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企业家杂志
多年来持续关注企业家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打造最快捷高效的商业资讯交互平台,实现您的商业梦想与精神追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他带领公司从烟台走向世界,打造“化工界华为” ... ·  2 天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就在今晚!这个4.4亿美金的IPO引领中国企 ... ·  2 天前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BCG中国区2025年冬春季PTA招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年,价格疯涨上万倍,还有枪战、抢劫,深度揭秘“疯狂的石头”

中国企业家杂志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2-17 08:08

正文


在这个正兴起的圈子里,有人为科普而建博物馆,也有人为了爱好搭上全部身家,还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国内矿山出产的矿晶越来越少,但江湖里的金钱和欲望却不会枯竭。


本刊记者 李佳    编辑萧三匝   


听说那块紫水晶已经被挖出来了,正在送往买家手里,陈志坚坐不住了,起身直奔高速,准备半路拦车。


车门打开,看了一眼东西,他的眼睛就挪不开了。


这块紫水晶的买家是刘光华,AAA国际矿业公司的总裁,也是国际有名的矿物专家和收藏家。中间人左右为难,“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了,你今天就算把我杀了,这个东西也不能给你。”


陈志坚没有半点让步的意思,“这个东西今天不卖给我也不行了。”


双方僵持不下,怕中间人不好交差,陈志坚想到个主意,出钱故意“制造”了一场车祸,就说水晶碰坏了,又拿来一块相似的矿物拍照。一看东西被撞成这样,刘光华只好放弃。


圈内人收藏矿物晶体讲究个完整度,不能有破损,结果这块紫水晶最后还是如愿到了陈志坚手里。


事后,买家知道真相,暴跳如雷,却也拿他没办法,“小陈,你这个人真是要石头不要命。”


陈志坚的确是这样,圈里人称他“石疯子”,为了收藏矿晶,可以不计任何代价。


搞收藏近二十年,陈志坚建起了自己的坚宇矿物馆,经历了矿晶价格从几百块飙升到几百上千万。这二十年,中国矿晶也从无人问津变成收藏新宠。


在这个正兴起的圈子里,有人为科普而建博物馆,也有人为了爱好搭上全部身家,还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如今,国内矿山出产的矿晶越来越少,但江湖里的金钱和欲望却不会枯竭。



郴州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何雪荣第一次知道矿晶可以卖钱是在1994年。


当时他在湖南郴州承包了香花岭服务公司588矿区,有一次矿里挖出7吨石头,三位长沙的地质学家想以每吨5000元的价格收购,何雪荣没卖。于是对方将价码提到了3000元买两块,何雪荣觉得奇怪,这些石头就这么值钱?


不打听不知道,原来像这样的石头在市场上已经卖到了2.3万一吨,最后,他以7万元的价格完成了交易。


这些都不是普通的石头,作为“中国矿物晶体之都”,郴州有150多种矿物,全国80%的矿物晶体都产自这里。而何雪荣承包的矿区,是当时最早出石头的地方。


打那时候起,何雪荣就开始到全国各地收藏矿物晶体,除了自己留几块喜欢的,其他都会转手卖出去,渐渐的,他带动了一批玩石头的石友,大家都知道石头也能卖钱。


与此同时,长沙的矿晶交易也有了雏形。1995年,十几个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地的矿物晶体商到长沙,购买了雄黄、黑坞、辰砂等矿晶。据当时媒体报道,一个国际商人最多买了200万美元的矿物,其中一块黑坞就卖到了5000美元。


此后几年,陆续有许多外国人来购买矿晶,众多个体经销店也随之纷纷成立,还有一些是从湖北等地专门来做经营的。


当矿晶生意渐渐在湖南湖北成形时,对于在福建的陈志坚来说,收藏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


