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大国  ·  习近平会见贺一诚 ·  4 天前  
瞭望智库  ·  该不该劝抑郁症患者“想开点” ·  5 天前  
半月谈  ·  品读 | 窑洞中的生命之光 ·  5 天前  
半月谈  ·  2025年火车票明天起售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田志达:乡村文化心态的传承和变通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1-28 10:11

正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田志达】

春节对中国人意义非凡,对农村人而言更是一个大节日。

说它大,一是因为从“过了腊八就是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长达37天,在外务工的青壮年村民基本都回到了家乡,隔三差五就随意到其中一位的家中喝顿大酒、吃顿大餐,叙旧回忆往日时光,交流彼此“传奇”经历。其中不免有吹牛皮、臭显摆、狂挣面子的言谈举动,但大家都是好面子的人,村里长辈更是一直教导他们:同一个村儿的乡亲要互相给足面子,不要当面拆穿,否则会被认为不会做人。

熟人社会中“既要学会在公共场合说场面话,也要能够认清个人品性”的生活法则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新一代农村人的血液之中。

春节在农村人眼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节日,还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每个人“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才合规距”等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范式,在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更迭过程中俨然成就了一种独特的乡土性文化心态。

北京童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贴道酉);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我的家乡,一个华北村庄,这些规矩还在老辈人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中传承着,其中蕴含着对新生活的追求和祝福,好意头让男女老少精气神都倍儿足,和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乡亲的赞赏和祝愿,赋予了农村人在城乡生活差距、市场竞争区隔的社会变迁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自觉性。

送礼还是不送礼?图方便还是守规矩?——这是个问题

说这问题之前,我先交代一下背景。

我父亲弟兄三个,每年要招待很多亲戚。为公平起见,三家逐年轮流负责筹备宴席,来访的亲戚自然要公平地分配、赠送同样的礼品到我们三家,从我小时候就一直如此。

今年,三婶提出两个想法:一是停发三家孩子的压岁钱,因为有的家里小孩子多,有的则很少,从个人角度来说有赚有赔,干脆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给,就不在三家之间换来换去了;另一个是已经结婚的堂姐回娘家就不给叔伯婶娘带礼品了,只给自己的父母带一份就行,免得礼物换来换去的麻烦,又让孩子们多花钱。这一想法一提出来,我们三家、父子两代人就炸开锅了。

我父母和二叔二婶觉得可以停发孩子们的压岁钱,因为这是咱们三家之间、父子孙三代人内部的事情,但是不同意三婶的第二个主意。他们一致觉得堂姐们回娘家给叔伯婶娘带礼品更显得关系近,我的二堂弟也不同意打破这个规矩,他认为如果堂姐们以后都不再送这些礼品了,那么感情慢慢就淡了,到我们这一辈再想好好的处亲戚就不太容易了,毕竟堂姐们都嫁到了外地,生活圈子不一样了。

三婶是瞒着她儿子、儿媳提出的这些主意,嘱咐我父母和二叔二婶先不要告诉他俩,或者干脆说这些主意都是我父母和二叔二婶商量出来的结果。考虑到三婶和儿媳之间因为双方执拗的性格导致的关系不和,而且三婶属于直性子、急性子的人,不能直接把她的想法怼回去,所以这就成了令大家头疼的一个问题。

差序格局下的农村社会中,礼物的赠送讲究“不患寡而患不均”,绝不能厚此薄彼,否则易招致怨恨;同时又要讲究“亲疏远近各不同”,绝不能亲疏不分,否则会被挑理。小时候每逢过年,我母亲都会为我把村里人和我家的关系梳理一遍,次日派我到指定的家里送馒头、饺子、小吃等礼品,这些人家多半都是我们一个“门儿”(同一宗族)里的。

在很多乡村地区,农村传统社会生活形态仍然具有它顺应情理的合法性价值和合乎秩序的组织性意义,像三婶所提新想法中富有的原子化倾向和个体行动便利化等理性考虑还需要同宗族家族、村民小组、邻里街坊等村庄传统公共性文化元素经历持久的矛盾博弈和时代磨合方能逐渐生成乡村社会新秩序。

