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的故事,从古至今被讲述了无数次。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近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有趣的是,中阮演奏家冯满天、琵琶演奏家赵聪等演奏家不再在舞台上正襟危坐,而是变成了该剧的“演员”,边弹边说,用民族音乐和表演再现玄奘的故事。
《玄奘西行》由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南集团联手推出,采用“民族器乐剧”的形式,这在演出界还是首次。全剧由《大乘天》《佛门》等17个章节组成,核心是音乐,但不是一曲连着一曲的音乐会,而是有台词、有动作的“器乐剧”。“歌剧、舞剧、音乐剧都是来自于西方,我一直有个愿望,做真正产自中国的剧种——民族器乐剧。”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虽然是个80后,但有自己的想法和野心。
“用乐器展现一个故事,难度确实很大。”身兼作曲、编剧和总导演的姜莹说,不同于话剧、歌剧等可以通过台词推进剧情发展,纯粹的器乐非常抽象,用它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非常困难。为了让乐器的表现力更丰满,姜莹想了一个办法:“器乐剧这种形式,就是将乐器人格化,将演奏故事化。”
“比如在《祭天》这一章,一个古老的部落遭遇干旱要祈雨,表现老酋长就用低音管子,而老酋长的儿子就用高音管子体现,显得年轻人的情绪非常高亢。”姜莹说,音乐依旧是推动剧情的第一语言。比如少年玄奘和师父用笛子和箫的吹奏,表现二人的佛法造诣,而用维吾尔族传统乐器萨塔尔,表现沙漠遇险的苍凉悲怆。
这样一来,平日里那些在舞台上正襟危坐演奏的民乐家,就有了一个新身份——演员。剧目中饰演老年玄奘的就是乐团的唢呐演奏家单文通;中阮演奏家冯满天化身指路的仙人,在多媒体效果营造的“沙丘”上边弹边说;琵琶演奏家赵聪穿戴上火红的戏服,以女神的身份,奏响热烈的琵琶。
《玄奘西行》中涵盖上百种民族乐器,除了笛箫、唢呐、大鼓、古筝、二胡等常见乐器外,还有不少表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乃至印度风格特征的乐器。在第八章《高昌》中,高昌王设宴款待玄奘,恰逢乌孙王来访,便邀请乐手吹拉弹唱,展示了艾捷克、热瓦普、萨塔尔等少数民族乐器。
“挺有意思的,不枯燥。”中场休息时,一位观众刚见识了《高昌》这一章中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十分兴奋,“比看音乐会能记住得多。”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也认为,原来民族乐团的演奏形式往往“照搬西方的感觉”,在台上合奏、齐奏,“但什么是民族乐团的表演形式?《玄奘西行》做出了创新和探索。”
“中国优秀民族文化要传承,就必须吸引年轻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认为,“在剧目中让演奏家开口说话,完成舞台表演,再加上唯美的舞美制作,就是要用符合这个时代的方式,把传统民族文化和大众沟通。”据悉,该剧将在北京演出至7月12日,之后从9月起将在成都、上海、苏州等地开展巡演。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