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
李治
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其实
是睿智伟略兼备的一代明君
,在他的治下,
关陇门阀被严重削弱打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
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历史上的最大版图。
唐高宗:李治
李治即位之初,他的舅舅、关陇门阀代表人物
长孙无忌
,倚仗自己凌烟阁首席功臣的威望,独揽朝权,并利用高阳公主一案借题发挥,大肆株连,处死了包括名将薛万彻在内两名亲王、两名公主、三名驸马,并流放宗室名将李道宗、名将执失思力、宰相宇文节、谯国公柴哲威等,罢原宰相房玄龄配享,打倒了作为关东寒士代表的房家。
国舅,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氏为代表的关陇门阀籍着杀人立威,得以一家独大,朝野内外对长孙无忌的“
窃弄威权,构害良善
”行径,噤若寒蝉,难以制止。
眼看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数代英主几十年大力削弱士族的改革成果即将毁于一旦,唐朝竟有倒退回到西魏、北周时代由关陇门阀一举遮天的危险。
唐高宗
李治
年纪虽轻,却绝不甘从此成为门阀手中的玩偶。他一边含泪下诏,批准处决自己的兄弟、姊妹,一边苦苦忍耐数年,终于觅得了一个最得力的政治帮手,便是武媚娘,后来的武瞾
武则天
。
唐高宗皇后:武媚娘
李治不顾长孙无忌反对,坚持己见,定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并非单单因为个人私爱,而正是
洞悉了武则天出众的政治才干,相信她可以帮助自己打击门阀,并同治理这个疆域万里的大帝国。
为达到目的,李治做了精心准备,他先将李恪被处死后留下的司空头衔,授予另一位托孤大臣
李勣
。同时还以此为由,派专人给李勣画像,亲自为画像题词,词中更言道「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旧臣,惟公而已」。当时凌烟阁功臣尚有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数人在世,李治却偏偏对李勣说“惟公而已”,对长孙无忌专权的不满,与向李勣的求援意图已甚是明白。
英国公:李勣
李勣能从瓦岗军中一介盗贼,而登帝国元老之位,李密、李渊这些乱世枭雄皆对他恩信有加,李世民委之托孤重任,本就是个精明之极的人物,对李治的本意亦心知肚明。
终于在武则天立后事件,皇帝与长孙无忌在朝堂相持近一年不下时,长期隐忍的李勣代表帝国军方做出了支持李治的关键表态:「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
公元655年11月,李治命司空李勣主持仪式,将玺绶授予皇后武氏,之前隐身于幕后,为李治出谋划策的武则天得以正式走到台前,接受百官朝贺。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击关陇门阀,强化君主集权。
659年,失势多时的长孙无忌终于被削职流放黔州,不久被逼自尽,其党羽早已尽数被清出朝堂。
660年,李治风疾发作,一度头晕目眩,不能视政,于是让武后正式作为他的代理,临时性摄行皇权,总揽朝政。
也就在这几年间,唐军北征西讨,
苏定方攻灭西突厥、百济
,
程名振和薛仁贵连败高句丽
,
刘仁轨败倭军于白江口,铁勒、龟兹、疏勒等属国叛乱也被轻易平定,大唐军队天下无敌
,
李治的威信也如日中天。
664年,大唐帝国正式开启
天皇天后、二圣临朝
体制。
李治和武则天:二圣临朝
666年,李治封禅泰山,武则天作为皇后升坛亚献,昭告天地百官万民。
同年,近八十高龄的
李勣挂帅出征,征讨高句丽,历时两年,一举功成,将这个拥兵数十万,立国近七百年的东北亚强国犁庭扫穴,完成了杨坚、杨广、李世民三代英主的未竟之志。
大唐国势鼎盛,拓地远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至总章年间(公元680年),终于建立了
华夏王朝数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图
。
西到中亚咸海,东到日本海,北包贝加尔湖,南抵中南半岛,面积约1200多万平方公里。
大唐帝国最大版图:
李治从来不是什么昏庸无能懦弱的窝囊好人,而是史上极腹黑极假慈悲极会伪装的政治天才。
从前长孙无忌冤杀吴王李恪时,他一样是一面流泪,一面点头,无非是一边对舅舅的弄权滥杀不满,却又不免窃喜于从前争竞太子位的敌手蹈入死地。
此外,
李治更坚持汉本位思想,对胡人的轻视和警惕一以贯之。
有一次他登楼观看民情,胡人们特意聚在一起踢球,想讨好他。而李治宁可把球烧了,也不给胡人可乘之机,“冀杜胡人窥望之情”。
二月,甲寅,上御安福门楼,观百戏。乙卯,上谓侍臣曰:“昨登楼,欲以观人情及风谷奢俭,非为声乐。朕闻胡人善为击鞠之戏,尝一观之。昨初升楼,即有群胡击鞠,意谓朕笃好之也。帝王所为,岂宜容易。朕已焚此鞠,冀杜胡人窥望之情,亦因以自诫。”
影视剧中大都喜欢将李治塑造成对武后唯命是从的妻奴形象,实在是荒谬已极;武后在许多“恶行”上都给丈夫背了黑锅,如贬杀长孙无忌,处死王皇后萧淑妃,处决废太子李忠等,真正最后做决断的是且只能是李治。
在二圣临朝期间,武后决断每一桩要事,几乎都同时符合李治夫妻二人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