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信宝典  ·  2025 年2月 | ... ·  昨天  
生物学霸  ·  打破校史,「双一流」首篇 Nature ·  昨天  
生物学霸  ·  蒲慕明院士:物理学出身的神经科学家 ·  2 天前  
BioArt  ·  Nat Immunol | ... ·  3 天前  
BioArt  ·  Nature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陈兴杰:以市场角度看扶贫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21-04-02 20:02

正文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山区(本文作者拍摄)


1

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走访了一批深度贫困村。去过的村庄里,有河南、河北平原地区农村,西北黄土高原深处,也曾在西南大山深处住过几天,和居民深入交流。贫困人群生活迅速改善,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数据,是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放在人类历史上,确是非常罕见的成就。

我和一位做扶贫工作的朋友交流这个话题,事实层面鲜有分歧,结论却大相径庭。他认为,中国的扶贫工作至少值3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有政府深度动员,大规模转移支付,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扶贫才能成功——靠市场经济,那些穷乡僻壤的人民,几时才能脱贫?

作为市场经济的辩护士,我还是主张以市场角度看扶贫。中国政府在扶贫这件事上,确实做对了很多事,他们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践行着市场道路,最终取得成功。至于那些典型政府行为(比如强制性的转移支付),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浪费了资源。

这样的观点,大概是两头不讨好吧。扶贫干部会觉得低估政府的力量,而主张市场经济的朋友,会觉得我为干预主义张目。我就先从自己的观察,谈谈我所认为政府做得不错的事情。


2021年3月,走访甘肃东乡县期间与当地孩童合影,右一为本文作者陈兴杰

2

确权。 我到甘肃东乡县走访——这是一个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当地有“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的说法——发现当地黄土旱地产出的桃杏、红枣口味很好,当地的土豆松沙可口。当地扶贫超市,货架摆满了土特产。

自古东乡贫瘠甲天下,什么时候起能有那么不错的农产品呢?走访后才了解,当地平坦的洮河两岸被大量开发,种果树和农作物的产出很可观。西北日照充足,洮河两岸成了东乡县的农产品中心。

洮河两岸的大规模开发,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荒滩变良田,无主地成有主地。土地价值被挖掘出来,需要以产权落实为前提。我相信,最近几年很多东乡农民新承包了土地。不沿洮河的沟壑地区,自然要穷苦得多,但土地终究是有价值的,山丘承包出去,农民种草种树,总比荒山要好。在广西瑶山,我经常看到路边整片的玉米和山葡萄,知道那是农民的种植地。

企业。 贫困地区靠农业脱贫千难万难,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脱贫捷径。越贫困地区的农民,最大收入来源是打工。有儿女在外打工的家庭,比全家窝在家种地的强一大截。有些人到沿海打工,大部分还是在县城甚至乡镇打工。一个本地小企业活下来,至少能让一个村子脱贫。

因此,贫困地区税收基本不高(至少名义税收),一部分是西部大开发政策下,西部地区许多行业长期执行15%的企业所得税率;此外,贫困县有各种招商政策,从税收优惠到资源补贴。脱贫任务之下,政府通常表现得很亲商。东乡洮河岸边就有工业区,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地还有畜牧企业,也是被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而来。

在广西和贵州,我经常看到深山处会有养殖企业。有些是本地农户成长而起,大部分是外来投资。相对封闭的环境,廉价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对于发展养殖业来说还是不错的。在县城的外迁户中心,政府吸引山民走出深山,会安置就业点。一些轻工和手工企业,从广东等发达地区搬到了这里。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力——企业,本身是市场的主体。即便国有企业,也需要在市场中获取利润,再将资源投进扶贫。在东乡,我看到碧桂园建设的楼房学校和医院,中国石化建设了基础设施。他们利润的来源,当然是在市场发达地区获得。

我在广西走访发现,河池的对口扶贫主力,是广东民营企业。通常的安排是,一个企业对口扶贫一个村,当地再辅以一个本地单位作配合。很多人谈扶贫工作,强调政府的作用。但中国几乎所有对口扶贫村,都有企业身影,这本身就彰显了市场的力量。

治理。 对农村不熟悉的人,会觉得“治理”一词很玄。然而中国农村非常复杂,许多问题积重难返,不只是经济的问题。在贫困地区,贫困是本地人安之若素的习惯。他们更重视别的利益:生活懒散,族亲利益,宗教约束,男尊女卑……相比传统的生活习惯,当地人觉得,贫困根本就不是问题。

扶贫政策落地,伴随扶贫干部的教化指导,树立新风。“贫穷可耻,致富光荣”“懒惰全家穷,富裕人人夸”“让你的孩子走出大山”,类似标语刷满了村庄,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情景。

树立起新风,利于镇住邪气。当干部和民众一门心思扑在脱贫工作,西北地区涉及国家安全的犯罪,西南地区的涉毒品类犯罪,都在相应减少,社会风气变得健康和谐。很多致富“带头人”都是大学生,或者在外打拼过。受国家政策引导,理想主义感召,他们返回村庄带头致富,确实让村庄风气为之一新。

我有一种强烈印象:中国的扶贫思想,更多提倡自强不息,而不是福利主义。“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福利主义色彩,更多还是人道主义兜底。农村扶贫工作,绝大多数都奔着“致富”而去。相比于洒洒福利,挖掘生产能力,带领贫困人口致富,后者要困难得多。

鼓励劳作,勤劳致富,中国的扶贫理念引导,还是很值得赞扬的。未来几年,希望“两不愁、三保障”及其他福利主义政策退出。当社会脱离赤贫状态,“吃不起饭、穿不起衣”的情形将绝迹,政府兜底政策的“养懒汉”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