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上海书城有张晓雨最新科幻漫画《铁血骑士》的新书分享会,冯晶背着一堆这些年她从各大书店、漫画展上收集的张晓雨的漫画作品。
继《云中兰若》摘得第 38 届法国尚贝利国际漫画节最受观众喜欢漫画家金象奖后,张晓雨又推新作。《铁血骑士》由法国科幻作家亚历克西斯·尼古拉维奇、伊祖编剧,张晓雨绘制。
《十字军》《拯救人类》《云中兰若》,还有当年众筹时拿到第一本的《面人麻生》,希望能得到签绘。虽然是学生,钱不多,但张晓雨的书冯晶一定每本都要买。
在张晓雨的个人博客下,仍然有很多漫画迷和粉丝每天前来问候、请教问题。他们有的叫他张老师,有的叫他“雨哥”。遇到想让他给漫画指点迷津的,张晓雨也会回上邮箱地址,让对方把作品小格式文件先发来,他帮着参考参考。
张晓雨在发布会现场签绘,原本主办方说好只有前十位有签绘,但拿到笔的张晓雨一低头就是一个小时,给每一位拿着书的读者都认真画好
对于很多80后,90后来说,《科幻世界》是影响他们的第一个科幻入门平台,很多人因为它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继而在这一片乌托邦里一徜徉就是十多年。2000年时,《科幻世界》的发行量达到40万,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
而张晓雨早期的粉丝,也正是因为《科幻世界》与他结识。1997年-2005年,张晓雨在《科幻世界》担任杂志社编辑、美术总监、主编。同期也在《科幻大王》《少年漫画》《科幻世界画刊》等发表作品。
《地球之旅》《花情》《蒂咪》《飞》《大角快跑》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细腻到精致的铅绘,铅笔与纸张摩擦的美感,构图与笔触相融带来的美感,让早期的读者记住了“张晓雨”这个名字。
《蒂咪》
在从业的18年中,他在国内外出版和刊登了20多部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他所创作的作品如《飞》、《神圣的梦》、《拯救人类》等,均获得国内各项漫画大奖赛的优胜。
《飞》
张晓雨小时候老喜欢一个人躲在黑暗角落里胡思乱想,总奇怪为什么世界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
开始画画之后,他那些关于人生、宇宙的思考似乎开始有了一点回应。四岁的时候,他喜欢上了涂鸦,等到上小学从同学那看到一本《中华英雄》, “那种感觉太棒了,特牛。”一直到90年代读书选了艺术专科学校,“开始学画画打基础,素描写生,室内室外写生,色彩……这些基本功,一学就是四年。”
《中华英雄》
在学校里除了课业,张晓雨和那帮学画画的同学们最爱干的就是每个月甚至每周定时去街边的报刊亭买《画书大王》。
90 年代,日本漫画也逐渐被引进国内,只不过是以盗版的形式。“主要是以当时那批日本漫画大师为主。比如说北条司、鸟山明这些人的作品。” 但这些又恰恰是精华,是日本战后漫画文化发展几十年的精品积累。
1995年,张晓雨开始正式给杂志社投稿,创作了一个短篇作品,只有8页,叫《拯救地球》,投给了山西省的《科幻大王》。“《拯救地球》讲的是两个外星人想与地球文明接触,但他们又得先侦查一下,通过对地球的生态系统的观察,最后认定这个星球上不会有生命存在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张晓雨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投稿的时候,还不太懂规矩,“每张稿子的规格都还不一样,这张大点,那张小点。”纸媒时代,杂志社那会很少会给读者回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还很含蓄,但《科幻大王》当时的主编牛尔方女士特地给了张晓雨一封回信,说她很喜欢他的作品,勉励他继续努力坚持,将来一定会一炮打红。
张晓雨到现在想起来都还非常感慨,“我真的特别感谢她,承她吉言,现在我不敢说我红不红,但是我可以把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当成自己的职业,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1997年,22岁的张晓雨一个人来到成都,开始《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从小编、正式编辑,一直到美术总监和主编,涉及的杂志有科幻类、科普类、漫画杂志。
这段时间可以说为张晓雨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接触到的都是兢兢业业、非常有抱负的老编辑、作家,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整个工作氛围很好,学到了很多东西。”
白天上班,晚上有空就在家里画漫画。他画画全靠的业余时间。所以他根本不认同穷困潦倒才算对得起搞艺术的观点,“完全可以找份正经工作先养活好自己,业余时间画画。”
《面人麻生》
但真正把漫画当成一种职业是在2006年, 他成功转型为专职的独立漫画撰稿人,在欧洲已出版了《飞》《海市蜃楼》《神圣的梦》等作品。这次发行的《铁血骑士 》当年法国出版后,基本为张晓雨在法国积攒了不少的读者和粉丝。
《铁血骑士》内页
B = 外滩
Z = 张晓雨
B: 您说小时候就很喜欢画画,那时候会画什么?
