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讲武堂
腾讯网军事频道出品。专业军事评论,解码环球军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省发改委  ·  冰雪奇遇“冀”|萌宠大集结!快来吸一口“毛茸 ... ·  13 小时前  
河北省发改委  ·  冰雪奇遇“冀”|萌宠大集结!快来吸一口“毛茸 ... ·  13 小时前  
南京零距离  ·  宠物狗狂叫,救了主人一命! ·  昨天  
南京零距离  ·  宠物狗狂叫,救了主人一命!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讲武堂

战火 | 埃及曾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为何现在却毫无存在感?

讲武堂  · 公众号  ·  · 2021-01-26 17:51

正文

作者:Sabot穿甲哥/唐远桥

中东战争,对于咱们中国读者中的大多数来说是一段神秘、遥远而又陌生的历史。在国际舆论仍然向着西方国家一边倒的今天,以色列似乎才是中东战争的中心,才是故事里那个有勇有谋、以一敌多的男主角。至于埃及、叙利亚、黎巴嫩这些多次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则总是被西方媒体乃至某些跟风的国内媒体刻画为松散、无力的形象。

图:一张阿拉伯讽刺漫画,里面的阿拉伯人说:“以色列,我要宰了你!”驴生无可恋地说:“真是像骡子一样固执”,以色列门前的草坪却写着:“欢迎各位光临以色列”

这些阿拉伯国家为什么要和以色列一斗到底?在几次中东战争里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利益和诉求?为什么说好了“穆斯林兄弟是一家”,阿拉伯国家间却总是内讧不断?为什么曾经参加中东战争的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到今天都并不景气?这些问题,我相信很多中国的读者朋友都并不十分了解。


本文,我们就来以阿拉伯国家为切入点,揭开中东战争以及阿拉伯参战国那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

篇幅所限,这篇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咱们聊阿拉伯国家曾经的“老大哥”埃及,下篇则主要写阿拉伯国家阵营里的“铁杆小弟”叙利亚和黎巴嫩。

那么,正文开始。

一、西奈半岛——埃及-以色列争端的主战场

持续数十年的中东战争,本质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而纵观埃及在前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表现和抉择,埃及的中东战争史则可以看作是一部西奈半岛战争史。


仅凭文字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来看看西奈半岛以及周边地区的地图。西奈半岛是连接非洲及亚洲的三角形半岛,面积61000平方千米。西滨苏伊士湾和苏伊士运河,东接亚喀巴湾和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北临地中海,南濒红海。东西最宽约210千米、南北最长约385千米。

它酷似一只嵌在两块大陆之间的楔子,从苏伊士运河北端的福阿德港到临近巴勒斯坦加沙的边陲重镇拉法一线,长约200千米是楔子的底边。分别濒临亚喀巴湾和苏伊士湾的东西两条海岸线,向南直插红海,相交于穆罕默德角,形成楔尖。


从地理上说,西奈半岛的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是整个以色列国土面积的近2.5倍,且东西方向有约200km的纵深。对于曾经剑拔弩张的埃及-以色列双方来说,这里自然是位于两个国家之间的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埃及控制西奈半岛,进可直接由内格夫沙漠的边境线对以色列发动进攻,仅需推进200km距离就可到达以色列的心脏特拉维夫;退则同样有200km的防御纵深,不至于战争一开始就波及埃及的经济命脉苏伊士运河以及塞德港、杜姆亚特、亚历山大等重要北方港口城市。

如果以色列控制西奈半岛,则同样获得了一枚退可守、进可攻的极有战略价值的筹码。

图:位于西奈半岛北部艾布·鲁德斯附近的海上钻井平台

除此之外,西奈半岛有着900-1400万吨的锰矿储备,并且早在1910年就发现了石油。直到今天,西奈半岛沿苏伊士湾海岸一带仍然是埃及的重要产油基地。西奈半岛的面积仅占埃及总面积的6%,产油量却能占到埃及石油总产量的25%左右。

