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地武汉,今晚我们在酒店夜谈。
昨天的文章提出了虎符决策法,有球友留言说很受启发,但也有球友留言说,这不就是两个条件或多个条件共振吗?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虎符决策模型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它是打通从认知到决策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今天我就再展开讲一讲。
表面上看,虎符就是两边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决策,说它是一个两个条件共振似乎并没有错,但是我要说的是,其实
虎符的每一边是有特殊内涵的,
先让我们回到虎符的原始应用场景,一边在皇帝手里,一边在将军手里。我们知道真正打战靠的是将军,一个糟糕的将军比如赵括,可能会输掉很多利益,而一个名将就可以挽救一个国家,所以将军才是战争的灵魂。
但是,虎符的一边也需要在皇帝手里面,皇帝代表的是什么?是这个将军的行为的边界。你再厉害,你行军打仗再牛,但是你丫不能造反,这就是你行为的边界。
在投资的语境下,虎符决策模型的一边代表一个策略的灵魂思想,但是另外一边代表着这个策略的边界。
举个例子,在2012年到2016年这个阶段,A股市场有一个最有效因子,如果你用这个因子去选股票,你的业绩会好的一塌糊涂,这个因子又极其简单,就是小市值因子。你什么都不用看,就买市值小的股票就能大幅战胜市场。
所以那几年,市场上很多的量化阿尔法模型,选出的股票都是小市值的股票。
但是从2016年底开始这个因子突然就失效了。
如果之前训练出来的策略就是选市值最小的股票去买,而没有设置它的边界条件的话,那么你在接下来的2017 ,2018年就会吃很大的亏,甚至把过去赚的钱全亏掉。
但是如果你能够事先知道小市值因子(这个将军),它发挥作用的边界在哪里?把这个边界(比如壳资源的价值)变成虎符的另外一边,当这个边界条件不存在的时候就把这个策略给停掉,那么你就得到了很大的保护。
这就是虎符决策模型的精髓——任何一个策略你都要给它一个边界。
小到投资上的策略是如此,大到万事万物都是如此。牛顿力学有它的边界,量子力学也有它的边界。
物理学家一直试图找一个能够解释万事万物的统一场的理论,至今还没有找到。那就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理论都是有适用边界的。
而这里面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当你去寻找这个边界的时候,一定要用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就是我们基于现象去总结出来的规律。比如说过去一个阶段小市值因子好用,你就做了一个小市值的选股策略,这就是一个归纳。但是,你在给它设置边界的时候,你就不能再用归纳法了,你必须要用演绎法。
你要在底层逻辑上去推演,小市值因子有效的逻辑根基是什么?这个逻辑根基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存在,一旦不存在了就把这个策略给停掉,这是基于逻辑推演的演绎法,而不是基于现象的总结。
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虎符决策模型不是一个简单的双因素决策法,它的每一边都有着特定的内涵。
接下来我来讲虎符决策模型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会强制你从认知走向行动。
昨天我已讲到了,认知越高的人往往认知的灰度越重,你就越难以做出一个决策,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必须要有一个简化的可依赖的路径,直接将你从认知导向行动。
虎符就是一个足够简单的能够推动你从认识走向行动的模型。
就像《孙子·军争》篇所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第三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因为你建立了这么一个决策的流程和模型,那么你就能够对结果不那么纠结。
我们知道认知灰度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做出决策之后,一旦结果不好,你可能就会很纠结。
比如说在你的认知中,现在看多是65%,看空35%,这是一个概率。然后你就做多了,然后呢,很不幸这次你亏损了。很可能这个时候你后悔了,因为你的认知本身是一个灰色的连续谱,很容易事后纠结。
但是你用了虎符模型之后,一旦两边合在一起,你就必须要扣扳机。那么即使最终这个行为的结果不是那么理想,因为这件事是你非干不可的,你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在投资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你不要根据某一次交易的盈亏来判定对错,你能做的就是确保你的决策流程是正确的。
今天从三个方面讲了虎符决策模型的特殊之处。它应该成为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决策框架,而且最关键的是,你一定要把它用起来,不要停留在思想层面。
在投资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任何场景中去把它用起来,它才是你的。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市场今天就不具体讲了,周末会在星球发帖讨论,祝你周末愉快。
谭校长一千零一夜:星空下的投资进化论
谭校长的朋友经常评价说,在中国如果有人能把投资,跨学科思维模型以及写作三件事情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他一定是最佳人选之一。
这个评价让他有点洋洋自得,但也心生惶恐。他时常觉得,自己写作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于是终于某一天他下了一个决心要跟自己死磕:从2019年5月27日开始,往后十年,每个工作日至少写一千零一个字,节假日随意。
于是就有了“谭校长一千零一夜“这个栏目。
今天是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你看到的是这个栏目的第
1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