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把坠入的审判给看了。这片子的宣传基调据说是男女互换道出了家庭主妇的困境,在家里操持家务的一方明明每天忙个不停,但又感觉什么都没干,并因为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而绝望。
故事里的丈夫就是这样子,他们的孩子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视力,而他则出于愧疚开始花大量时间亲自陪伴孩子,包括生活起居和教育。加上家庭财政上的困难,他们搬到了男人的老家,法国一个小乡村的雪山别墅里,男人不能再写小说,开始忙于照顾接送孩子,家里的一日三餐,以及把小别墅翻修出一个房间做民宿生意这样的杂物。
他开始和妻子吵架,虽然妻子和他一样住在家中,但明显对方是一个意志力集中,还能继续源源不断创作,做出成果的成功人士。
他拒绝再和妻子发生性关系,在妻子与其他人喝酒聊天的时候放出大量噪音,他指责妻子的自私自利,并且还指控她剽窃自己的作品……他一遍一遍的强调自己的牺牲和痛苦,妻子一遍一遍的强调这是你自己选的,你可以作出其他选择。
但是他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选择,他为了重整旗鼓,甚至把这些生活的矛盾偷偷录音,寄给自己的出版社,但是没有回音。
开头就说明了,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他死了。
当然如电影里描述的,扑朔迷离的肉体消亡在现实当中可能并不多见,但是人到中年,渐渐被琐碎的家庭摩擦杀死精神的人,永远是婚姻里无法忽略的风险。
到底是男人的错,还是女人的错这其实没啥意义,人性往往是有相同点的,享受不到照顾家庭乐趣,但又认为照顾家庭是唯一责任的人,哪怕经济上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精神上仍为受困于毫无选择而把自己折磨的面目全非。
很多时候,我们在告诉自己家人最重要的时候,往往是希望找到一条合理的道路,能让自己接受和谅解某种社会化层面的失意。
作为一个把业余精力花在知乎和微信上胡说八道的我,还蛮庆幸自己能享受到文字自媒体忽然壮大所带来的迅速反馈。因为我也有对自己社会化失意的地方,是互联网的存在让我渐渐接受了自己在工作上找不到一条不用打工也可以商业成功的道路,又在文字艺术上根本写不出完整精彩小说的平庸和遗憾。
自我接受,是自我谅解的开始。
依附于他人的打工,的确不算什么为社会做贡献,但起码管住我自己的一日三餐,还有余钱为大A接盘。依附于平台的流量型文字写作,虽然没写出有起承转合,包袱精妙的故事,但也好歹让我普及了自己的快乐理念,而且还得到了很多继续激励我胡说八道的反馈。
总之,在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仍能找到人与人之间广泛、平等、收放自如的沟通,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正向反馈和拯救。
而面对社会成果的不满意,不得不回归家庭的人,就是把某种拯救给窄化了,这恰恰是危险的。
特别是家庭里提供经济支持的那一方还有着源源不断的自我成果,自得其乐,无法顾及你感受的时候,对方哪怕会记得说多爱你,会为家庭支出打钱,也表达会支持你有其他选择,也只会让你更难过。
因为他的说辞,反而在提醒了你的失败。
除了这里,你已经无处可去,无人可说。他随随便便说你可以重新选择,反而证明了对你过去付出的不在乎。
如果要选择回归家庭,就不能因为家庭是退路,而要因为家庭是荣耀。
是要自己和对方都统一认定,有一个人能在家里能顶起半边天的人,对这个家庭非常重要。
就好像我们为自己的老人和孩子找到了非常称心的保姆一样,我们不仅心甘情愿为对方的包吃包住,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还要默默的感谢她们愿意留在自己家里。
毕竟门就在那里,谁都可以走的。
荣耀,反而才是可以拿起放下,主动不要的东西。
退路?你会因为自己的不敢离开,认定自己别无选择,从而不断的乞求别人的承认。而这种乞求,在面对自己家人时,就会有双倍的屈辱和孤单。
把一件事情当成荣耀,在现代社会,也就不单单是口头的表扬,而是有金钱的激励。虽然在法律上,任何家庭都大概率是共同财产,但是现实里,一方完全可以通过相对独立的个人账户和家庭账户分开的形式,把家用和激励个人的财产分开。
爱与支持,不是在嘴上,而是在行动上。
更残酷的说,如果你在社会上的失败的同时,得不到家庭的荣耀,那么哪怕继续在社会上挣扎,也不要消磨于可以在家庭里自欺欺人的逃避。那些哪怕找不到工作,也会按照工作作息来与自己相处,给自己鼓励的人,才更能维护住自己的尊严很坚强。
因为你的时间更自由,你的确可以担负起给家里烧顿晚饭,或者接送下学龄托班小孩这样零碎的事情,但没必要特地留出时间来全包或者奉陪,因为寻找自己的社会道路,就是一件需要精力的自我修炼,而无偿家务本身的周而复始,就是对一个人身心的折磨。
没有人那么厉害,可以长期同时顶住两种琐碎压力,并且还能保持住自己的意志力和创造力的。
更何况,家务本身也是一种有专业标准,有市场化竞品的服务。家庭内部成员,不愿出钱就说明他不需要多专业服务,也就未必会肯定你自发的无偿付出。
你做着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且没有经济回报的事情,而在全局上来说,对方也没得到任何的需求满足,也顾不上有什么反馈,而你又因为没有反馈,加注了自己的时间和无常家务的重要性,陷入了无人问津,自我苛责的忙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