陈志坚从小家里穷,13岁就开始出来当学徒,打石头,那时候做石匠还是手工切割,工作时钢片像子弹一样打进肉里,直到现在他身体里还有许多碎片没取出来。


做石雕久了,陈志坚反而觉得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永远都有瑕疵,但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就百看不厌。慢慢地,他开始对天然矿晶着了迷。


第一次出手是在1996年,陈志坚到青海格尔木收了一个藏品,当时的价格是300块,现在得要300万才能买到。


一开始进入圈子都是矿工介绍,对方发现好东西就会联系陈志坚。矿晶资源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湖南、内蒙等地,因此,每次出去,路上都很辛苦。


那时候陈志坚常常接到消息就一个人出门了,跑山区时候往往路不通,他有次去四川看货,先是坐了两天班车,然后倒摩的花了五六个小时,最后又走了十多个小时才进去。


那个年代出门都是带着现金,看对了,直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出门时候身上要揣一二十万的现金,不然钱不够,就会被别人抢了先。陈志坚记得以前老外到中国买矿晶也要按这规矩来,直接就会用美金交易。


为了防止被人惦记上,陈志坚每次出门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民工的模样,钱就随身装进蛇皮袋里。刚入行时,他收来的东西往往价格很贵,每次都是别人报价多少,他就给多少。一方面陈志坚觉得矿工辛苦,冒着生命危险才能从洞里把矿晶一点点取出来。另一方面,他觉得让别人占些便宜,以后有了好货人家自然就会首先想到他。


混收藏圈子,“交学费”总是第一关。矿物晶体不同于玉石,它们是经过几千年天然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着丰富色彩和精美形态,每一件都独一无二,所以作伪并不容易,但陈志坚还是没少吃亏。


有的利用先进技术把几种矿晶合成粘贴,用放大镜也看不出痕迹,但是买回来一查根本没有这个品类。陈志坚栽跟头最多的是绿松石,最惨痛的一次交了几十万的学费。他回忆说:“当时那个人有一批绿松石,还只让我一个人看,我还觉得人家对我挺好的,结果买回来就上当了。”


这种亏只能自己往下咽,“我要再转手,也能卖出去,但我不想骗别人。做人不能太精,小糊涂大聪明就行了。”



收藏矿晶,吃亏事小,有时候还可能把命搭上。


陈志坚记得以前去老挝的矿山拿石头,晚上睡觉时,对面在开枪,“就像战争片一样,现在都不敢出去了。”


最惊险的那次,差点儿把命搭进去。当时陈志坚去牛街看货,要爬一个五六百米深的洞,一碰还有土掉下来。


这种交易,通常都是矿工先带买家进去拿手电筒看货,货好,就把矿晶挖出来,如果没看上,就不要了。那次进去,陈志坚没看上,没想到对方立刻变脸,威胁他说:“不买钱要放下,不然你把命放在这。”当时陈志坚把大部分现金放在了镇上,身上只装了一两千,把钱丢给对方以后才被放出来。


做矿晶经营的程正田没少听说这样的事,早些年他的一些同行外出收货时就遇到打劫甚至绑架的事情。“我们去哪个地方买东西,先要找一个本地人带着,不然就会出这种事。”


要想收到好的藏品,光有胆识不够,有时候还得用点儿智慧,甚至耍点儿小聪明。


陈志坚被称为“石疯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石头


陈志坚曾经为了一块蓝宝石整整在矿上守了三个多月。那次,矿山的洞口小,矿晶不好采,需要一点点磕出来。有位老板已经付了100万的定金等着矿晶采出来。后来一位矿工把消息告诉了陈志坚,他去一看,没想到矿晶这么漂亮。


陈志坚又开始打主意,“那个大老板肯定不可能天天在那儿守着,但是我可以呀”。于是他三天两头给矿工买鸡买鸭,第一步先把这十几个人收买了。然后告诉对方石头出问题了,所有的定金损失都由陈志坚来赔。


