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朋友聊天,她给我讲了一件发生在她身上的有意思的事儿。
说有一次,跟朋友们在一起聚会。大家玩的挺开心顺畅的,彼此也开玩笑,气氛轻松。
过了两天,她收到一个信息说,上周末的聚会里,她说了句话让一位同事感觉到被攻攻击了。
我这朋友一头懵。发生了啥?说了啥?
细细一想,她大概知道这事儿可能是有一些误会。
但是对方那么强烈的情绪扑过来,又仿佛很肯定的样子,让我这朋友心里有点不确定了。
于是,她找了当晚的另一个同事,请她看一看,那么说是不是会让别人不舒服。
那同事说,就是正常的一个很小的幽默玩笑。没有感觉到被攻击。
我这朋友开始变得更加确信一点。的确是个误会。
于是我这朋友惯常的向对方表达:哦,我没有想到这句话让你这么难受,很抱歉。
这句话说完了之后,这朋友说,她觉得他们之间的某种微妙的感觉看似在对方那边停止了,在她这边却开始汹涌起来。
当天晚上,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还和家人发生了冲突。
她感到不对劲,她不明白为什么这股无名火就这样冲着别人发了出来。我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她想到了那个同事。
那件事情让她很不爽,就是那种别人硬把一顶帽子给你带上,说你就是这样的,你就是伤害了我。然而,还不能推开她,就仿佛自己就是干了那件坏事儿。
“可问题是,我没那么做呀!”朋友挺生气的,我特别了解这种感觉。
在心理学上这就是投射认同发生了。
简单说,就是,对方给你投射一个她心中的意象,比如在这个事情中,那同事说,你就是攻击了我,你有敌意。
另一方面,在我朋友这儿,她认同了这个敌意,她感觉到的是我没有干这个事儿,你觉得我干了,我对这个很不爽,我对你真的有敌意了。
此时,双方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投射认同的回路。
我这个朋友感觉到的不爽,跟她那个同事向她表达的不爽是一样的,只是发生了一个转移——这愤怒的敌意的情绪从同事那里转到了我朋友这儿。
所以,那同事接收到我朋友的回应之后停歇了敌意,我朋友接过它,心里又无法承受,于是当晚又转移到下一位那里去了。
大家都很熟悉情绪转移,就是这样的意思,我受不了了就扔给别人或者其他的动物和物品。
但是这种无法消化的情绪难道只有转移吗?
我们有没有可能正本清源,是哪里起的就回到哪里去?
我跟我的朋友说,你想咋办?
她说,我真想把这个还回去。这个不是我的。
想把它还回去,是不想要再认同。
投射与认同的游戏可以因为一方的不认同而终结,你要有力量为自己发声。
我问她,你之前为啥不能说呀?
她说之前自己太害怕了,因为大家在一个单位上,担心说了会影响关系。
“可是这几天,我发现我很想跟那个同事保持一个距离,仿佛我的妥协只是维持了一个表面的和谐,我心里反而跟她更远了,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的感觉太难受了,我觉得我必须要说,我不能在继续受这个憋屈了。”
害怕影响关系是阻碍我们表达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很多时候人们活在被迫害的敌意猜想里,认为我们的表达以及对方的表达都带着强大的破坏性。
我这朋友同样是这样,因为恐惧,她选择息事宁人,结果把别人宁息了,把自己逼爆了。
她逼爆自己,是因为愤怒。
隐忍并没有带来她想要的亲密,这与自己的初衷相差甚远。
那么她为什又决定还是要去面对这个事情,跟她的同事谈呢?
她说,难受了几天之后,她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了,她同事不理她,觉得这个关系破坏了。她可以接受这个后果。
过了几天,她跟我说,她终于鼓起勇气跟她的同事讲了。
我好奇的问,你是怎样说的呢?
她说:“我就跟她说,我没干那个事儿。但这一次我感觉自己心里很平静。”
“我告诉我的同事,因为恐惧影响关系,我做了一次妥协的道歉,我认为这道歉不具有诚意。
如果是真的我伤害到了你,我愿意道歉,但是我没有丝毫想要伤害你的想法。
同时,我也想要告诉你:我没干那个事儿。你之前的表达让我感到很难受。”
她说,同事很感谢她的反馈,这帮助了那个同事看清楚她自己。同时也收到了她表达的对关系在乎的诚意。
于是,他们的和解就这样简单又戏剧般的发生了,堪称完美!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过程:
这件事上,开始她的确没有要攻击同事的意思。这个确认帮助她分清了这个敌意。
她感觉到这个情绪了,这(情绪)是她自己的部分,她的痛苦以及人格状态使她可以回来面对这个情绪。
她在尝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如果她不去说,就是放弃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责任。她会恨自己。
当她面对自己的恐惧,不再那么害怕失去的时候,力量就到了她的心中。此前的患失恐惧,阻碍了她的表达。
情绪处理好之后,再去表达,这是不带敌意的坚决,又是富有温情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