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偷家”DeepSeek,腾讯成最大赢家 ·  21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DeepSleep”,为什么是这个省?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世界的崇明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5-21 12:00

正文

第十届花博会效果图


第十届花博会今天开幕,这无疑是我老家崇明今年最隆重的盛事,但这并不仅仅只是打造一个大公园,又或是持续六周的狂欢节、促成一些田园市集、满足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奇心,也无疑是崇明自我展现的一次极好契机。


自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以来, 博览会这种集展示、教育、观光、交易于一身的形式就常被视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兴奋剂 。为此而兴建的建筑物、组织活动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众多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所带来的知名度,都被证明是促进市政建设的强大驱动力,甚至被一位美国学者称之为“城市促进主义的氢弹”。


由于博览会通常都会展现最新的技术、产业前沿,总会给参观者引入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的景象,让人对当地留下一个印象:这是一块前瞻、进步的机会之地。就像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无异于上海城市形象的一支持续半年的大广告,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上海。


在这一意义上, 崇明并不只是为花博会提供一个舞台场地,花博会本身也可以成为崇明对外展现的大舞台。 那么问题就来了:崇明想给外界传达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对自己再定位?


为花博会修建的崇明大道“生态眼”效果图


很长时间以来,崇明的公众形象一直都是“上海的北大荒”,作为全国最大城市的穷亲戚,常常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崇明人自己遥望着宽阔的长江对岸那座若隐若现如海市蜃楼一般的大城市,也多少觉得有几分遥不可及——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周围的自我认同都是“崇明人”,“上海人”指的是另一群和我们迥然不同的城里人。


1995年去厦门大学读书,第一次上海同乡聚会,各自报自己中学的学校,当我说起自己毕业自崇明中学时,一个上海人愣了一下,悄声问旁人:“崇明也属于上海的?”


虽然在我内心里,“崇明”和“上海”所唤起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与感受,但这对大部分外地人来说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如果说自己是崇明人,很多人的反应是茫然不知:“崇明在哪里?”等知道在行政上属于上海时,随之而来的通常都是一句:“那你就是上海人嘛!”


在这里, 崇明自身的形象对外界来说是模糊不清的,它融合在“上海”这个整体中,也只能根据自己与上海的关系来自我定位 :它是上海的远郊县、上海的后花园、上海的未来发展空间,如此等等。


日本冲绳 波之上神宫


前些年我去冲绳,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虽然其面积没比崇明大多少,人口也不到崇明的两倍,但它却被看作是一个国际经济、交通、文化的枢纽节点。这固然与它特殊的历史、区位优势有关,但也离不开本地不断挖掘文化资源、自我再定位的努力。


虽然冲绳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是最穷的,但它并不把自己看作是东京的边远之地,而是 通过与中国、韩国、美国、东南亚的关系定位自己,认为自己是东亚的交汇点 ,突出自身独特的传统与鲜明的形象,发出多元异质的地方声音,充分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自主性。


正是在那次旅行之后,我意识到崇明还大有可为: 它可以不仅仅是“上海的崇明”,也是“中国的崇明”,更可以是“世界的崇明”


但对后两者,我们以往的认知往往仅限于一些地理常识: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这对外界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至于这些年一直在说的“世界级生态岛”,仿佛更多是一种努力方向,而并不是在世界大格局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按广告定位的原理,要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就要找到自己的“独特卖点”(unique selling point)。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