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来举个例子。我在上海有一个心理咨询老师,我每个月都会去那边看她做咨询。有一天来了一个个案,是一对夫妻,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每天都很忙,妻子在家养孩子。妻子就有很多的怨气,觉得丈夫没有顾家,经常会指责丈夫。丈夫当然也很生气,觉得自己为家累死累活,妻子不但不理解,还要说她。而他们的上初中的女儿呢,出了些心理问题,有些抑郁了。
这是常见的家庭模式。在座的各位都是当父母的人,也很能理解这种苦恼。这家人就在咨询室里谈了起来。妻子放不下对丈夫的抱怨,丈夫也没法体贴妻子,焦灼了很长时间。这时候,妻子又开始抱怨丈夫了,说他有一段时间,从公司回来就往家里床上一躺,就像个死人一样,一点不理家里的事。丈夫辩解说,不是的,这段时间他把腿扭伤了,所以才会这样。妻子不仅不知道照顾他,还要说他。妻子说你记错了,没有的事,如果你脚扭了,我怎么会不知道。
这时候,旁边的女儿插话了。她说:
「我记得不是这样的。我那段时间考试没考好,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回家,都往床上一躺、爸爸看我这样,可能是学我,也就往床躺了。」
当时,整个咨询室的氛围,还在爸爸和妈妈的剑拔弩张中,甚至没人仔细听女儿说什么,妈妈又开始说丈夫了。
如果你是这个咨询师,听到女儿这样说,你会怎么想?
这时候,咨询师却停了下了。她问妈妈:
「妈妈,你知道女儿在说什么吗?」
妈妈楞了一下,就说也许女儿是替爸爸解释之类,看得出来,她也并不觉得女儿的话有什么重要。
咨询师继续说:「妈妈,如果这样,你就对女儿的话太不敏感了。她其实是在说,
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都怪我,都是我的错!
」
所有的人都安静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悲伤而凝重。妈妈哭了出来。过了一会,妈妈就说:
「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这就是咨询师制造的新经验。从这个片段里,我们再来思考,这种新经验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首先,我想跟大家说,我们都是学心理学的,可是要把学到的理论变成你的经验,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各位在学心理咨询时已经学到过,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可是这只是你的理论。在咨询室里,孩子是不会直接说:「这是我的错」的,她只会像这个来访者那样,轻描淡写地说一些她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的情绪浓度并不高,你很容易忽略它们。
怎么能够把这些事情跟你学到的理论联系起来,变成你的经验?这就是训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