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全国首个!AI政务助手“深小i”来啦 ·  23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免费!延长至15天!深圳明确了→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明星都来了!TA们眼中的深圳……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只有体会到这一点,才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07-24 19:00

正文

本文字数30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前几年朋友小文和我聊天时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忆深刻——

如果注定要平凡地度过这一生,那还不如死了呢?活着不就是要努力追求优秀吗?

那个时候的小文,无法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虽然有些极端,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个例。豆瓣有个小组叫「普通学」,7 万多人一起在里面,学习如何当个普通人。

他们多面临和小文之前一样的挣扎:从“ 成功学 ”的叙事中长大,也一度是“ ”上的那群孩子,在真正走入成年人的生活后,无法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


普通学 ” 是我们集体缺失的一堂课,我们熟悉怎样满足TA人的期待,如何达到一个目标。

但我们不知道,没人教过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好好地生活。

于是我找到资深心理咨询师王雪岩老师:在她多年的临床观察中,无法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是大多数来访者都要面临的心理困扰。

她还提出,做一个普通人,对心智成熟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因此,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并非对现实的妥协和放弃,相反,这是一段自我成长的英雄之旅。

以下是王雪岩老师的自述:

一个人只有体验到被爱,才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如果一个人想做一个普通人而不能,我觉得他其实在表达:“ 我想成为我自己,但是我做不到 ”。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里边,这几乎是每一个来访者,都需要处理的一个部分。

很多人觉得做普通人很容易,但这是一种误解,能享受做一个普通人,其实是一个特别高的要求, 意味着这个人的人格健康度是非常高的。

TA有相当充分的能力,去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去耐受外部世界带给TA的挫折;TA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价值体验,而不是只能从TA人的目光中获得;TA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被其他人的期待和要求所左右等等。

这其实是人格非常独立的表现,一个很自信,内心安全稳定的人,才能做得到。

而这份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呢?其实就是来自于TA早年,有没有足够的“被爱”的体验。

比如一个孩子闯祸了,父母不会过多地去惩罚TA,而是陪TA一起去度过那个艰难的时刻。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被爱,这种被爱的体验会成为他的底气,TA就有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这个世界,可以成为自己,而不会担心因为这些(错误)被父母抛弃,不会有太多的生存恐惧。 TA能感受到我好的部分,坏的部分,完整的自己都是被接受的。

图/《海蒂和爷爷》

如果这个孩子感受到是不被爱的,是被挑剔的,那么TA就会非常恐惧,不断地察言观色—— 我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抛弃?怎样才能不会被强烈地惩罚?

有些孩子会变得很乖巧,有些孩子会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很优秀,这些都是一种“ 生存策略 ”。

这部分不安会导致TA极力排斥自己的某些部分,那些TA认为不可接受的部分,可能是无能,也可能是不够漂亮等等。

但这些部分也是真实存在的,TA排除得越多,内在就会越空虚,整个人也就越不完整。因为这种不完整,这个人的生存反而会遇上更多的困难,他也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当一个人越感觉自己糟糕的时候,其实越难以忍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这种糟糕的体验不管对谁来讲都太难以承受了,很无能,很无力。

这个时候就需要做一些处理, 他可能把这些糟糕的体验投射出去,比如指责和贬低别人,也可能需要给自己制造一个虚幻的假象,那就是“ 我比谁都好,我不是普通人 ”,可能外在体现出来就是非常地傲慢和自大。

而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TA是不需要去去战胜别人来凸显自己的。因为TA内心那个爱的力量足够强,TA也不需要努力去让别人看到自己的“ 闪光 ”,TA本身就是有光的。

图/《我的塞林格之年》


当孩子成为父母“要的那个孩子”,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机会

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成为普通人,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是,我父母希望我优秀。当我优秀的时候,我父母是有面子的。

这是一类挺常见的现象,有些父母能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但TA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这可能是父母缓解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当TA内心无法耐受平庸、 无助无能带来的这些焦虑,就会投射给身边亲近的人。 如果孩子是优秀的,TA们内心就会觉得安全,觉得未来有确定感。

这种期待常常以表扬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表扬和鼓励孩子是好事,但其实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是不太会去表扬来访者的, 因为表扬其实是一个“超我”的要求。

当父母表扬孩子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我期望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了这部分,就会本能地去迎合父母的需要, 因为TA也希望用获得父母肯定的方式来获得内在的安全感。这些互动常常发生在潜意识中 ——

我知道我父母要什么,我要成为父母要的那个孩子。

但是这样的代价可能就是,TA逐渐放弃了自己独立探索的那个部分,慢慢地失去自我,不知道怎么做一个“ 普通人 ”。

图/ pix abay

所以在咨询过程中,也会不断去鼓励我们的来访者,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意味着我的人生不再只考虑我父母想要什么,而是我想要什么。我们能够祝福彼此拥有自己的人生。

只有一个独立的个体,才有可能从 “普通人” 这个定位中获得乐趣和力量。

普通人的“生存焦虑”
除了上面谈到的个体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原因。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有科举制的传统,确确实实“优秀”是可以带来很大收益的,不管是个武状元还是文状元,不光可以让自己获得好的生活,还能惠及几代人。那个时候工商农业都不发达,现实中这的确是获得保障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这种生存的焦虑,它在我们的内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然后经历战争年代,父辈们生活的时代也是很艰难的,生存焦虑就这样一代一代传递下来。

直到今天,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实际上我们的生存焦虑普遍还是很高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我们还是处在高竞争、高压力环境之下,一直都没有获得一种基本的安全感保障。

人只有在基本的生存需求能够满足之后,才可能去考虑精神的需求。 也因为这样,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那种最基础的生存教育,你怎么样去更优秀,能够挣钱,能够有好的工作,能够让你活下来。

评价体系一直是很物质化的,忽略了对于人性这部分的关怀,对于所谓“优秀”的标准,也是有点走偏了。 当人性不被尊重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很难补偿他在外部物质条件上的缺损。

这也导致现代人普遍缺少一种情感上的的满足感,于是人们去追求金钱,追求权力,其实在象征层面,像小婴儿饿了、害怕了就想叼奶嘴一样,就是需要一些即刻的满足来填补我们内在的空洞。

但能让我们真正获得情感满足的,其实是我们不珍视的那些东西,比如人性的温暖、善良、平稳快乐的情绪。

但在很多人眼中,这些是不重要的,远远不如吃一顿饭,挣一点钱来的直接。

图/《我的塞林格之年》
成为普通人的路是很难的,但一旦觉醒,就很难回去了
不过情况是在慢慢好转的,比如这种小组(普通学)的出现,就说明这一代年轻人已经在逐渐觉醒,开始思考我要不要成为普通人,我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包括很多年轻人现在也在做心理咨询处理自己的议题, 你会发现越能够接受自己的时候,就越不需要把你的那些焦虑投射给孩子,就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但这可能会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