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18-03-12 11:18

正文

图片来源:汇图网


按:这是前天在浙大心理系杭州系友会的一个即兴发言,有一些我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思考。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整理出来发给大家看看。听众都是一些心理系的老系友。希望对你有启发。



01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心理学到底有没有用」。我觉得这个话题让我们这些心理学专业毕业,又在自己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来讨论,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其实一个学心理咨询的人,心理咨询师的习惯,是h恩少思考「心理学有没有用」这样的大命题有兴趣。他更关心每个人很细的小经验。如果这里有一个人说心理学有用或者没用,我会仔细听,会好奇,这是谁说的?他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对他的结论有一些怎么样的经验?他是怎么经验到它们的?一句话,我并不觉得脱离了话的背景,单独理解一句话有什么用。经验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最关心的东西。


这是一种职业本能。因为心理咨询工作,究其本质,就是在理解来访者的经验,并通过制造新经验来推动来访者改变的工作。我这里所说的经验,并不仅仅是工作经验,而更多偏经历所带来的体验和感悟。这种经验很多时候是以语言为载体创造的。心理咨询有一个别名,又叫谈话疗法,意思是说,你的话要像药一样有效,能治愈人。谈话怎么会像药一样有效呢? 就是因为心理咨询师要通过谈话,来帮助来访者制造新经验。

02


让我来举个例子。我在上海有一个心理咨询老师,我每个月都会去那边看她做咨询。有一天来了一个个案,是一对夫妻,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每天都很忙,妻子在家养孩子。妻子就有很多的怨气,觉得丈夫没有顾家,经常会指责丈夫。丈夫当然也很生气,觉得自己为家累死累活,妻子不但不理解,还要说她。而他们的上初中的女儿呢,出了些心理问题,有些抑郁了。


这是常见的家庭模式。在座的各位都是当父母的人,也很能理解这种苦恼。这家人就在咨询室里谈了起来。妻子放不下对丈夫的抱怨,丈夫也没法体贴妻子,焦灼了很长时间。这时候,妻子又开始抱怨丈夫了,说他有一段时间,从公司回来就往家里床上一躺,就像个死人一样,一点不理家里的事。丈夫辩解说,不是的,这段时间他把腿扭伤了,所以才会这样。妻子不仅不知道照顾他,还要说他。妻子说你记错了,没有的事,如果你脚扭了,我怎么会不知道。


这时候,旁边的女儿插话了。她说:


「我记得不是这样的。我那段时间考试没考好,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回家,都往床上一躺、爸爸看我这样,可能是学我,也就往床躺了。」


当时,整个咨询室的氛围,还在爸爸和妈妈的剑拔弩张中,甚至没人仔细听女儿说什么,妈妈又开始说丈夫了。


如果你是这个咨询师,听到女儿这样说,你会怎么想?


这时候,咨询师却停了下了。她问妈妈:


「妈妈,你知道女儿在说什么吗?」


妈妈楞了一下,就说也许女儿是替爸爸解释之类,看得出来,她也并不觉得女儿的话有什么重要。


咨询师继续说:「妈妈,如果这样,你就对女儿的话太不敏感了。她其实是在说, 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都怪我,都是我的错!


所有的人都安静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悲伤而凝重。妈妈哭了出来。过了一会,妈妈就说:


「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这就是咨询师制造的新经验。从这个片段里,我们再来思考,这种新经验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首先,我想跟大家说,我们都是学心理学的,可是要把学到的理论变成你的经验,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各位在学心理咨询时已经学到过,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可是这只是你的理论。在咨询室里,孩子是不会直接说:「这是我的错」的,她只会像这个来访者那样,轻描淡写地说一些她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的情绪浓度并不高,你很容易忽略它们。 怎么能够把这些事情跟你学到的理论联系起来,变成你的经验?这就是训练的过程。

03


其实,我想请大家思考,咨询师说:「女儿在说,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怪我,都是我的错。」 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它符合来访者的经验吗?毕竟来访者在咨询师说这句话之前,并没有这样的情绪啊。为什么我们不能更简单地理解,来访者只是想尝试帮爸爸辩解呢,就像妈妈说的那样?「都是我的错」和「只是帮爸爸辩解」,什么是来访者真实的经验呢?


答案是,在咨询师说出这话之前,「都是我的错」和「只是帮爸爸辩解」都是可能的经验。但是当咨询师说出这话以后,「都是我的错」就是这个小姑娘和她父母感受到的经验。


在解释这个答案之前,我想要先解释一下人的经验。人的经验并不像我们所描述的那样,很清晰,我随时随地知道我的想法和感受。在被描述之前,人的经验是模糊的,没有形状的,像一团云雾。当然这图云雾背后也许有情绪,可是这个情绪是什么,也是不清楚的。经验就在这样的模糊中不断地流动。而咨询师的描述是什么呢?它其实是给这个经验「定型」,她说的一句话,就是给这个模糊的经验命名。而命名的过程,就是「定型」的过程。因为咨询师的话,这个经验和感受就被塑造出来了。 咨询的过程,就是咨询师用语言不断建构新经验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咨询师要这么建构来访者的经验呢?毕竟这样说,来访者的感受也还是很痛苦的。答案是,在这个咨询的阶段,她需要来访者痛苦,来增强她改变的决心。这也是来访者允许咨询师这么做的。这个动力的增强过程,是因人,因咨询进程而异的。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妈妈,总是对自己有严苛的要求,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总是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对不起女儿。如果是一个这样的来访者,也许咨询师就不能像刚才那么说了。她的内疚已经够多了,并不需要那样的经验。也许她更应该说些类似「女儿有她自己的成长轨迹不需要你操心」或者「你高估了自己对女儿的影响力」这类的话。也就是说,所有咨询的语言,都需要根据咨询的目的和方向来建构。没有绝对对的话,只有此时此地对的话。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