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说法不利的因素,却恰好是大学法律系的学科实力问题。剧中“汉大政法帮”的强势,显然强在“政法”学科,而不是“汉大”学校。
比如南京大学作为京外高校,综合实力强劲,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第6位左右)。但南京大学法学学科的整体实力,放在全国比较,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很难挤进前10位(第14位左右)。
东南大学综合实力排在全国25名左右,法学更弱。但是自从2006年两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被称之为“神雕侠侣”的周佑勇、刘艳红(二人本硕都是中南政法毕业并留校),强势加盟东南大学。东南大学的法学学科的实力与声名迅速崛起,从原来不知排名在何处,很快杀进全国前20名之内,成为江苏地区法学兴起的刀锋新锐。
但在江苏省政法系统里的头面人物(处级以上干部),估计多数人毕业于“五院四系”老牌政法名校。即使有个别领导是江苏省内某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也不大可能形成所谓的“政法帮”。
所以才有了第二种说法,“汉东大学”乃为“西南政法大学”。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西南政法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代初期,因为特殊的政治与历史原因,为全国政法系统与政界培养出数不清的高端人才。要数省部级以上的知名校友,恐怕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比过西政。因而西政在政法界有一个美誉——法学的“黄埔军校”。
上文中提到季昌明检察长在试探新上任的侯局长时,就用“黄埔军校”比喻“汉大政法系”,这好像就坐实了此说法。
不过这个说法,也有不少破绽和不利因素。一是从90年代开始,西南政法师资人才流失是京外政法院系最为严重的,法学整体实力一落千丈。政法界的“黄埔军校”似乎从此真成为不可复制、不可延续的历史与神话。二是在西南王唱红打黑时期,西南政法某些知名法学教授成为反法治的鼓吹手,严重影响了西政的形象。三是西南政法所在的重庆市,1997年就从四川省独立出来成为直辖市,这与剧中“京州市”与“汉东省”的行政隶属关系不符合。四是地理位置上的不利,重庆那地方,属于中国西南部。不管“汉东”是指“汉江以东”,还是“汉中以东”,重庆都不属于“汉东”之地。
于是有了第三种说法,“汉东大学”原型乃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此说法有几点强势理由:
第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湖北地域中的曾、随两古国,地域相同,都在汉水以东,于是有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市之名,也是因汉江与长江交汇,划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而得名。《人民的名义》小说中“H省”,若指以汉江出名的湖北省,在文化历史的渊源上,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中南政法学院1977年恢复建校初期,其法学学科综合实力强盛,声誉卓著,在老牌“五院四系”的政法名校中群雄相较,毫不见逊,属于全国数一数二。
仅以刑法学科为例,当时就有曾昭琼、江任天、曾宪信、朱继良、郑昌济、吴安清等三位教授、多位副教授与讲师,属于全国刑法实力最强大的梦之队。有人说,别看当今在刑法界名高如泰山北斗的“北高(铭暄)南马(克昌)”,在那时(1980年之前),北高南马还只是讲师,尚未成名呢。
当时中南刑法最牛最出名的,要数曾昭琼、江任天、曾宪信三位教授。比如曾昭琼老先生就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留洋日本学者(1936年),1940年他已是民国最著名的刑法学教授,早已名满天下。当初我第一次听说,中南刑法还有这样的牛人,下巴都掉下来了。据说时人常谑称他为“几个一先生”,盖因其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杯茶,一本六法全书”则足矣。中国政法大学的陈光中老校长,听说也是曾老先生的学生,这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