Z: 小时候就是画打仗啊,外星人啊,男孩子还能画什么,男孩子只会画这些,应该说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喜欢,而且确实机缘巧合。我觉得我运气非常好,后来又能够进入美术专业学校专业学习美术,又在很合适的时间,受到了以日本漫画为代表的进口漫画作品的刺激,我也不愿意放弃我喜欢这个东西。
张晓雨在法国漫展上为法国读者签绘
一般说到坚持,听起来就是好像这是不是很痛苦或者纠结。但对于我来丝毫没有。因为就是喜欢,为我喜欢的一样事物,我常说 ,要看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了多少,而不谈它给你带来多少。
当然我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回报,当你觉得现实生活里面,我们说很浮躁的世界里面,能够找到一些很好的精神安慰,找到一点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象牙塔,那我觉得这个对象你可以结婚了,白头到老。所以我一直很快乐。
B:作为一个漫画家,选择在欧洲出版作品和在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Z:文化环境首先决定了合作方式不一样,欧洲,特别是法国,它的漫画文化非常发达。它还不像咱们国家,有意无意地好像会把漫画定位给小孩、青少年,他们不是,他们的漫画有给儿童看的,也有巨量是给成年人看的。从内容到形式上真真正正达到了百花齐放。
这样的环境很吸引像我这样的创作者,因为(自诩一下)我自己的漫画,本身并不是太商业化,偏文艺一点,制作的习惯受到了文学和影视的影响也比较大一些。
张晓雨在法国参加漫画节时与一帮漫画家在餐厅聚餐,这家餐厅接待过全世界各地的漫画家,每一个来访的漫画家都会在餐厅留下自己的作品,张晓雨则在门框上画起了他喜欢的猫咪:“大猫咪是我的感情星球……”
当初就对欧洲这个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的,不管说什么,只要在不违反我创作原则的前提下,我都愿意去配合对方去修改,修正和调整自己,就是这种调整修改和调整,才是真正融入一个文化环境的重要过程,如果我自己就是板着,一点都不想让,那不管接触再久,都不可能完全融入一个环境。
B:欧洲读者喜欢哪些题材的漫画更多呢?和中国比有很大不同吗?
Z:肯定有很大不同。我们儿童流行的是《喜洋洋》。从低幼,到青少年基本上就题材内容很缺乏,欧洲会有很多类似于历史题材、感情世界的,文学改编、科幻类、幻想类的也有很多。选择一多,读者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
B:既然这样,中国漫画发展到现在存在硬伤吗?
Z:说我自个儿吧,毕竟画了这么多年,也算是中国漫画作者的一个代表,在创作中我也有很多感悟,有一些是觉得特别需要把自己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才思考的问题,当我们说故事,我们得知道好的故事是什么?看完我的漫画,能马上知道这个故事在说什么吗?
好的题材、故事,它可能一开始在用文学语言来表达,可以是小说可以是电影剧本,当要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漫画,最重要的就是分镜头,它怎么把故事讲好,再去谈绘画技巧、线条、构图、造型、色彩,这些关键部分很难看到、摸到,但真真实实是最重要的。
除了故事,我们的编辑团队、市场开发的团队相对也都比较稚嫩,跟日本相比,就是一个小学生和博士后的身份在对比。但没有好与坏的差别,只有美与丑的对比。当能百花齐放,我能选择我喜欢的,那就是很好的了。
采访、文 : 刀客
图片由张晓雨提供 部分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由「外滩画报」(the-bund)原创,欢迎分享、留言,禁止未授权转载。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画报(the-bund)"
你可以试试点击下面这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