他给矿工付了四倍的工资,加班加点提前两个月把矿晶采下来,这还放心不下,每天提心吊胆,既要监工,还怕老板带人上去,陈志坚索性和矿工住在一起,最后才把矿晶拿到手。


陈志坚说:“别人是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得出来,我是为了爱好不计一切代价,有时候这样做也不好。但千年难得一遇的好石头,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得到,都要动脑筋,耍点小聪明。”


陈志坚也不是每次都有这样的运气拿到喜欢的藏品。2002年,他在江西看中一块六颗连在一起的粉红色萤石,对方卖他85万。陈志坚先付了35万,剩下的钱要在一个星期之内补上。他回到福建就开始四处筹钱,结果别人一听他借钱是为了买石头,都觉得他疯了。最后钱没凑够,对方还把定金也退了他。如今,萤石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八百多万,每次想起来,陈志坚还会觉得心酸。


这些年收藏下来,把钱都投进去不说,还东挪西借,老婆都曾差点和他离婚。为了收藏矿晶,陈志坚已经陆陆续续投入了一个多亿,目前手上藏品的估值已经翻了三十倍。现在陈志坚手上有不少藏品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一块两亿四千五百年的海百合化石,还有不少绿松石、孔雀石、水晶等,都曾获过业内的大奖。


陈志坚的收藏品:文石


陈志坚的收藏品:硫铁矿


做了多年贸易、工程生意的陈志坚,引以为豪的还是一屋子的矿物晶体。“人活着总要有个爱好,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这些石头,既然做了,这条路一定要走下去。”



相比起陈志坚的“痴”,陆建华的收藏更为理智一些,作为圈内的收藏大户,陆建华在矿晶收藏方面已经投入两个多亿。每年光是藏品维护,就要花费两百万。


光是维护这些藏品,陆建华每年都要投入200万(摄影 / 史小兵)


陈志坚的收藏是出于兴趣使然,而陆建华的出发点则是为了建博物馆。


陆建华是学地质专业出身,毕业之后当过政府官员,后来创办了兰德国际集团任董事长,旗下公司涉及房地产、工程评估、文化产业等板块。


2012年,陆建华受邀主持唐山承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奇石馆的筹建工作,找到两位老同学一拍即合,萌生了打造属于自己的奇石馆的想法。一方面,国家在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陆建华经常参观国外的博物馆,觉得国内博物馆在科普和文化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就决定尝试一下。


于是他根据博物馆的展陈面积和收藏要求开始大规模采购藏品。第一次出手时简单粗暴,陆建华拿出5000多万,消息一出,就有卖家送了一批货过来。那时候,陆建华顾不得精挑细选,也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了解得不够透彻,别人送一批过来他就收一批,导致藏品质量良莠不齐。


这样的大手笔,很快让整个圈子都知道了陆建华的名字。不少人趁机浑水摸鱼,抬高价格,但因为有之前的专业基础,陆建华很快缩短了“交学费”的周期。


几个月后,陆建华在北京宋庄成立了奇石馆,共搜集了藏品2800余块,囊括了矿物、化石、奇石、陨石、珠宝、玉石、根艺、科普标本、满汉全席等十余个门类。其中包括了被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收录的“面积最大的三叶虫群体遗骸化石”、“最大的群体海百合化石”、“最大的石膏晶洞”、“单块天然石板含量最多的贵州龙化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名贵化石。


一时间,陆建华成为矿晶收藏圈里的“大户”。


一般情况下,矿晶收藏的标准要看完整度、颜色、透明度、硬度等,在此基础上,陆建华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是不是新发现的品类以及藏品的渠道来源。通常,达到宝石级的矿晶价值会更高。


事实上,对于矿晶标准的认知,国内外有很大差别。


西方发达国家从18世纪就开始收集矿物标本,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和市场标准,还有像美国图森矿物展这样世界最大的展会满足不同收藏人群的需求。而在国内的石头市场,大部分是观赏石或奇石,注重的是石头的外表形态及其所暗示的历史、文化或政治上的含意。而且国内市场门槛较高,普通老百姓很难进入。


