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严大予
写我所思、所闻、所见、所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  ·  春节后全国生猪价格连续两周下降,后市如何展望 ... ·  2 天前  
微观三农  ·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严大予

《中华文化俱乐部》2 和而不同

严大予  · 简书  ·  · 2017-10-19 13:18

正文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颗大树,儒家文化就是这颗大树的主干。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百家争鸣,各有拥磊。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前进,儒家文化脱颖而出。之所以如此,除了儒家思想核心“仁”秉承人的本性外,另一精义“和”功不可没。

在华夏先贤们看来,和谐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谐是“万物之母”。《中庸》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而这也正最为恰当地概括了“和”作为儒学精义的全部内涵。

孔子进一步提出“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孔子一再强调,君子要在坚守自己道德原则的前提下与别人和谐相处。

“和而不同”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和而不同”,才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和而不同”既坚持己方原则,也承认各方差异,认为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也就是说,只有善于协调、统一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才能形成新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而决不是盲从附和。

真正的“和”不是没有意见分歧、思想交锋的一团和气,而是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对话、切磋、讨论,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协调统一,和谐互动。

“仁”与“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DNA双链结构,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内容,它不追求思想文化、人种族群、生活习俗方面的同质化,它追求的是认同“仁”与“和”之下的共同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