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图 | 《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文学批评中,你的目标是尽可能清楚、直接地道出你的意思;
而在小说中,你的目标是创造角色,让他们做事情,而且最理想的状况是,从来都不要直接道出你的意思。
从理论上讲,提纲挈领式的写法对于写论文来说是完全合理的,比如“这是我想讲的,我将从A、B、C三点来论述我的观点”;但如果写作者通过一部小说只为了说明某一个观点,那么这部小说必然会显得太单薄。
即使你像很多作家一样首先为小说列一个提纲,那也应该是小说的情节,而不应该是你的观点。小说的意义要让小说的人物来表现,所以不到小说的最后,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小说最终能表现什么样的意义。
你可能会用某个人物形象或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开篇,这个人物或场景似乎隐隐约约地要表现某种重要的东西;随着小说情节不断推进,这种东西会逐渐在你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同样,你想通过小说表达的主题也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体验到并渐渐地明白。
在刚开始修改小说的阶段,你可能对你的小说主题最感兴趣,或者受其驱使,对其颇感压力。你可能已经给自己设置了这项孤独、艰苦而反复的任务,因为你的确想要通过小说表达某种东西。因此在你打算开始修改小说时,你会努力想要表现小说的主题,以便使你的修改工作朝着挖掘小说主题的方向迈进。
在这个时候,你会而且应该让你大脑中的“筛选—比较—编排”功能区致力于思考小说的内容;不要总想着在小说中“置入主题”,而应该回过头去看看,从动笔写小说到现在,你(多为无意识地)都写了些什么。约翰·加德纳在《小说的艺术》中描述了这一过程:
应该注意的是,不应该把主题强加在小说的故事上,而应该从故事中自然地将其诱发出来——起初是一种直觉,但最后变成了小说作者的一种理智的行为。作者要仔细斟酌小说的思想,以发现小说中最吸引自己的东西,思考这种东西为什么值得讲述。
一旦作者发现了小说中最吸引自己的东西,以及主要角色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他会尝试各种讲述故事的方式,思考他之前所讲的哪些内容与小说的主题有关,思考每一个所想到的意象,反复掂量,仔细斟酌,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写作前、写作中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努力去发现他自己的真正思想……作者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思索一篇小说,他的小说才能成为真正的不折不扣的艺术——包含了认真思考的小说艺术——而不是现实的翻版(或对自然的模仿)。
因此你的小说应该有主题,但这还不够,因为一个小说可能会讲述一个弥留之际的武士,或一对吵吵闹闹的夫妻,或在蹦床上玩耍的两个小孩,而这些可能并不是小说的主题。一篇小说还会“表现”抽象的东西,而且如果小说颇具价值的话,这种抽象的东西可能会有广阔的内涵。然而成千上万的小说以爱为主题,成千上万的小说以死亡为主题,还有成千上万的小说主题既包含了爱,也包含了死亡,而要表现这些主题,关于爱、死亡或爱与死亡,小说中提得越少越好。
如果我们能多问如下的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要表现小说中包含的思想或抽象内涵,小说故事该如何讲述?小说暗示了什么样的态度或评判?最重要的是,小说的要素是否促使我们很好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这些思想和态度?
今日互动:
本文节选自《小说写作:叙述技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