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国家层面首次!将建超100个! ·  昨天  
节点财经  ·  「双11」16年,潮水的方向变了 ·  3 天前  
神嘛事儿  ·  美国有人想搞货币改革,学印度,要小心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其实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满足一种虚荣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29 06:59

正文

小巴的好朋友——GQ实验室的焦虑青年要为宝珀出一本书,于是采访了吴老师,他们一起聊了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下焦虑的年轻人应该怎么办,小巴觉得很有趣,搬过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虚荣心驱使我们去做的事比理智促使我们做的事要多。

——弗朗索瓦··拉罗什富科


/GQ IMC


焦虑青年还不到三十岁,他过去二十多年听到的“中年”两字加在一起还没有2017年上半年多。仅仅是刷一刷朋友圈和微博,就被扑面而来关于衰老的恐慌淹没。

 

如果你和他一样喜欢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最近一定不会对“保温杯”“油腻男子”“高级吹风机”以及“中年危机”感到陌生。它们频繁的出现就像病毒在蔓延。


人是什么时候

觉得自己是个“中年人”的?


“就你摸摸身上的肌肉开始松懈,肚子开始大起来的时候啊。”这是吴晓波给出来的答案,说完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接着他坦白:人到中年确实会有很多问题。

 


我觉得第一是体力的问题。最大的表现是能够集中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变短了。比如年轻的时候我经常在家里是全天写作的,早上九点坐下来,可以干到晚上五点半,中间一个小时吃方便面就打发了(可以说是非常不健康了!),那我现在可能大概到四点钟就扛不住了,这是非常明显的体力上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人对突破自我的恐惧。这是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你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当你干下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想说要把前面的事情能够有一点超越,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但你会发觉说,这个进步变得越来越困难。”

 

 

“比如我最近正在写一本关于200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书。如果我用非常娴熟的手法写完的话,对我来讲并不是很挑战的事情。但是,我今天很大的一个焦虑是说,我有一本卖了两百万册的《激荡三十年》在那里,人们去看我的新书,一定会问,这个兄弟十年后他的写作有没有进步?但我很可能是没有进步,这对我来讲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这是非常大的焦虑,你会对自己能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怀疑。” 

 

焦虑青年显然对此感同身受。过去三、四年,仅仅因为社交媒体的影响,他发现自己并没有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某一项技能,而是随波逐流,跳跃地、浅层地学习,朝三暮四,表面上仿佛经历了很多,实际却什么都没有学透。


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焦虑

年轻人们应该怎么办?



“我没有什么建议,我认为这就是人的命。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我年轻时不一样,我成长在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他们注定要在知识过剩的时代成长。所以我所有的经验和成长阅历,对他们来讲,我觉得没有任何的建议性的价值。“

 

“这里面实际上会各有各的幸运和不幸,对他们来讲可能不幸的部分是绝大部分的人会被过度的信息所淹没,就变成一个信息流中的挣扎的东西。但也可能有极少数的人,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优秀的多,因为他们在同样年龄的时候,有机会吸取更多知识。如果他们有能力控制自己,能形成一种分辨能力的话,那他们的成长性和未来性就比我们强很多。”

 

这种控制大概就是一种专注力吧?


“应该是一种自我期许的外在表现。很多人对自己是没有认知、没有期许的。他看到什么就喜欢什么,喜新厌旧。这个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容易迷失。但如果一个人对自身有期许,他一定是有一个根在那边的,接下来就是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接受考验。这当中又会有种种的诱惑和瓶颈出现,就看你能不能一次次突破。那当然如果突破能够实现的话,人的一生就会变得非常的单纯,他就在的一个点上跟的一个东西在死熬,这个过程可能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你看我现在做自媒体,做音频,做视频,还做些培训项目,也写书。但其实你仔细想想看,我做的事情就是跟中国商业进步有关的一些事情。还是绕在那根针上面。”

 

 

“因为我也不会干别的,没有什么让我有成就感。其实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满足一种虚荣,就是你认为你做的某一个工作,为别人带来了价值,然后愉悦了自己。那对我来讲,这个工作就是非虚构的财经写作。”

 

“总有人要去记录中国的商业历史。而且过去十年,和之前的三十年相比也有很大变化。各种各样的变化都让中国变成一个既让人敬畏让人恐惧的庞大的巨人,我们自己作为这个巨人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也在产生新的恐惧。”

 


 “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如果有,就是念念不忘、日思夜想吧。” 

 

“我从开始写这本书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想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它的书名字应该是什么?然后你一定想得出来的,但你什么时候在什么场景下想出来,不知道。我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临书出版前,我已经把书稿交到中信出版社,想了一堆的书名全都不好。直到有一次我从北京回杭州,在北京机场看到吉田茂的《激荡百年史》,然后我就说,啊那我这本书应该叫《激荡三十年》,就是那个瞬间。”



焦虑青年对小巴说,在整理对吴老师的采访时,他在焦虑中获得一些安慰:其实说起来,对抗一天一个热点的快餐时代也没什么难的,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控制有限的时间,专注于自己设定的目标,然后坚持。

 

忠于自己的选择,不断打磨,方得始终。这和282年来只专注于生产机械表的宝珀很像。

 

如果你对更详细的采访内容感兴趣,请关注即将随《智族GQ》9月刊发布的宝珀别册,《速朽时代的刻度人》。




“失明”1分钟

来一趟声音旅行

吴晓波带你慢下脚步

听一听

在快节奏生活中错过的

时光之声

(温馨提示:视频为3D环绕音,带耳机聆听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