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剪缆!”1月18日,广州市南沙区,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龙穴厂区船台,已完成主体建造的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迎来“下水”这一重要节点。
视频来源 | 同济大学公众号
据了解,该科考船自2024年4月在广州开工建造以来,前期已完成船台阶段建造工作。下水后,将转入舾装和试航阶段,计划于今年5月交付。
“期待‘同济’号承载海洋强国梦想,为同济海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启新篇章,作出新贡献。”在下水暨命名仪式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代表该校将科考船正式命名为“同济”号。
“同济”号设计亮点
与功能有哪些?
据介绍,“同济”号科考船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秉承了节能经济、绿色环保的设计原则,既是一个“移动智慧体”,又是一个“高性能实验室”。其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及多种类无人系统,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可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大气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海底地形与地貌、底质与构造、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综合调查以及海洋调查装备试验等工作,同时还可承担故障检测、维修、敷设及后冲埋、海底路由调查及扫测、风电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务。“同济”号将用于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学生海上实习等需求,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装备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基于数字化的外部形态设计过程中,“同济”号外观设计团队提取了“沉积”与“流动”的地质形态,通过层叠的上层建筑、流畅的曲线轮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集成的空间布局,使其脱离一般船舶粗犷的工业属性,呈现出轻巧和高级的设计意向。船内环境设计小组针对科研人员、船长、船员和专家等不同用户需求,全面考虑色彩、材料、使用习惯和灯光,量身定制居住空间,提升舒适度,同时融入了智能化设施。在船舱打造出用户的情感地图,不仅强化了各功能区的特色,也让用户在空间中感受到归属感。此外,通过科学的色彩组合,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让船内环境更显生机。“我们希望将科考船设计成一个‘漂浮的创新社区’,其外观像一个时尚的现代建筑,船内则如同‘社区’和‘家’一般温馨。”主持“同济”号外观设计的同济大学教授娄永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