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号坚持第三方独立研究平台的市场定位,积极响应并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致力于向读者传递正能量,分享前沿君团队及市场优质研究成果,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1
,
中美两国之争是长期相争,本身没有一味速效药可以对冲,不管是特朗普当选,还是哈里斯当选,都没有任何一味短期的药物可以对冲得了。
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财政政策当然也不可能可以对冲得了。
市场之所以把财政政策看得那么重,不过是一种心气,而非真正的对冲。中美两国的竞争格局是未来
10
年甚至更久的事,不可能是一年甚至说一次财政政策可以对冲得了的。
2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有分歧,但在对中国强硬这件事上,两党没有分歧。战略方向一致,只是策略手法不一样而已。
3
,策略手法这不一样,主要体现在特朗普是急火攻心,希望以关税作为一个杠杆,快打快攻。哈里斯和拜登则是文火慢炖,慢慢地勒紧绳索,而且是拉拢盟友一起来对付中国。
两者只有策略之分,没有方向之分,市场不能因为哈里斯当选而高兴,也不能因为特朗普当选就觉得天要塌下来。
4
,如果是哈里斯当选,我相信民主党和拜登这一套对华的策略会持续,这一套策略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有用有效的,刀刀见血,看上去两国还能维持有管控的竞争格局。
但是在关键领域,美国下了狠手。
当然,这种狠招在目前看来还不能决定两国的胜负。
尤其是在美国大通胀背景下,中国疫情几年的经济势头、工业的产出、出口的竞争力,全球市场的份额,至少在这几年没有明显的劣势。
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并没有因为特朗普的贸易战或者拜登的科技战,而展现出国力的明显受挫,但这不代表扎下的这个针尖,不会对未来带来重大的影响。
5
,在某些领域的重大隐患,已经形成。比如说,以高科技芯片领域的围堵,已形成内伤,会非常的持久,如果不能解开这个内伤,那么来数年这个面临的挑战非常之大。
这一轮人工智能加持的手机换机潮,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拳头性的产品。从芯片到软件,人工智能领域的落后,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全面的影响,这种落差在三到五年估计就会全面显现出来。
这几年,中国的手机制造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但如果人工智能领域不能追上的话,未来消费电子产业中国还有没有这么强的竞争力不好说。
6
,这几年“新三样”成绩突出,也为全球的低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的电动汽车现在面临欧盟的高关税,但是这一轮关税并没有把中国的电动车打死,因为即使按照这样的关税,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仍有竞争力。
美国也对中国加了高关税,但这只是唬人,只是装装样子,因为中国对美国的直接电动车出口还是很小的。中国对欧洲的经贸关系目前虽然受到了重大的挫折,但是也没有致死。
如果按照耶伦的产能过剩论,未来对中国产能过剩,会挑起全球的围堵,发起盟友阻击中国的“倾销”,让小弟们先去打前锋,自己却没有真正的打。
现在,全球都在关注越南、墨西哥的中转贸易,美国已经注意到这一步,如果民主党上任,必然要往这个方向出招。民主党看上去没有特朗普的攻势,凌厉的贸易战,但他会抓住七寸的命脉去打击。
7
,所以我们不要低估哈里斯的对华战略。美国对华的战略在不断的自我的学习和自我成长,不管是特朗普上任还是哈里斯上任,都是
3.0
的版本。不可能只是停留在
2018
年的贸易战
1.0
,或者停留在拜登时期
2.0
,这个必然会升级,当然升级不仅仅是在科技和贸易领域。
拜登过去
4
年虽然在竞选时期加了一点点关税,关税不是他的策略,但是拜登没有没有取消特朗普的关税,关税仍在。科技战进一步围堵。拜登本身就是特朗普的
2.0
,如果有特朗普当选,那特朗普对华的战略是特朗普
3.0
。
8
,如果哈里斯当选,很可能民主党在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尤其是中国具有竞争力产业的出口商品,包括中转贸易部分,会专门采取措施,对于芯片和技术的漏洞会继续加强围堵。
9
,虽然很多人都很恐惧特朗普的关税战,因为他的战鼓很响,
60%
的关税,试想中国已经是
150
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10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如果特朗普要对中国的商品加征
60%
的关税,这等于是摧毁中国经济,也是摧毁全球经济,同时也重创美国经济。
如果真是发生这样的决战,中国和其他的非美经济体的联系会更加的紧密,世界贸易的平行世界就立马到来。但同样,美国也会遭受很大的经济上的冲击,虽然可能这一战中国冲击要大一点,美国冲击要小一点,但是摧不毁中国。
10
,同时,我们更认为这样
60%
的贸易战不会马上到来,而只会逐渐的在某些领域加关税(不排除极少数领域象征性一次性加60%),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样不可能全面一次性进行。如此大体量规模的贸易,一次性加
60%
,这会导致海啸般的巨浪,整个地球都要抖三抖,这个发生的概率是不太大的。
11
,特朗普的极限战术主要用于谈判,但特朗普和莱特希泽们的终极梦想,让制造业回归美国,让美国的产品销往全球。
这个梦想是很难实现的,美国掌握了全球的科技创新的顶端,另外还包括金融、服务、文化,这种格局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形成的。这是二战以来年逐渐形成的格局,不是一个特朗普可以改变的了的。
特朗普的任期只有
4
年,他也没有办法做到让制造业真的回归美国,制造业回归需要一整套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支撑。美国促进制造业回归的主要杠杆就是关税,不像中国如果要支持一个产业是全方位的,即使最后一地鸡毛。
所以我们认为,美国也没法在特朗普任期内,就要实现所谓的制造业回归,特朗普即使对中国挣了
60%
的关税,他也也不一定做得到制造业回归美国。
12
,特朗普的声势很大,但他的经济政策中存在许多的困境和矛盾之处。看上去,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它能够让美国经济变得更强大,也就所谓的共和党更会搞经济的一个说法。但实际上,如果认真分析特朗普政策内部的逻辑,并不一定。
特朗普希望通过他的经济政策振兴美国经济。但他的很多措施是错乱的,它能够砸烂一个旧世界,却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
13,2016
年竞选,特朗普的三支箭是:基建、贸易战和减税。现在贸易战、驱除非法移民和放松监管。
如果是大规模的增加关税,那一定会导致通胀的持续的上升,驱除移民会减少劳动力,并不一定会增加美国的工人的就业岗位,最后也会带来美国通胀的粘性更强。
他解决通胀的秘方就是通过降低能源价格来降低通胀。但美国的通胀是有综合的原因,能源只是其中之一,况且,美国一国无法决定全球的能源价格。特朗普也无法改变全球向新能源转型的大方向,即使大幅放松对传统能源的监管。
通胀上升,就意味着美国的美联储的政策受到制约,也意味着美元其实应该是更强,那肯定是不利于美国出口。特朗普认为,美国的这么大的贸易逆差,美元为什么不贬值,这是谜题。他更希望美国有强大的出口,但也没有办法制造弱美元以促进出口,这些措施之间是矛盾的。
当然,如果当选,他很可能继续干预美联储,公开施加压力,但他希望美元更弱就可以做到吗?
