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防水,在几年前还是很新奇的玩意儿。偶尔见到有手机下水,心中都会惊叹:卧槽牛逼!
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现在防水防尘已经成了手机的标配功能。
今年的
旗舰都支
持 IP68 级别防水防尘
,更性价比的机型也
能达到
IP53
防
泼溅的程
度。
然而防水手机变多了,大家反而不敢再让手机下水。当基数变大,翻车的案例比比皆是。
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据小淙的不科学统计,99% 的手机进水都是因为厂商宣传了手机具有防水功能。
明明是厂商承诺的功能,但功能缺陷导致手机故障时,厂商却不会提供保修服务,这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这合理吗?
于是终于有厂商为此付出了代价。
11月30日,据路透中文网报道,意大利反垄断监管机构在周一对苹果公司处以 1000 万欧元(约合 7867 万人民币)的罚款。
原因是苹果在该国的 iPhone 广告
营销中存在不正当的商业行为:
苹在宣传信息中误导性地宣称几款 iPhone 手机有防水功能,但并未说明它们只是在某些情况下才具有该性能。受影响的 iPhone 型号可以追溯到 2017 年的 iPhone 8 和 8Plus。
该贩售 iPhone 的商业手法被认为具有“激进性及误导性”。
简单来说,苹
果虚假宣传了 iPhone 的
防水功能,被意大利罚款1000万欧元。
其实手机厂商因为防水的虚假宣传挨揍已经不止一次了。
去年 7 月澳大利亚消费者监督机构起诉三星手机,因其广告里面出现大量手机在海底或泳池底的画面,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2017 年一些美国用户将索尼 Xperia 系列手机带到水下玩耍,结果不幸翻车,然后这些用户通过集体诉讼将索尼告上法庭,获得赔偿。
关于手机进水保修的争议在我国也不少见,黑猫维权上就有 836 条与手机进水相关的投诉。
如果手机厂商宣传了防水,但又不提供进水保修,显然是一种虚假宣传行为。
所以这些年关于防水的文案都改了好几版。
例如今年苹果对 iPhone 12 防水功能的宣传文案:
水性又精进
小淙特定去百度查了一下「水性」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指
游泳中的水性,
就是一个人对水的掌握程度。
对一部手机使用「水性」这个词,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进泳池的画面啊。
不过下面的小标题却讲的是
「抗水」,
而不是「防水」,再加上注释里的详细说明。
不过小淙发现同样是外企的三星,却依然倔强的宣传着「
防水
」
功能。
但是一看保修政策,进水依然被判定为「使用不当」。
不知道这样宣传是否合规,有懂行的朋友可以留言讲一下。
要说厂商不是在诱导我们把手机拿到水下使用,小淙是不信的,不然干嘛要将防水等级不断提升到 IP68 这样的高度,还做各种暗示、明示的宣传?
索尼手机宣传
三星手机宣传
如果一个功能不是 100% 有效,那最好就不要让用户知道有这个功能。
不过说到底手机是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会爱惜它。科学下水才能降低手机进水的风险。
手机防水最常见的标准就是 IP 等级,IP 后面两位数字,第一位代表防尘等级,第二位代表防水等级。
例如目前最高的 IP68 级,就是达到 6 级防尘,8 级防水。
后盖、屏幕、按键、SIM 卡这些部位一般使用防水胶或密封环,听筒、扬声器由滤网阻隔水分子。
而充电孔本身是手机内部并不相通,并不需要额外做防水。
防水胶这种材料虽然防水,但本质也是胶,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会变得不稳定,所以
旧手机要尽量避免沾水。
特别是经
常玩游戏的朋友,因为手机发热对防水胶性能的影
响特别大。
一些朋友玩游戏手机发热厉害,
直接将手机进行「
水冷
」,
此时因为手机与水温相差过大,很容易导致手机进水。
另外影响防水能力的一个很重要指标是「水压」。虽然听筒、扬声器的滤网孔径小于水分子,但如果
用水龙头冲听筒,那也是顶不住的。
如果把手机放到
过深的水里,
水压也能将手机破防。
北方的朋友常常去澡堂洗澡,或者一些朋友家中开始有浴缸。
浴
室的温
度很高,水蒸气很多,液态水有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