因此,除了在地理上可以起到屏障/前哨的作用,西奈半岛丰富的资源对于埃以双方都是十分诱人的利好因素。


在1949-1982短短33年里,西奈半岛在埃以之间四度易手,也是双方常年争端的焦点和主战场。

埃及和以色列对西奈半岛的诉求都很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得有些粗暴——把西奈半岛据为己有,使其成为己方的门户和屏障,获得其优势战略位置和矿产资源,并且进一步影响乃至是控制苏伊士河航运。尤其是对于埃及人来说,西奈半岛关乎苏伊士运河的安全问题,如果这一核心问题遭到挑战和威胁,埃及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西奈半岛曾两次被以色列占领。

第一次是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在英法进攻埃及之际趁机占领了西奈,直逼苏伊士运河。但由于当时美、苏两位大佬都已经下场,以色列的美国爸爸自然是希望坐山观虎斗,坐观英法丢失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进而使得英、法的殖民体系加速瓦解。因此以色列不久就在美国压力下撤出西奈半岛。



第二次是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占领西奈,并在苏伊士运河以东囤积重兵修建了“巴列夫防线”。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成功跨越苏伊士运河,夺回了苏伊士运河以东8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但其余的87.5%的土地仍在以色列的控制下。

图:由于西奈半岛的非军事属性,这里也是一个恐袭频发、治安环境令人堪忧的地区。

埃及政府为收回西奈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根据中东的形势及时修正自己的外交政策,经过多次谈判在1978年和以色列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根据协议规定,西奈半岛除1.2万平方千米的塔巴地区外,其余部分回到了埃及人民手中。

1989年3月15日,根据国际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以色列退出塔巴,至此,埃及被以色列占领的最后一块土地也完璧归赵,但是代价是西奈半岛要设立为非军事区,仅由警察和联合国维和部队维持治安。今天,由于西奈半岛的非军事区属性,其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区(同样是以色列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但同样是一个治安堪忧、恐袭频发的地区。


在埃及-以色列双方争夺西奈半岛的过程中,1978年签署的“戴维营协议”是最为关键也最受争议的一个关键节点。


二、戴维营协议——明哲保身还是与虎谋皮?


在1947年到1977年,埃及一直试图以战争手段来使他们口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就是以色列)屈服。不可否认,埃及为此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住自己在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的利益,顺带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反复横跳、多捞油水。


图:埃及是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主要倡议国,象征阿盟成立的《亚历山大议定书》便是阿拉伯各国外长于1944年在埃及港口城市亚历山大签订,阿盟总部很长一段时间也设立在埃及首都开罗。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埃及在这段时间里也一直以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身份,凭借其相对强大的国力和利好的地缘政治位置,带领着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一众时不时闹闹内讧、合作也总是出岔子的小弟一起混饭吃,在阿拉伯世界和阿拉伯国家联盟中都有着较高的声望。


图:萨达特和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会面,两人中间的是时任美国总统卡特。


但在1977年11月19日,曾经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放出“如果我们能在西奈夺回10厘米的土地,并站稳脚跟不撤退,那么我们就能彻底改变东西方对我们的态度,改变一切、特别是1967年失败后我们生活中的耻辱。”这样的狠话的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却史无前例地对以色列进行了访问。


萨达特成为了第一个正式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但这也相当于是承认了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与此前埃及近三十年对以色列的“一打到底”策略背道而驰。


此时距离第四次中东战争埃以最终停火,仅有三年半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萨达特到访以色列的当天,执政叙利亚的复兴党和其他政党组成的“全国进步阵线”便当即宣布这天为“国丧日”。



在一系列的外交斡旋后,1978年9月9日,应当时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美国、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国总统修养地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会议一共持续了12天,终于在9月17日,埃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为什么在旷日持久的战争后,埃及要和曾经不共戴天的仇人以色列签署一纸合约?这一纸合约能为埃及、以色列带来什么?又能为其他陷入常年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带来什么?


