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谣在路上
像音符一样苏醒,整片天空做背景,背起行囊的这个剪影,旅程孤独而坚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安发布  ·  送门票!吉安号新年宠粉福利来了! ·  2 天前  
吉安发布  ·  送门票!吉安号新年宠粉福利来了! ·  2 天前  
长春晚报  ·  知名乐队买衣服表演后再退款?最新回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民谣在路上

鲍勃迪伦:像一块滚石那样活着

民谣在路上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6-14 20:04

正文


 ● 


【  经  典  音  乐  】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3日晚7点,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出炉,村上春树“陪跑”,奖项花落歌手鲍勃迪伦,获奖理由: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这个结果一开始令绝大部分人大跌眼镜,但很快又让部分乐迷们欣喜不已。音乐、诗歌、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似乎第一次以如此正式、强烈、饱受关注的方式得以彰显。

 

作为一个60年代的摇滚歌手和行吟诗人,相信鲍勃迪伦不算冷门——20世纪摇滚乐教父,行吟诗人,美国最伟大的民谣歌手,国家的“良心”,乔布斯的“偶像”......只要你愿意,他还能够被贴上许多名副其实的标签。



知道鲍勃迪伦是从国内女作家的一本书里,大概三年多以前吧,作者姓名和书名我早已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她在文章中提到过鲍勃迪伦说过的一句话—“我早已放弃对尽善尽美的追求”。

 

我就是那种会为了某个句子去看整篇文章、为了某句歌词某个曲调去听整首歌的人。于是在看到这个句子后,我当即找了许多他的歌来听。

 

关于他的才情和独特,始终没有令我失望。过去,我并不知道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嗓子有点破但无论唱什么题材都独树一帜自成一格;也不知道他和琼贝斯有过令人津津乐道的恋情,更不知道他们被称为民谣界的“帝与后”。

 

所以,在适当的时机,我熟知了鲍勃迪伦,这个当代乐坛独一无二的“现象级”摇滚歌手,一切都是刚刚好。

 


1.像一块“滚石”那样活着

 

对于许多只记得迪伦年轻时那张桀骜不驯的面孔的人来说,他只是60年代的产物。用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最大限度做到了对后工业社会的商业规则的顽强挑战。在反战和平权的呼声中用音乐引导民众。

 

”这把吉他足以杀死法西斯“。大家如是说。

 

但如果说贯穿了过去整个50年的人们喜欢谈论鲍勃·迪伦,谈论他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现象的方方面面,还不如说迪伦是一个抗议后工业社会规则的歌手。(源自王小峰)

 

他一直像一块“滚石”那样活着。



在此之前,作家塞林格有过类似的做法。这让习惯商业规则的公众一时之间对迪伦这个人无所适从。同时,大家又对他充满了探索欲。

 

他所创作的歌词、他的音乐、他的外表,甚至他说过的每一句话,在那时都能成为人们猜测、分析的话题。但是,迪伦似乎从来都不正面解答人们对他的疑问。这反倒让人们的好奇心变本加厉。

 

这个”天才的作词人,二流的作曲家和三流的演唱者“浑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他既能抱起木吉他深情弹唱民谣,也能扛起电吉他玩儿摇滚。上一秒反战主义,下一秒就是迷幻抒情。

 

因此他可能是唯一一个用反商业方式获得成功的人。他就像一块滚石,时刻秉持着对个体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鲍勃·迪伦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只刚刚从水里爬出来的猫,本能地用最快的频率抖掉身上的水一样,把人们贴在他身上的东西抖得一干二净”。



 

2.极少和媒体互动,从不属于任何团体与组织

 

“鲍勃·迪伦,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上十字架、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斯科特·科恩在1985年采访迪伦时曾经这样描述他。

 

我想,如果他可以自己选择,他一定会成为继猫王之后最性感的偶像。

 

大学一年级就退学的鲍勃迪伦坚持创作,在反战抗议和民权运动之中,以一首《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而闻名。在随后的创作中,歌词始终包含了“政治抗议”、“社会评论”、“哲学”、“诗歌”等字眼。



事实上,他让我重新定义了“艺术家”这个概念。迪伦从来不跟媒体互动,不管在他成名之前还是之后。一直以来,商业媒体、明星、公众之间的关系就一直以互动的方式存在,从没有改变过,直到迪伦出现。

 

主持人:“为什么要到纽约?”

迪伦:“我不能告诉你,因为这会牵扯到其他人。”

(1962年,刚刚出道只有21岁的迪伦,在媒体面前的表现)

 

主持人:“《暴雨将至》这首歌中的‘暴雨’是不是‘核雨’的意思?”

迪伦:“仅仅是暴雨。”

(1963年,他在另一次广播节目中的表现)

 

有人问他:“你是唱自己的歌还是别人的歌?”

迪伦:“现在都是我的。”


 

迪伦的脑子里永远有无数和采访者希望知道的结果截然相反的答案。他经常在歌词中引用很多人物或者发表无数观点,但是人们不知道哪些是代表他的。

 

“他们认为表演者会提供所有社会问题的答案,这太荒谬了。谁还指望什么?我是说任何人从我这里期待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一个界线的问题。但凡现实一点的人都不会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已经给他们足够多了,他们还想从我这要什么?你不能总是指着一个人给你所有的东西。”

 

 “大隐隐于市”。在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看起来很难做到,但是他却实现了。



3.“我觉得自己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音乐家”

 

虽然迪伦一直以来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他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一直是不能被忽视的。音乐和文学的相通,也因鲍勃迪伦的获奖而得到验证。

 

早些年迪伦就曾说过:“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诗人“。

 

其实无论是作为一个歌者还是诗人,他笔下的文字的确唤醒了我们的灵魂和人性,相信无论过去多久,他的文字依旧会不朽。更何况,民谣与诗歌,一直以来都是相通的。


1963年,他写出”答案在风中飘扬,要飞过多少炮弹,才能再也没有硝烟,要经过多少时间,他们才能获得自由“这样的字句;1965年,他在《重返公路61号》的专辑里给自己下定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将时代下的精神焦虑症患者的精神状况表露无遗。

 

一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关注人类处境(无论是精神还是现实)“。迪伦的一切都很符合诺贝尔文学奖长期以来倡导的理念。

 

近年来,他的音乐越发接近”难听“和”难以听懂“,更像是低声吟诵或者诗歌朗诵。这似乎在彰显他的精神实质:他是一个穿过一整个时代的诗人。

 


专栏作者:昔 央

【民谣在路上-民谣故事】主理人,微博@昔央

个人微信公众号【 昔 央 】运营者


民谣在路上

近期动态





众筹


武汉冯翔首张专辑《汉阳门花园》

在乐童平台开启众筹

支持来自武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