世系“轴子”上的文化维续

春节,对村里的老人而言,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换一个新的世系“轴子”。称其为“轴子”也许是因为它的两端有两个卷轴,而这样的物件在农村向来仅此一种,故而成了一种专有名词。它们的制作材料多是纸质和布艺,上面按照辈分层级书写祖先名讳。从画中人的方位看来,左为男性祖先,写上“先考(先祖)讳***府君之灵位”,右为女性祖先,上写“先妣配***老孺人之灵位”。名号上了“轴子”的祖先一般可追溯到曾祖或高祖一世,整体看去,整个“轴子”层级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观之令人心里清亮许多。

等级分明的世系轴子


老人们在商量如何修改世系轴子的内容

迟暮老人每每想到自己离世之后也要上到世系“轴子”上,就会油然而生肃穆之情,一向节俭的人也会精挑细选出材料耐用、色彩庄重的“轴子”,并请村里老一辈的文化人——如乡村教师——来书写祖先的名讳,最后请回家中专门的房间并悬挂于正堂,早晚焚香,磕头祭拜。

老人请村里的老教师帮忙写世系轴子

年轻人对这些一般不是很有兴趣,相对于对世系祖先的追忆,他们更喜欢同辈人聚在一块喝酒,同辈群体内的彼此欣赏和资源互换带给他们更多的社会认同感,村庄内亲疏远近的关系网络建构了他们对村庄的集体归属感。不管你在外面的世界混得多么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回到村里都要遵守长幼尊卑的道德规范;即使你年纪较大,在遇到辈分大的族人时还是要尊称一声叔伯、爷爷。

村里的年轻人整年在外打拼,留守的老人负责家里田地的料理和孙辈儿的抚育。隔代亲既缓解了老年人生活的孤独和寂寞,同时隔代抚育也使得老人在传承和重塑传统文化规范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了一种源于世系维续的价值认同和自我定位,乡村社会规范的时代转型也表现出一份富有传统色彩的文化惯性。

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分工和生活风格

新生代农民工如今是农村家庭中劳动力的主力军,是家庭财富累积和生活方式变革的领头羊。一家一户中现代元素的出现往往会像波浪一般影响到全族全村的家庭,因为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到骨子里的老顽固,或者说从来就不是如此。他们对现代性元素的接纳一般都是从它的效果上来做判断和选择。从前些年对室内精致装修的热衷到如今饮水机的普遍使用,从农村人外出旅游的流行到现在饮用水净化器进入农村家庭,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堂弟已经在外务工十年有余,如今已在杭州安家落户,但是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使他们夫妻俩不能自如地照顾孩子,所以就把两岁的小女儿留在老家由其父母照料。虽说老人会劳累一些,但也不乏乐趣。过年了,堂弟夫妻俩回来,需要几天时间的熟悉,小女儿才会让他俩抱,但是十天年假结束夫妻俩又要早早地回到杭州上班。

对于小孩的抚育,堂弟夫妻俩和父母也有一些分歧,尤其是在孩子的饮食卫生方面,老辈人养的孩子多,不太留意这些问题,经常会嚼碎了食物再喂给小孩子,而堂弟媳妇就挑明了说绝不允许公婆照顾小孙女时还老样子,毕竟并不卫生,这当然得到了公婆的认可,毕竟儿子当年娶这个外地媳妇可是费了很多事。

生活不易,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而立之年安顿好职业、家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父母的无私奉献和持续援助,但他们在现实的社会历练过程中已经成长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更是沟通城乡文明的一股暗流,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转型也是农村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值得也需要党和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一直处在剧烈的转型压力下,但是却一直保持着整体性的稳定状态,这得益于乡村文化心态的传承与变通。具体到村庄层面,是家族等传统公共性组织、家庭内部的一系列策略性分工、村庄老规矩的存续让老中青对未来的生活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拥有饱满的精气神来迎接新一年的新一轮生活机遇与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