听其言而观其行,堂主也常说这样的话。解读某种言论不在于言论的发表者说了什么,他做了什么、最终获得了什么利益才更能反映其真实目的和意图。


从以色列角度来看,占领行为更多是出于战略防御需要的考量,即在以色列和埃及之间保留一条缓冲地带。只要埃及人愿意坐下来和以色列签订和平协议,西奈半岛完全可以归还埃及。而为了应对埃及的防范,以色列希望西奈半岛非军事化。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不影响埃及主权的前提下为以色列赢得了战略缓冲地带。用非军事化的条款,将军事功能从西奈半岛的地缘属性中剔除出去,是以色列为改善其地缘战略环境所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图:当时记述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埃及报纸,旷日持久的战争确实也使得反战情绪在埃及国内逐步兴起,萨达特的“以和平换土地”在国内也是有相当的支持声音的。


从埃及的角度来看,埃及人也同样有机会改善这片战略要地的地缘战略结构,从而让事情朝有利于埃及的方向发展。从基础的地缘条件来看,西奈半岛虽然是一块缺水的边缘之地,但埃及一直希望将其改造为人口众多的核心之地,并且在此地发展旅游业以创造收入,但改造工程的必要前提是西奈半岛主权的稳定。


事实证明埃及也达到了他们的目的,1980年完工的“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不仅为西奈半岛滋养了1.4万公顷的农田,更拉近了西奈半岛与尼罗河三角洲的关系。


图:曾几何时,整个埃及军队都是由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武装起来的。


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看,“戴维营协议”不仅是埃及发现无法用战争手段逼迫以色列妥协后的一杯“敬酒”,更是向美国靠拢、脱离苏联的一个重要信号和起点。而其中埃及选择脱离苏联的原因也非常简单,毕竟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一大战略基石,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应该是符合苏联利益的。


但奈何前三次中东战争使得苏联认清了埃及及其一众阿拉伯国家小弟是不可能凭借军事力量打垮以色列的,而苏联一次次对埃及的巨额军事援助都是真金白银。在判定埃及消灭以色列、一统阿拉伯的战略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之后,苏联也就不可能再为埃及的妄想投入血本。


随着苏联对埃及关系的降温,埃及也开始寻求新的“老大哥”。埃及已经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把英法得罪惨了,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昔日死敌以色列的老大哥美国了。


图: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左)、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中)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右,这是哈菲兹·阿萨德,是叙利亚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之父)。图片摄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前,彼时的阿拉伯国家还是一群抱团取暖的好兄弟,埃及还是众阿拉伯国家的“老大哥”。


但对于埃及曾经的一众小弟,如黎巴嫩、叙利亚等位于以色列以北的阿拉伯国家来说,埃及老大哥的退出无疑于是一个灾难性的消息。一直以来,埃及在以色列南方牵制以色列,才使得在以色列北方的一众阿拉伯国家的压力得以大大减轻。北方阿拉伯国家采取攻势时,可以与埃及配合从南北两方一起进攻以色列,使得以色列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而当他们采取守势时,也能与埃及从两个方向牵制以色列,使其陷入投鼠忌器的窘境。


但一纸埃及单方面同意的“戴维营协议”,使得这样对以色列的南北夹击之势不复存在,一众军事力量并不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就需要独自面对以色列可能发动的一切军事行动了。


图:巴以问题一直是中东问题的一个关键节点,但埃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的“卖队友”,使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等昔日盟友付出了惨痛代价。


雪上加霜的是,“戴维营协议”仅仅详细讨论并落实了与埃及相关的西奈半岛问题,而对解决巴勒斯坦民族自决权、以色列归还占领的其他阿拉伯被占领土等问题避而不谈,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居住区的自治安排也未如期实施。


也就是说,“戴维营协议”其实是埃及老大哥为了保住西奈半岛利益、跳出战争泥潭、靠拢美国而单方面与美国、以色列做的一笔交易,牺牲一众阿拉伯小弟的利益换来了自身在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上的利益,西奈半岛的和平给予了埃及振兴经济休养生息的机会,还顺带从苏联一方跳槽到了美国一方。好一手自顾自卖队友明哲保身的操作!


图:位于开罗的阿盟总部大楼,自1945年以来这里一直是阿盟的心脏。但随着埃及与以色列在1979年签订合约后被阿拉伯国家“移出群聊”,这里直到1990年3月11日才再度成为阿盟总部。


正是因为“戴维营协议”这样不顾往日情谊的卖队友操作,伴随着阿拉伯世界的震惊和愤怒,萨达特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叛徒,随之而来的就是阿拉伯国家与埃及的断交潮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