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的保险血脉发轫于19世纪下半页。缘于“轮船”与“保险”间的天然联系,1872年,李鸿章上奏清政府,要求自建保险公司。1876年8月,由轮船招商局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仁和保险开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保险史开篇。此后同为招商局旗下的仁济和保险公司亦顺势诞生。但由于时局动荡,20世纪30年代这几家保险公司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114年后,马明哲在翻查招商局史料时发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心潮澎湃。他将复办保险公司的想法,告诉了时任招商局副董事长兼蛇口工业区创办人的袁庚。
袁庚当机立断,亲笔写信给中央领导,详述招商局成立保险公司的必要性。1986年7月,报告打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招商局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拟申请成立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一张股份制保险公司牌照,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从门槛上看并不高,5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即可,不过,说服国家高层和监管部门,打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人保”)“一家独大”的局面,并非易事。
1949年10月,中国人保的成立宣告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诞生。1956年起长达25年的保险业停办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人保都亦官亦商,对内仍是央行下属机构。截至2016年底,国内保费收入已达3.1万亿元,为1979年国内保险业复业首年的6740倍,年均增速接近200%——这得益于国内200家保险公司的争鸣。
参与主体“从一到百”,始自蛇口动能下招商局的破局。上世纪70年代末,蛇口特区大量引入外资,孵化具有现代治理机制的企业。但中国人保一统天下的模式窒息了价值规律在保险业务发展中的作用,市场只有一种服务,一种价格。这让习惯了海外发达保险体系的外商难以接受。
马明哲2008年接受媒体专访时回忆,当时其所在的蛇口社会保险公司没法做商业保险业务,“因为没有牌照。”
招商局于1986年7月向人行深圳分行递交了第一份申请成立保险公司的报告。但不到一周就被驳回:“建议很好,但目前条件不成熟。”
袁庚不死心,他给多位中央领导写信,详述成立一家新型商业保险公司的必要性:“百年招商,当需重振旧业。早在光绪元年轮船招商局于沪成立了保险招商局,一百一十年后,招商局再秉轮船招商,传继富民强国的信念,望能重振旧业,一可为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又可突破中国金融体制的计划限制,探索股份制保险公司的道路,拟设立社会主义股份制保险公司,将业务拓展至社会……”跃然纸上的“探索股份制保险公司”,涌动着突破与进取。
由马明哲负责将亲笔信送到北京。1987年9月,招商局责成时任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全面负责筹备平安保险公司。“大概花了一年多时间,跟我跑的(人)就跑了三批人。”马明哲回忆,主要登门人民银行、人保、国务院证券办、财政部等部门,起码跑了有十几次。
198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
两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1988年3月,时任国务委员兼央行行长陈慕华、副行长刘鸿儒签发批文(银复[1988]113号文),同意由招商局旗下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和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合资成立“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4200万元,公司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同时颁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陈慕华还特意通过人行金管司副司长夏利平转达了她对平安的希望:“希望把平安保险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
用时任平安名誉董事长刘鸿儒的话说就是:成立平安保险公司是为了试验一个以企业股东为主体的、独立的、股份制的、现代化的、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经营的保险公司,给企业改革树立一个样板,走一条新的路子。
1988年5月27日,平安保险公司正式对外营业,注册地为北京,总部设在深圳。
平安保险的诞生,从市场格局上打破了建国几十年来保险市场的垄断独大,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从公司治理上,落实了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分离,成为保险公司股份制经营的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