14
,如果说特朗普的政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混乱的政策,是一个上下横跳和没有规则的出牌,它会带来极大的动荡和不安定。
对于中美之间来说,不管是哈里斯还是特朗普当选,虽然大家现在关注竞争的更多,确实可能不管特朗普哈里斯的上任,未来的竞争还不只是限于经济和科技领域。很有可能会拓展到安全领域,这也是最麻烦的事情。
15
,中美之间只要在台海问题上美国不玩火,那中美还能坐下来谈,你说有竞争的管控,有管控的竞争都可以。你要在台湾问题上玩火,那中美就会掀起惊天巨浪,而这才是未来可能要面对的,比经济和科技更严峻的挑战。
美国本来采取的是战略模糊,模糊的战略两边下注,但现在这个战略模糊的天平已经倒向对岸。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棘手,所以安全领域的竞争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尤其是特朗普的潜在内阁人选,都是对华安全上的强硬派。
16
,中美竞争现在面临的态势、竞争的格局,并不是由这一次大选所决定的。中美已经形成的实力和基本盘是决定因素,如果能够找到自身体制的优点和弱点,并顺应和尊重实力,没有特别大的误判,那么在竞争中就会逐渐占据上风或扭转形势。如果逆基本面而动,对实力评估错误,则反之。
17
,如果说中国在应对
2018
年贸易战需要反思的地方是,中国过早硬碰硬,结果对方出现了总统、媒体、国会一个自我强化循环的对华强硬闭环。
如果采取柔和战术,可能可以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多的缓冲时间和空间。到了拜登
2022
年加力在科技上围堵的时候,中国已经显得更加被动了。
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首要目的仍是要争取更多的缓冲空间发展自己,而不是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或者硬碰硬的策略,尤其要注意的处理美国民意、议会的关系。美国本身是多元复杂的体系,外交不仅是外交,也包括民间的交往。
18
,如果新一轮的贸易战要来,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对冲的,该来的总要来的。
2018
年中美对自身实力和行为的评估都出现了偏差,美国高估了贸易战的作用,中国低估了特朗普政策带来的破坏力——已经彻底扭转了中美关系的方向,改变了历史进程。
19
,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如何提高科技的竞争力。科技的竞争力只靠体系内部是不够的,必须激发市场的活力和企业家精神,但恰恰在这个方面,这几年受了很大的伤,这是内部问题,不是外部问题。
第二点,中国如何面对中长期竞争力下降的挑战,尤其是在房地产的转型这种关键时期,相当于自己面临房地产崩塌过程中的重大的疗伤。
同时,还必须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失业等问题的纠缠,长期问题因为前期政策失误,现在问题已加速显现。
如果还不能认真应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这些问题会带来真正的冲击。
20
,站在现在的时点来看过去几年的中美竞争,中国没有处于明显的下风。但是科技创新体系、中长期问题的显性化是真正的软肋,而且宏观经济稳定也出现了问题,这些内部问题应对才是决定未来中美竞争走向的关键。
21
,越是遇到困难,越需要新思维,现在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打开思维的束缚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直面当前的现实问题,对重大问题不采取鸵鸟战术。
如果问题诊断错了,形势判断错了,回避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后来的药方再美妙也是一塌糊涂。在混乱时期,很可能出现形势误判,误判问题。
另外一个层次在药方寻找上,在过去的经验里可能已经找不到解开问题的钥匙,需要允许新的思路冒出来,最怕的是思维僵化、体制僵化。
924
的政策其实也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央行的互换工具根据其实是学习美国危机时期的做法。中国仍需要以开放的胸怀,向全球寻找新思维、新思路。
22
,中美国体制大不相同,中国如果能够克服体制性的弊病,克服体制和思维僵化,直面现实、灵活应对,中国可以动用的应对危机的资源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但是如果思维和体制僵化,新旧问题、内外问题叠加,那么问题可能还会加重。
如需了解前沿君每周的政策研究产品,请点击左下角“
阅读
原文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