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人
从这里开始自由的理解政治,自由的感悟政治。在这里为学术与公共生活搭建起平台。你的公民身份从这里再一次启程。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人

学人评论 | 李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马大毕业演讲”的正确打开方式

政治学人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5-25 09:4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政治学人



本文作者· 李 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意大利罗马LUISS大学获政治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代表性专著为《积极自由的悖论》,在政治哲学、伦理学领域学术成果丰富。

正文

世上可能只有两种人受不了任何批评:一种是目空一切的“自大狂”,另一种则是内心脆弱的“自卑者”。前一种人因为沉迷于自我欣赏,所以认为任何与自己相左的意见都是错误的;后者则由于极度不自信,内心脆弱、不堪一击。

当今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按理说,中国人的自尊、自信正稳步提升;心胸越来越开阔、眼光也更加高远。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一些所谓“愤青”的自我却如此癫狂,震颤于“自大”与“自卑”两级之间。近日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马大毕业演讲”之事就是一个明证:稍受批评,则恼羞成怒!

暂且不论杨舒平所言之事是否属实,中国儒家传统主张: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参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说得对,就改;说的不对,就引以为戒。如果是谣言,指出真相即可。何至于“人肉”其父母,谩骂、威胁批评者,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如此而为,毫不顾忌对方的言论自由,反倒有被批评者“不幸言中”之嫌。

更进一步,如果杨所说之事皆为谣言,那终归会不攻自破;何至于封了他人的嘴?古往今来,清者自清,从未听说过侮辱与谩骂可以挽回自己的名誉。归根结底,“自负”与“自卑”都源于自信不足,只有内心脆弱的人才会被他人的批评所激怒。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提升不仅来自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更源于内心的强大,光彩由内而发。一个谦虚有理的民族是内心充满自尊和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能够接受批评,并不断改进自身的民族。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正是在不断地改进中得以进化。任何有价值的“批评”都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正像孩子不可能只在表扬中成长,一个民族也不可能躺在一片“赞扬”声中崛起。能够真诚面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

本期编辑:执金吾

本文系政治学人平台发布,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信息及网站链接;媒体转载(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号)请尊重作者知识产权。识别二维码可添加编辑团队微信。


政治学人
编辑团队微信号:zzxrbjtd
投稿邮箱:zhengzhixueren@sina.com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