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在官网发布了“2021年中央财政预算”,在公布2021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各项转移支付预算数字的同时,还公布了2020年的“实际执行数”。这个“实际执行数”,就是2020年中央通过“转移支付”给各地的“财政补贴”。中央每年给地方财政的“补贴”(转移支付)主要有下面几笔:1、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共同事权转移支付);
2、专项转移支付;
3、国有资本经营转移支付;
4、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
上述四大项累计,在2020年一共达到了8.51万亿元。8.51万亿,这是什么概念?2020年全国中央加地方的财政总收入(不含社保,包含卖地收入),也不过28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其中30%被中央用来“以富济贫”了。中国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就是一个人口、经济、财政收入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要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就必须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用富裕地区来弥补贫困地区。早些年是北方补贴南方,后来逐步演化为南方补贴北方,东部补贴西部。一般的操作手法是:中央财政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多拿走一些,然后补贴给需要的地区。上海是中国财政规模最大的城市,2020年实际财政支出是:“8102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698亿元(基金性支出,主要是卖地收入和地方债收入)”=11800亿元
8.51万亿元的转移支付,相当于上海财政总支出的7.2倍。我们先看第一张统计图表,展示的是4项转移支付累计,各省市区实际拿到的“中央补贴”到底有多少。可以看出,四川和河南仍然是冠军和亚军,这种态势已经维持了好几年。其中四川2020年获得的转移支付累计是5768亿元,河南是接近5060亿元。这两个省为什么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主要是人口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市多。中国有两个省份,常住人口超过了1亿人,分别是广东和山东。河南常住人口第三,超过9000万;四川常住人口第四,超过8300万。超过8000万常住人口的还有江苏。但广东、江苏和山东,都是中央财政的“纯贡献户”,虽然也获得转移支付,但上交的更多。至于四川和河南,上缴的少、获得的补贴多。获得中央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总量最多的第三到第六名,是云南、湖北、湖南、河北,都在4000亿元以上。其中云南属于西南片区,湖北是去年受疫情打击比较大,河北这些年则是转型压力大、为京津冀环保做出牺牲较大。湖南(近7000万人口)的情况跟河南类似,是中部的人口大省,有不少地级市经济不发达。获得转移支付最少的10个省市,首先是5个计划单列市,其次是天津和浙江。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中央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地。在4大直辖市和5大计划单列市里,重庆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接近2200亿元。重庆其实更像是一个省,有些区经济不发达。北京获得的转移支付位居第二,但其实北京也是贡献大于获得的转移支付的,上海情况也是一样。北京获得转移支付较多,是因为它要履行首都的功能,有些功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又非常重要。看完了总量,我们不妨再看一下各地的人均转移支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从上图可以看出,人均转移支付西部高居榜首。其中西藏人均每年的财政转移支付高达5.76万元,遥遥领先。这是因为西藏人口实在太少了,只有350万左右。中央每年补贴2000多亿元给西藏,这样做值得吗?当然值得,西藏的面积为122.8万平方公里,无论是战略位置和地下蕴藏的矿产,都很难用金钱来估算。青海人均转移支付为2.42万元,仅次于西藏,也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区,这也跟青海面积大、人口少有关。人均获得补贴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宁夏和新疆,都超过了每年1.4万元。另外,海南、内蒙、甘肃、黑龙江、吉林、贵州、云南、陕西,也都位居人均排行榜前列。人均获得转移支付最少的省市区为:宁波、广东(不含深圳)、浙江(不含宁波)、青岛、江苏、深圳、厦门、山东(不含青岛)、大连、福建(不含厦门)。重庆获得的人均转移支付,超过了总量位居第一和第二的四川、河南。重庆这几年经济增长比较快,跟中央财政的青睐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个直辖市,本来就占了很多财政方面的便宜,而重庆又是获得转移支付最多的直辖市,也是财政上纯“被输血”的唯一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面这张图表,是2020年转移支付的“地区增量表”,从中可以看出哪些省市区在2020年获得的“财政补贴”的增量最大。第一名是湖北,这在意料之中。2020年,湖北尤其是武汉,对抗击新冠肺炎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央曾表态要出台一揽子扶持湖北、武汉的经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名是河北,接近于湖北的水平。河北为什么拿到这么多钱?一是河北为环保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北钢铁产能全国第一、全球第一,为了提升华北的空气质量,环保比较严格;第二是雄安新区正在建设之中,需要大量投入;第三是环京楼市调控非常严厉,为稳住北京及周边房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牺牲也比较大。第三和第四,是总量的冠亚军四川和河南,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同步增加数量显然是必须的。湖南和黑龙江,则获得了增量的第五和第六名。北京和上海获得的转移支付总量,也都进入了前10名,这几年京沪的经济压力也比较大。北京在纾解非首都功能,上海一度也限制人口流入。在压力之下,2020年北京突然强化了经济中心的功能,比如获批了自贸区,重提了“金融决策中心”和“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定位。上海放松了落户门槛,开始在5大新城全面增加人口。获得转移支付增量最少的,是西藏、厦门、浙江(不含宁波)、宁波、大连和青岛。那么应该怎样看待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发达地区是否吃亏了?我的看法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由于人口、资金和产能高度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财政收入也主要在这里产生。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维持较大力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未来,国家还会通过碳排放权、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耕地保护额度等的交易,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人口流动产生的“马太效应”。对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北京、上海以及5大计划单列市来说,“交的钱多,获得的补贴少”,是否吃亏了?其实不然,因为你还获得了相对廉价的原料、能源和广阔的市场,类似北上深这些城市,通过大量企业总部和海关,其实获得了面向全国的“征税权”,发达地区回馈全国、支持经济落后地区、支持那些为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地区,是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