管生鱼熟鱼,该抓的鱼,还是要抓的。


有一首《鱼》诗,想得美,写得美:



眼中的世界

如果这么美

那下辈子

我想做一条鱼

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那么

每过七秒钟

我就可以重新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

静静地在美丽的水中

看着春去秋来

花开花落


无论句子写得多么有诗意,同志们可千万别存一颗侥幸之心,痴心妄想“做一条深海鱼”。毕竟大鱼潜藏得再深,“汉东大学法律系”培养出来的钓鱼高手,都有办法,专治你,不饶你。

与其想做一条自我欺骗的深海鱼,不如选择做一个有信有义的渔夫。当初加利利海边,一位法学大师对学生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由此可见,人一生中,老师是谁,老大是谁,跟从谁,姓什么,信什么,的确致命,决定终身。然后得人也好,得鱼也罢,捕人也好,捕鱼也罢,都是需要专门的学问与技术,需要有老师教导,进行严格训练。


常闻“挖掘机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


我也插播一则广告:“钓鱼专业哪家凶?京外高校找汉东”。


慕“汉东大学”之名,来学渔人之法,你的选择,不会错的,你有眼光。


改改那首《鱼》的诗歌。


《渔夫》

眼中的世界

如果这么美

那下辈子

我想做一个晓南湖边上的捕鱼学习者





都说:“渔夫的记忆是一辈子不忘”

那么

度过这不忘的一生

我就可以永远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

静静地在美丽的水边

看着春去秋来

花开花落

   

晓南湖告诫:同学们,未来的检察官们,晓南湖边上,假用竹枝柳枝,学钓鱼可以,可别真钓真捕。否则,“汉东大学”的保卫处,会找你麻烦的。



法学学术前沿

聚焦法学精神、学术思想、前沿时事;旨在传播法界言谈、分享法学文萃、启蒙社会共识,致力做讲方法、识时务、有情怀的公众号!

微信号:frontiers-of-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