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电独家”记者 钱力
上海电影节各场论坛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在日前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年度票房达到了
492亿
,与2015年相比增幅11%。其中纯票房457亿,电商平台服务费为35亿。
报告的主笔、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刘嘉认为,2016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票房增速虽然放缓,但市场向好的基础面没有变,2016年进口片市场份额增加了3.87%,全球票房排名前20的影片中18部引进了国内,说明了中国市场在全球电影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
中国电影的票房从去年到今年起,从过去的高歌猛进,进入了缓慢增长期。业内也正在不断调整反思:
如何满足不同的观众、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以类型的差异性为电影市场的丰富带来完全不同的改变
。
聚焦全产业链前中后端,深挖类型电影、全产业链深度IP开发,寻求精细流程的规范化制作,成为业内热议焦点。
电影工业不完善,演员成为稀缺资源
过去一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活跃的各种形容词,与前几年有了性质上的大不同,不过各种不同词汇依然有着相同的指向——票房同比增长有限,观众都去哪里了?
凡影创始合伙人、传播学博士李湛表示,尽管2016年有8000余块银幕的增幅,2017年一季度,市场又新增了将近3200块银幕,但所能激发的观众反应都很难达到以往的氛围,说明
中国电影通过影院新增来带动观众增长的方式有效性已经不足
。
“电影票房增长主要因素一定从供给侧转移到需求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表示,2012年到2016年潜在消费群体的增长都比较快,但随着国家进一步限制人口集聚,限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潜在消费群体增长趋势从2016年到2020年会出现非常缓慢甚至停滞的增长。
“中国每年消费都在增长,但每年消费者从兜里边掏出来的钱花到休闲娱乐上面的比例是恒定的11%左右。”在他看来,
电影在整个宏观消费中,如何在消费者口袋11%的钱里边找到空间,这是电影业需要做的一件事情,需要提升电影的市场热度、竞争力
。
“提升竞争力最关键的要素我认为就是拉回电影院,关键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口碑。”
电影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优秀的制作者,同时也离不开制作过程中的精细流程、专业态度和规范管理。在“观众数据和电影制作”的论坛上,与会嘉宾们着重探讨了在大体量项目的进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统筹所有环节。
关于导演的本职,《银河护卫队》的导演/编剧James Gunn认为,导演的工作非常复杂,在每部电影中都不尽相同。但不论细节有何差别,其目的都是要保障一部电影可以顺利制作出来,导演想方法,制作人负责解决。“经验很重要,导演必须精通很多事情,才可以在与每一个部门沟通中充分了解需求。”
著名导演、监制,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黄建新表示,在当下中国电影行业,
监制/制片人在管理电影花费上,最大的一部分精力是在平衡演员价格与收益
。他认为,明星应当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而不是仅仅通过网络流量来判断,一个高价格的明星应当担得起高收益。
面对当下影视行业的一些怪象,他讲到,与美国电影演员很少到综艺节目里去的情况不同的是,我们的演员基本上是全栖演员,同时还要参加各个电视台的各种秀,所以演员就变成了跟熊猫一样稀缺的东西。“
有3000部电影的立项,大概准备拍的是1000部,最后完成大概在800部左右
。”
“每个摄制组都遇到最大的问题,拿不到题材合适的演员。演员在综艺的收入是电影的十倍(按时间算是十倍),我们的经纪公司生存是靠分演员的帐。一切就在成长的环境中变得特别不可控,与内容配合不上。”
类型电影如何突破创作瓶颈
中国电影经历了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类型化趋势愈加明显。但与此同时,对类型片的认识不足、制作经验缺乏等诸多问题也让当下类型电影的发展遇到了新的瓶颈。其中科幻、武侠与悬疑三大类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以说是一个缩影。
类型片需要和观众间建立某种契约。最重要是要可被识别、被传承、被改良。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电影节上专设了“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的论坛,就此展开讨论。
科幻:梦中之梦,如何试水
长期以来,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不太成气候。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奖后,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观。不少业内人士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但中国电影人在这一类型的制作经验是极其匮乏的,只能靠不断的尝试与积累。
在刚由影评人转型导演的张小北看来,科幻电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电影类型,是梦中之梦。他认为,
科幻电影的一大重要使命就是探讨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以及反映当下社会的核心焦点。
正在拍摄影片《拓星者》的他认为,中国科幻电影亟待解决的最大挑战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需要建立在中国电影人长期的尝试与努力,与观众建立一种有关类型片的契约;同时,还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伴随着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年轻群体对于科幻电影的熟悉,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结合多年的创作经验,对科幻文学的改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国内的科幻文学从90年代起到今天,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比科幻电影的发展要更成熟。在他看来,改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小说到剧本的跨越,同时还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
