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郦波解读曾国藩教子之道》一书的内容,以及曾国藩在育儿方面的教育思想。文章强调了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需要下功夫自我提升,包括在沉静、意志、情绪和学习等方面的努力。文章还提到曾国藩家族人才济济的原因在于他在自身教育上的勤奋,真正的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强调父母需要在育儿过程中下功夫自我提升。
包括在沉静、意志、情绪和学习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关键观点2: 曾国藩家族人才济济的原因在于他在自身教育上的勤奋。
曾国藩注重家庭教育,自己的勤奋和不断学习也影响了下一代。
关键观点3: 真正的教育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不仅是付出,也会收获自我成长。父母需要不断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正文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
遇
见》
。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
《郦波解读曾国藩教子之道》
。
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一生重视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训》也被誉为“千古家训”之典范
。
如果你最近正在为育儿焦虑,不妨从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中,找到解决之道。
孩子做事情常常是在你喊破喉咙的情况下,才慢悠悠地动起来
......
在这个精细养娃的时代,育儿难,是父母们共同的考验。
有的父母能智慧地解决育儿困惑,有的父母面对育儿问题却束手无策。
古代有这样一位圣贤,他算得上是一位标准的教育家,其家训被誉为“千古家训之首。”
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从曾国藩身上中汲取力量,化解育儿难题,书写美好人生。
曾国藩中了进士后,进入
了翰林院,这对于一个乡村考生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耀。
刚进翰林院的他,整日无所事事,基本是在玩耍中打发时光。
此时的他认为自己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得到了翰林院这样的好职位,就是高人一等。
他会因为一言不合就跟人爆发冲突,会为了喝一次酒就伤人心,也会轻视他人拒绝交往。
渐渐地,他发现同事们个个疏离他,而且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浓郁的学者气息。
有一天,他幡然醒悟,自己身为进士,居然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学术,也不懂心性之学。
于是,他去拜理学大师唐鉴为师,请教学习之法、修身之法。
在唐鉴的教导下,他开始疯狂读书,每天写日记,每天练习静坐。
读书使他立下做“圣人”之志,日记成了他自我反省的工具,静坐褪去他浮夸焦躁的毛病。
沉静下来的曾国藩逐渐获得很多成就,即使身在高位忙在外地,他也要关注孩子的情况。
他坚持“日课十二条”,也给孩子们定好“八宝饭”,不求每日做多少,但求天天必亲做。
长子曾纪泽放弃科举考试,搁在那个传统封建年代,可谓是大损前途,他不仅尊重孩子读西学的想法还大力支持。
反观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父母在面对孩子缓慢的进步或叛逆时难免会内心波涛汹涌。
可事实是,父母越着急上火,越急于求成,孩子的表现总是背道而驰。
教育孩子痛苦,是否是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是否是控制欲过强,需要静心才能自省。
父母有意志,孩子才能有意志;如果父母人生迷茫,那么孩子也会不知所措。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读书他也读书,你躺平他也躺平。
曾国藩经常会拿自身的例子来提醒儿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戒烟。
在家抽烟可以,可在课堂上是不合规矩的,老师训斥后命令他戒烟。
为了表明决心,他第一次戒烟时摔破所有烟具,把自己的名号改为“涤生”,意为洗涤新生。
烟可不是容易戒的,忍到第三天他就上街买烟具烟草狠抽了起来。
几年过去,他再次决心戒烟,还当众发誓:“要是我再不把烟戒掉,就让神明把我处死。”
家里没有烟草味的诱惑,他能抗住,但出门见朋友时,朋友们都手拿烟袋他又扛不住了。
两年后,他反省自己在戒烟这件小事上都做不到,又何谈成为圣贤的远大理想呢?
第三次戒烟开始了,他毁掉所有烟具后,决定还写戒烟日记拿给亲朋好友传阅。
为了保住颜面,他坚持了两个月不抽烟,这次戒烟大告成功。
一旦确定了志向,他就终身照着去做,比如静坐,读书等等
。
郦波教授说:人就像一把刀,要有磨刀石,才能越磨越锋利。
有意志的父母会严于律己,不会自己刷着手机哈哈大笑而要求孩子去好好学习;
有意志的父母是自己的主人,明确人生目标后奋勇直前,从而带动孩子向阳生长。
曾国藩年轻时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后,在朝堂上多次弹劾别人,甚至呵斥皇帝,还以父亲丁优要挟官职。
烦闷的他回到老家,得知自己的下属在升官腾达,自己只能蜷缩在家里,心火更是旺盛。
在痛苦的情绪漩涡中挣扎的他拿起了老庄,细细咀嚼了几页后,烦闷的思绪在渐渐淡化。
他开始决定收敛自己,懂得凡事先找自己的不足,不再一味抱怨他人。
在得到机会重新上任后,他一改从前长傲多言、急躁暴性的缺点,改善了冰冷的人际关系。
看到弟弟的家书中有对他的怨言,他也会耐心解释,并尊其所愿,还不忘夸奖字很漂亮。
二儿子曾纪鸿懒惰心急,他会耐心引导每天读十页书并理解透彻,还督促写文作诗给他批改。
二儿子也写信告知他拒绝科考,他没有震怒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想学什么,并请老师来教。
曾国藩说: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意思是,如果心中总有一股抑郁不平之起,又不加疏导的话,既不利于处世,也不利于提升自己的德行,于养生也不利。
亲子关系中,情绪稳定的你会收获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
亲密关系中,情绪稳定的你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港湾;
在学习上下功夫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进德,是说坚持读书能使人不断进步,人生就没有遗憾。
因为读书,他有了“达人” 的胸怀,品行高洁,所以许多
人杰愿意追随他。
他除了坚持修身养性的“日课十二条”,还要每天至少读十页历史书籍。
在动荡的时局下,他从历史书籍中得到为官智慧,让自己没有再犯官场大忌。
他不仅自律,也要求家人在学业上努力,并希望他们能专注于一门学业,精益求精。
他时常写家书督促兄弟们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并拿出银两送他们进课堂。
二儿子的太太非常喜欢文学与历史,他不顾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在教儿子的同时也悉心教导儿媳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
父母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环境。
曾国藩家族人才济济、长盛不衰,离不开他在自身教育上的勤奋。
曾以为养育孩子就是付出,现在发现养育孩子也是收获。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当父母多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自然会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