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终,户籍改革猝不及防来了一波高潮,“新一轮”抢人大战进入白热化。
10天内5大城市齐推户籍新政,就连最强地级市——苏州也坐不住了……
文丨张静
12月22日,苏州市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将户籍制度改革推向纵深,希望吸纳更多类型的人才融入到城市发展中。
意见提出,落实租赁房屋常住人口在社区公共户落户政策,经房屋所有权人同意可以在房屋所在地落户,也可以在房屋所在地的社区落户,破除隐形门槛。实施省内特大城市苏州与南京在积分落户时,实现居住证年限和社保年限积互认。加快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确保进城落户农民与苏州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的权利。
租房可以落户成为新政最大亮点。
12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曾提到“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4天后苏州发布此实施意见。
苏州不是第一个提出租房可落户的城市,但为什么它更引人关注?
这和苏州城市等级有关。作为苏锡常都市圈中的领头羊,长三角城市群的工业经济大市,苏州在户籍制度改革上率先破冰,意味着苏州为开放再出发作出了表率,又一次走在了前列,这一做法满足了大城市发展的定位。
落户门槛降这么低,苏州还缺人吗?
从苏州市每年统计公报来看,苏州2019年常住人口新增2.83万人,同比2018年增长0.26%,创2016年以来新低。
以外向型经济著称的苏州近几年来人口净流入明显低于同类城市。
作为“经济外循环”的扛把子,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给苏州经济模式带来阵痛,在提升内需,促进内循环的形势下,苏州需要加速转型,这就需要人。
2020上半年,“第一大城市工业”座次再次变化: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成功超越上海和深圳,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这离不开产业工人的功劳。
于是“优先解决好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问题”提上日程。
苏州的人口增量并不多,且全苏州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7%,基本处于中国城市化的稳定态。因此,如何留住人才,保障民生,才是苏州工作的重中之重。
毕竟,城市有大量的人口,才会持久繁华下去。
租房可落户,意味着租购进一步同权,更意味未来租房人员与本地户籍人员在户口、教育、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权益方面或将享受同等待遇。
对城市来讲,降低落户门槛,有一笔经济账和社会账要算。
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因为人口在城市中聚集,会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大幅度降低经济活动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使得经济收益大幅度增加。
城市化的好处并不仅限于经济上,同时还体现在公共治理和民生等各个领域。由于城市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公共服务(比如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边际成本大为降低,这使得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更有“底气”和实力降低落户门槛呢?
外来人口多、GDP总量大、财政税收比较丰厚、政府负债率比较低的城市给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能性更大。
日前,长三角城市群各大城市陆续公布2020年前11个月最新的财政收入数据,苏州以2129亿元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妥妥的“财力雄厚”。
再看江苏推进全省市民化的力度——
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9年,江苏财政拨付19亿余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引外来人口落户,江苏“不差钱”。
“长三角一体化,先看苏锡常”,近年来,长三角在人口流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联通等方面积累了良好基础。因此,苏州出台落户新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势所趋。
那么,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大规模降低落户门槛,城市会“亏本”吗?
自2005年以来,包括中科院、原建设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等六家机构测算过,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的人均成本从1.5万元到13万元不等。
随迁子女教育成本、医疗保障成本、养老保险成本、民政部门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管理费用好保障性住房支出,这些都是非户籍人口的落户成本,如果以每个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再乘上目前的非户籍人口数量,总支出当然庞大。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支出都是当下立即支付,很多是未来几十年内的成本。短期来看,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是主要支出,远期来看养老保险补贴是主要支出。其中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的支出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养老保险补贴约占总成本的40%~50%。
同时,更需要注意的是,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住房等支出,绝大多数都是由非户籍人口自己承担或者是由其供职的企业承担,不需要政府额外支出。
所以我们政府有时候是高估了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
越来越多的非户籍人口市民化会带来巨额现金流,改善当下城市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年轻的非户籍人口相比,大城市的老龄化挑战已经凸显,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系下,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给城市带来的收益远超过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成本。
从经济层面的收益分析,人口流入可以解决这些地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并且可以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劳动力;从社会收益角度来讲,在一些人口流入的地方,大量积累的外来人口接下来可以融入本地,来实现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随着出生率的逐年下降,我国“人口红利池”见底,当人口成为稀缺资源,城市的焦虑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毕竟人口的持续流入才能保证大城市的稳定发展。
在城市里租房的人,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就是大学毕业的青年人,他们的市民化将极大拉动城市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的内在生命力和活力。
没有城市愿意做“赔本买卖”, 对于“财力雄厚”的苏州来讲,能提出租房落户,想必已经算好这笔经济账,下一步就是继续细化落实、配齐公共服务,让更大范围内的人才更好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为重构“苏南模式”提供动力,进而提升江苏的整体竞争力。
资料来源:
1、《马晓河:“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公共成本测算》社会科学报
2、《苏州租房即可落户 多地近期放宽落户门槛人才战略升级 》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
3、《苏州放大招:租房可落户 有利于落实“租购同权”》微信公众号“新京报V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