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孙杨游的快,就可以了"。
当浙江小伙潘展乐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后,一个在他10岁时接受采访时的录像真实的记录了一个少年的梦想。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当中国女排、乒乓球、跳水、羽毛球,以及孙杨、刘翔、谷爱凌等一批批打破西方垄断项目的运动团体和英雄被国人竞相铭记和模仿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基础上,仅从概率的角度,就预示着未来将孕育着更多的希望。
其实,这个道理应该同样适用于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筛选。
如果按照中国人口的基数是美国的4倍来算,中国能够输出的创新人才概率应该不低于美国才对。然而实际上,美国在二战之后的科技和人才却一直引领世界,中国虽然人口基数大,但是与美国相比在创新上还有显著差距。
这与两国的制度有很大关系。
美国在创新上采取“小政府、大市场”的做法,通过政策和资金的适当引导,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动能,通过建立严格保护产权的制度,进一步吸引全球的创新人才不断的将创新的成果留在美国和为美国利益服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引领股市的基本都是科技巨头,每个巨头的每个舵手同时也被视为科技英雄,正是在这种榜样的带动下,美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人才会继续被吸引到美国制定的创新规则中,从而实现个体价值。这种基于创新人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美国在创新上不断走在全球前列。
相比之下,早期的中国采取的是类似于苏联的“大政府、小市场”的做法,通过计划经济进行资源配置,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包括创新难题。例如中国在核技术、航空航天等国之重器的很多领域,最终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集体力量。
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曾经服务于西方创新和资本的知识产权制度,也被引入到了中国。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中国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这个舶来品,但是却发现除了版权、著作权、商标等相对简单的模式与国情融合的较好之外,类似于与科技创新直接接轨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却总有着与中国国情格格不入的感觉。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处理好专利保护与中国国情的问题,导致衍生出一系列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在中、美两国都将发明的成果叫“专利”,但实际上此“专利”非彼“专利”。
美国的发展模式并非是依靠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大多是依靠制度的设计来解决创新循环和激励的问题。典型的如专利制度的设计,希望从更广大的人群中实现激励创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这一点从美国两党虽然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分歧,但是在对于扩大美国创新多样性,从而提出《美国成功法案》上,却出奇的一致,就能看出,这一点我在《
美国已开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创新人才地图绘制
》一文中有过详细的分析。
与美国两党在这一点上,拥有空前的一致性不同。
中国在创新和专利上,
虽然
中央的声音只有一个——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但是在运行中却
似乎
有
一只无形之手,在
暗中较劲。
使得中国的创新和专利保护一直处于
摇摆和飘摇之中。
无论是行政还是司法,时而左时而右的对外信号,使得中国的创新人才,尤其是来自基数更广大的普通人
,很难看到自己有机会可以依靠
制度发明,而
赢
得社会尊重的
机会。
说的中国创新的名片,大家只知道有华为,但是华为如果没有国家集中力量的支援,恐怕早已经倒在了美国制裁之下。
因此,中国应对美国创新最大的优势, 并不是走完全美国式的创新之路,也不是封闭起来走完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集体创新,而是应当找到一条创新效率更高的兼容模式,既能发挥中国在集体规划创新方面的优势,也能借助诸如专利制度,充分发挥专利在市场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更广大基础群众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