陆建华的藏品:结晶石与钟乳石共生


因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矿物晶体在国内的地位和发展,早些年由于人们的认知不够,市场未形成,大部分矿物晶体都转到国外的藏家和博物馆手里。


程正田对此深有感触,他从2000年就开始在湖北大冶进行矿物晶体经营,早期他的客户很多都是外国人,甚至同行之间竞价时也会遇到老外。


一次,程正田准备在安徽收一块银子,当时对方已经答应两千块钱卖给他。但后来遇到同行竞价,两个人出价到15万,结果最后一个老外参与进来,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万八收走了藏品。


程正田说:“这个东西它本身值不了多少钱,结果价格从2000抬到16万多,所以这个价格根本就透明不了。”



2013年5月,首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在湖南举行。正是这届矿物晶体展览,让更多人意识到矿晶的价值。这一年,中国矿物晶体市场交易额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了40%。


此后,矿晶收藏的热度开始增加,逐渐成为中国富豪们收藏的新宠,许多私人会所、别墅里都会摆放大件的紫水晶或者萤石一类的矿物晶体。


矿晶“受宠”直接体现在价格上,陆建华表示,宝石类矿物如碧玺、祖母绿等这几年价格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陈志坚记得自己之前花2万块钱买过一件孔雀石,后来被北京一个老板以40万买走。陈志坚用这笔钱在福建买了一套房,而那件孔雀石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600万。


陆建华的藏品:戈壁石(摄影 / 史小兵)


用程正田的话说,没有卖不出去的石头,再贵也会有人买。他当时有件藏品卖5万,对方没要。程正田就把东西放在家里,每年涨10万,后来陆建华出60万拿走了。现在,程正田想用150万再买回来,陆建华没给他,从5万到150万不过用了三年时间。


在陆建华看来,市场上很多现象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旦信息对称了,很多神秘的面纱都会褪去。他举例,国外有个叫布莱恩的人就很会炒作,他买了一批东西,不会马上投入市场,而是先把普通的部分推出来,好的部分留着。等到市场成熟,价格抬高之后,再把好的部分一块块往外卖。


陆建华有很多同学在美国做矿晶市场,他介绍,一场展会下来如果能成交8万、10万美金就很幸福了,有的时候只有几百几千美金,甚至连摊位费挣不出来的也有。他自嘲道:“为什么老外这几年把市场做到中国?中国有些搞房地产的,或者搞其他的,有些逐渐喜欢上矿晶了,不了解还敢出手,比如像我这样的。”


如今,很多矿山被封,不允许开采,矿晶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导致藏品越来越稀缺,陈志坚明显能感觉到这种变化,“我2012年去郴州,还有一百多家卖矿晶的,今年去,只剩六家了,很多没有货源,维持不下去,就关店了。”


对陈志坚来说,以前几十万上百万的矿晶他从来不敢下手,但现在出去收藏品,没有几十万,他基本不买,因为便宜的已经达不到他的标准了。程正田已经把目光伸向了国外,老挝、非洲、印度这些地方又成了新的淘宝地。


而陆建华已经开始出手自己的藏品,由建馆变成指导建馆,由做市场变成引导潮流,并且正在把自己的理论体系落地实践。


就在采访陈志坚和陆建华期间,他们一个又去外地寻找新的矿晶,一个出手了3000多万的藏品,所以江湖里总有新大陆,金钱就永不眠。

(李佳 [email protected]




2017《中国企业家》杂志“两会调查”已正式启动,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


此次两会调查主题为“实体经济如何破局”。实体经济困难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我们认为实体经济已经到了破局的临界点,未来将会出现一大批有竞争力的新型实业公司。那么实业经济到底面临什么困难,什么样的公司能够脱颖而出?欢迎您来贡献您的智慧。

 

本次调查结果将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在3月3日“两会沙龙”活动中发布和讨论,并刊登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参与两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