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大概是两年前,有人问张一鸣,在企业管理里如何影响员工的“用心”,而不是一味的kpi或者okr。张一鸣说,用心很重要,可在企业里不容易量化和落地。不过昨天看到他在字节9周年的内部讲话,都是在讲如何让人用心了。
张一鸣讲的主题是平常心,反反复复讲这一个东西。其实最直观的表达,平常心就是镜子,镜子是最具有平常心的东西。
镜子里本来就是空空无物的,花来了就照出花的样子,树来了就照出树的样子,花走了就走了,马上清空,不留痕迹,树还没进入视野之前,也是没有念想,不念过去,不忆将来。这是不是就是平常心?所谓镜中花水中月,不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吗?
来看看张一鸣对平常心的各种描述,看看跟镜子是不是对得上。
张一鸣:“平常心在百科里的定义是:在一切环境和一切行为中,保持无差别不偏执(unbiased)。”
镜子里照出来的花,跟真的花就是一模一样的,镜子不会自己去美化或者丑化,镜子没有自己的意思或者想象,这就是无差别不偏执。
张一鸣:“平常心就是,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镜子照花的时候,就只有花,全身心都在花上,不会去想树。照树的时候,也是一样,不会有花的半点痕迹。镜子是最专一的,专注的。
张一鸣:“过去一年跟很多同事有交流,我觉得保持平常心的人,比较放松,内心没有扭曲,观察事物细腻,实事求是,比较有耐心。他们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时候,人在没有偏执或者杂念的情况下,都能够有很好的判断,有个说法是 “本自具足”。”
镜子里本来空洞无物,就是没有自己的偏执或者杂念,这样才能够把世界原原本本的照出来。所谓“本自具足”,镜子本来就有照出万物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但这个词的原始出处前面还有一个词,“本自清净”,也就是镜子自己的空洞无物。只有自己空了,才能照出万物。
对了,张一鸣说平常心是个佛源词,其实本自具足也是佛源词,是禅宗六祖惠能说的。
张一鸣:“只有心态越平稳,才能扎根越牢,才能够有魄力有想象力去做更难企及的事情。”
心态平稳,就是没有各种造作和偏执,镜子越是空洞无物,越是能照出大千世界的鬼斧神工,任何心态上的造作都是自己的障碍。
张一鸣:“关于平常心,我首先想说的是:平常心对待自己。最基础的是,认识到每一个人包括自己,都是一个平常人。”
不强求,不造作,顺其自然,就是空洞无物。
张一鸣:“当你特别在乎结果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发挥得不好。当我们带着预期的时候,就会动作扭曲,容易搞复杂。如果你在乎自己或者他人的预期,那么你在思考或者决策时,多多少少会受到束缚。各种各样的标签都会带来心理负担。没有束缚,才对更长期保持想象力。”
在乎结果,有预期,就是镜子自己不干净了,有印迹,有色彩,有想法,这样照出来的所有东西都会带上这些印迹、色彩、和想法,也就是被自己扭曲了,被自己束缚了。
张一鸣:“所有的消极都是由心理时间的累积和对当下的否定造成的。不安、焦虑、紧张、压力、忧虑—— 一切的恐惧都因过于关注未来而引起;愧疚、遗憾、怨恨、委屈、悲伤、苦涩—— 一切的不宽恕都因过分关注过去而出现。”
镜子是不关注过去或者未来的,只照当下。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张一鸣:“也有人经常问我说,你怎么面对焦虑的,你们公司去年涨了100%,明年还能涨100%吗?我一般这么回复:我们公司明年为什么一定要增长100%?”
镜子对未来是没有预期的,如果有花就照花,如果有树,那就照树,没有自己的意思。
张一鸣:“现在外部有很多对于我们公司的归纳总结,我觉得是叫“字节成功学”吧,都很有问题。我尽量不看。我们不要反过来被外部评价定义和影响,应该基于自己提更高的标准。”
当镜子里照出来一件花或者树,就会有人把镜子当成是花或者树,镜子应当知道自己,不是这些东西,才能去照更多的未来的东西。
张一鸣:“当然,还有不要为了竞争而竞争。有时候,一段长时间竞争以后,会以打败竞争对手为目标。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机会视而不见?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在竞争过程中,心态已经不平衡了,更多地倾向于战胜对手了。竞争以外,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对成功的欲望,对上市的期望等等。在这种心态不平常,已经有偏执、差别心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失明”。”
对于镜子而言,如果他有了自己的各种印迹、色彩或者期望,那他就失明了,因为他照不出世界的本来面目了。
张一鸣:“还有一种走捷径的方式是:对事物的过度抽象,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我自己的感受是,方法论其实没有那么有用,大部分情况下,甚至可能是没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