其次,大部分科幻小说最有力量的地方是揭露人性中黑暗、压抑的一面。这种情况下,
电影改编就需要考虑如何既保持原著的风格,又能传播更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年科幻作者潘海天认为,
中国科幻电影不能照搬好莱坞,要体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
。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与好莱坞式孤胆英雄拯救世界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观念里人与自然不是对抗而是调和的。
在他看来,中国人与灾难的对抗最终往往走向和解。比如大禹治水是疏而不是堵方式。这也能够体现出中国科幻电影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征。
武侠:突破中寻求超越
武侠电影在中国源远流长,尤其是2002年后以《英雄》等为代表的武侠影片的涌现,让这一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而近几年,却有下滑的趋势。在不少人看来,武侠电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突破与超越?如何让传统的故事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相结合?这是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导演宁浩谈到武侠电影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加入更多现代化的思考方式。他以《绣春刀1》为例,认为
武侠电影应该和当下发生更为紧密的关系,无论如何要拍出的是人的精神
。
正在拍摄《绣春刀2》的青年导演路阳则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谈到武侠电影要突出不一样的精神内核,“如果不考虑背景和年代,可以完全和武侠的概念一一映照。我们完全打破一些思维上的限制,做出更多的探索,不让这个类型沉寂下去。”
作家张大春谈到武侠片这种类型也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让原先的类型怎么找到新元素。他以电影《一个人的武林》为例,说明传统的武侠故事是可以融入到现代背景当中的。在他看来,这种类型的融合才是武侠电影今后再创辉煌的关键。
演员冯绍峰则谈到未来武侠电影的表演对于演员的要求将会更高,除了形体上的塑造外,还需要锤炼自身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具备很强的爆发力和情境感。
悬疑:亟待从“烧脑”中挖出新的精神内核
作为被普遍认为较为烧脑的一种类型,国产悬疑类型中优秀作品相对占比较少。但当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对于国产悬疑片的创作而言,一方面在对于类型片的认知方面还存在不少偏差;另一方面,能否从纯粹的“烧脑”中挖掘出新的精神内核也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悬疑电影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揭示社会现实,或者人性中的善恶冲突。”悬疑小说作者雷米认为,如果人物足够吸引观众,自然而然会让他们与人物产生认同。
在导演蔡尚君看来,
好的悬疑电影能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看到更为真实的人的生存状态
。这是悬疑类型的优势。他认为中国电影人还需要提高自身修养,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好的悬疑电影。
编剧、导演崔斯韦则强调,国产悬疑电影需要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而不是一味地简单化处理。
“悬疑、犯罪我们一直缺元素,就是对现实的观照,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审美被我们忽视了,当我们被刺痛的时候才能感知自己的存在,我们大部分影片的审美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娱乐层面,没有刺痛感,刺痛感也是一种娱乐。”此外,创作者还需要根据类型片的要求,解决好与电影工业体系对接的污问题。
李力以投资人的角度提出了“类型+”的概念。他以电影《心理罪》为例,认为这部电影是青春、悬疑、犯罪三者的叠加,对于目前国内的悬疑电影是有创新的。在他看来,类型+的概念是思考类型片创作一个新的维度。
优质IP有待培育孵化、全产业链开发
面对目前的产业平淡期,乐视影业在上影节宣布,将完全升级成为一家“IP运营公司”。其方法论是以用户为源、IP为根、影视为用户媒介,在互联网+终端的土壤上成长,假以资本的支持,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使IP为更大泛围的精准用户服务,并实现多元化的变现方式。
其中,更关键的是通过IP驱动的影视作品系列化,循环往复逐步放大IP的品牌价值,并以此促进IP用户衍生价值的增值,实现从IP到衍生价值的正向放大循环
。张昭在发布会上表示,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乐视影业将在危机中寻求将“小危”变成“大机”的机会,效仿迪士尼,成为彻底的IP运营公司。
目前对于实现IP全产业链,国内影视大多还处于摸索阶段。怎样的IP才能够有商业价值?超级IP要通过怎样的培育、营销?在名为“IP全产业链开发与中外电影行业差异”的论坛上,“鲜明的人物特色、有趣的世界观、强故事核、大的拓展空间”的标准成为了“一个好IP”的共识。
作为IP全产业链开发的优秀代表,《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本周将在国内公映,时光网CEO侯凯文对于“变形金刚”IP数十年的发展深有感受,从玩具,到漫画,再到电视剧电影,“任何IP都要回到心灵,从心开始。”
万达文化产业集团高级副总裁曾茂军也透露,“变形金刚”系列电影成本奇高,对于这一IP而言,“电影的作用只是保持IP的热度,他们是靠‘变形金刚’的其他产品赚钱。”
他继而表示,做IP的全产业链开发,要知道IP的侧重点,主要靠什么盈利,任何一个IP在属于它的领域都是有价值的,后期要不断培育、营销,才能变成超级IP。
阅文集团CEO吴文辉也坦言,要解决目前优质IP供不应求的局面,除了要不断发掘之外,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孵化,“最重要的是做培育者。”
关于如何延长IP生命,吴文辉表示,希望通过准确主导开发节点,利用自己对用户、IP独一无二的理解认识,来有的放矢设定改编维度和侧重点,实现各产业链的合作伙伴高效联动,来保证文字IP向影像的平滑过渡。
钱力,“广电独家”记者,专注于广电产业与体制调查研究、影视剧个案分析;微信:swql08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