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介绍一本书给田宝,是关于读书的,核心讲,拆书,内容很好。
里面提到,有效的成人的学习模式,田宝我用自己的话整理一下,
1:学习有明白的目标,知道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积极主动去学习
2: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深度思考,链接等。
3:学习的内容,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实践应用,反馈加深。
但是,更多人,更多的时候,并非如此学习的……
现在是
信息泛滥
的时代,每天各种信息轰炸着我们的眼球和神经,这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不落后而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对信息筛选和学习有用知识的焦虑,正像幽灵一样,无时无刻不折磨着那些,贪多而又嚼不烂的人。
你有没有下面这些情况:
一听说最近新出版了什么畅销书,就特别着急,生怕别人看了,知道了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一听说出了个什么新的赚钱项目,就特别紧张,生怕因为不了解,就错过了赚几百万的机会;
一听说得到、喜马拉雅又新上了个什么颠覆认知的专栏或者课程,就特别恐惧,生怕不订阅,就落到一大群人的身后了;
这种状态在使一个人越来越疲于奔命的同时,却连自己最急需的事都没有时间做了;什么都想学,但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
如何学习才能找到核心和关键,找到突破口?
肯•布兰佳是 《一分钟经理人》作者,在全球销售了1 300万册。这个人主要工作是培训,可是他却失望地发现很多成年人学习很多,却在行为上和结果上没有多大改变。
所以他请教了很多人,思考和研究了很久,写了一本《说到做到》的书来回答这个问题。
核心有三个:筛选、聚焦和重复。
第一是筛选
肯•布兰佳认为,人们知道却做不到的重要原因是
信息过载
。也就是说,你的成长不是因为你学得不够多,而是恰巧毁在“学得太多”。
在信息时代,知识来得太容易了,除了学校的学习,还可以阅读书籍、参加培训、加入社群、收看直播、参与线上分享、订阅付费专栏、报名付费课程、观看名校公开课、看公众号文章等等等。
知识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太贪心了,根本不肯停下来
巩固、整合并付诸实践。
所以我们【
获取得有多快,遗忘就有多快
】。
知识来得太容易了,我们就像自以为精明的大妈,去超市搜罗一堆打折销售的日用品,自以为占了便宜,可实际上那些牙膏、卫生纸、肥皂已经多的到后年都用不完,只能闲置在家,挤占空间。
同样,你的电脑,手机,百度网盘里存储了大量的资料,你变成了知识囤积者,而不是真正的学习者。
真正的学习者明白“知道”不等于“学到”,“做到”才算“学到”。
贪多求快,学了太多知识,却没有留出时间巩固、整合和实践,是什么也不会发生的。
不加甄别的什么都想学,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懒惰,一种巨婴式的学习。
听别人说该学什么,你就学什么;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现阶段的第一需求是什么?
学完一个领域的课程,又发现该领域另一个课堂也很好,然后你又急不可耐的学习新的课程;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上一个课程真的嚼烂了吗?
如果嚼烂了还有必要学习类似的课程吗,如果没嚼烂,那么下一个课程基本也可以断言,学了也白学。
你现阶段的第一需求是什么?
就是你现在学完,立马就能用的知识。
这个能用指的是,你立马就会着手实践、练习的需求。
少而精地学习,而不是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
你必须放弃那些与你第一需求无关的知识,所以无论这本书干货有多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学会筛选,按需学习
】,会让你不再被泛滥成灾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而只是把知识当作成就自己的工具,在有需要时,随取随用,在不需要时,束之高阁。
进行筛选的方法只有一个:能否让你思考维度有所提高,能否让你的技能获得提升,能否在你的生活中实际用出来。
时刻恪守这一原则,你可以去掉90%的无用学习。
任何的课程、读书、学习,如果对你没有实质上的帮助,那就不要选择。
第二个核心是聚焦
学习是为了完成你的个人定位而进行的活动,可以重点围绕下面几个词汇:
天赋:先天具备的一种特长,与生俱来的,你感觉自己有什么天赋?
兴趣:你喜欢做的并且乐此不疲,你有这样令你着迷的事情吗?
擅长:你优于别人的能力,你做什么比别人又快又好?
使命:你为社会,为别人做什么?
定位:找准你的方向和你的字眼,专属于你的词汇。
当上面五个问题你都梳理一遍以后,最后是找到属于你的定位。如果你的定位很精准时,别人没在做,你在做,所以你已经是第一了,只要朝着目标去做就好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只是过程了。
如果同样的事情是别人擅长的,别人和你一起都在努力,无论你怎么样努力,对方也在努力,但对方用的是兴趣,是天赋,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根本不可能超越他,这就是要做你擅长的事情的原因。
做好定位,就可以设定目标,分解目标,锁定目标。目标没有锁定,就继续细分下去,直到找到很小的一个点,就像电脑打开一个窗口,程序,一级一级的打开,一个焦点定位以后找准一个焦点,然后做最有生产力的事情。
当你在一个领域定位到一个很小的点的时候,就找到这个领域里经典书籍读,只读一些经典的书,把书读厚,把书读薄,把书扔掉。把其他书籍全部隔绝,只留单一领域的一本书。
一开始你会感觉很慢,但当你把一个领域经典书读透的时候,然后就把全部能收集到的经典图书快速翻阅一遍,着重查阅目录,找出与这个小模块有关的所以章节,放在一起进行主题式阅读,通过对比,找相似、找不同,把这一个单点吃透。
这个世界给我们的选择太多,比如你看电视,听收音机,有很多个频道供你选择,你不可能每一个都要看到,或者这看一下,那看一会儿,
锁定你的电台和频道,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一个老师说,他每天有效学习和思考就三个小时,如果超过六个小时,那基本上是浪费时间和视力。
老师建议,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律能力。他给一个建议:在你每天开始重要工作的时候,3小时内切断一切网络来源、半小时内必须要达到固定成果产出等。
多数人每天时间有一半是浪费的,书店的书有一半是在糟蹋纸张,微信的各式鸡汤文有一半都是注水的,包括本文章也是一样,看你能否找出核心为你所用。
第三:重复
肯•布兰佳认为,知和行之间缺失了重要的一环。这关键的一环就是解决知行合一难题的秘诀。
哪一环呢?
说出来你可能觉得不信,肯•布兰佳研究半天,找到的答案极其简单,那一环就是:
重复,重复,重复,重复,重复,重复
。
就像学舞蹈,需要动作分解,重复。教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讲解,学员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记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习到位。
一般来说,对于初学者每节课学习的动作不会太多,老师讲解完一个新动作之后,会停下来让学员记忆和重复练习。
如果老师只顾着教很多新动作,却没有给出重复的练习的时间,舞蹈是永远学不会的。
密集地接触新知识,把自己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的学习者,就像不断听舞蹈老师讲解新动作,却跳不出舞的学生。这样的低效勤奋者,却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包括他自己宣告:我在学习,我在努力,我很上进。
在《说到做到》中作者建议,用少而精的学习,代替多而浅的大量接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