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威教授呼吁人们应该将对罕见病的关注转为常态化,希望罕见病365天每天都可以得到关注。蔡威教授在特医食品领域做出诸多贡献,包括提议将罕见病药物的进口药检从三批次改为两批次,获得国家积极响应,以及推动特医食品的加速审批和优先审批。其团队突破性研发低蛋白主食辅食,已上市面条、发糕等4款产品,计划年内新增4款并推出全球首款低蛋白巧克力,同步推进PKU特医配方粉注册;同时联合公益组织开设“专家+营养师”1小时深度诊疗服务,患者仅付50元即可获得精准方案;并肯定上海“一事一议”等区域试点加速药械应用。蔡威教授目标在特医食品领域实现国产化全覆盖,每年获批1-3个产品,让中国患者同步国际水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善联指出,最近中国已经启动了丙类目录作为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有效补充,为包括肿瘤疾病以及罕见病等其他疾病领域使用的创新性的高值药品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来提高药物可及性,有望进一步助推罕见病领域药物惠及更多人群。
江苏省十三届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贡旭敏解析罕见病保障“长三角模式”全国破题路径:江苏、浙江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覆盖目录内40%高值罕见病药物,五年实践验证1.5亿人口区域的经济可行性,破解“有药难及”困局。贡旭敏胡呼吁大众及媒体关注罕见病治疗领域,聚焦制度创新内核,助力2025年国家层面罕见病保障突破。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张璐莹指出,针对细胞基因疗法(如单针治愈血友病)面临的天价支付难题,需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真实世界数据长期追踪体系支撑疗效评估,并设计风险共担模式(达标付款、无效退款)的多方支付模式;国内应借力丙类目录扩容契机,推动惠民保及罕见病专项基金纳入新型的罕见病疗法,参照2023年以来特医食品逐步覆盖的路径,探索分层支付,推动尖端疗法从“技术可行”迈向“患者可及”。
凯西中国高级企业事务及市场准入总监张晶表示企业非常关注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近年来,罕见病药品注册审评审批加速,罕见病领域药品可及性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药品进入到医保以后,药物的可负担性得到提升,但是还需要通过医院列名才能保障患者的用药可及,这仍旧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不断地完善。凯西致力于罕见病创新药研发,目前还有8款产品尚未引入中国,主要用于皮肤罕见病、内分泌代谢罕见病、眼科罕见病、罕见血液病及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等,其中不乏患者当下唯一的治疗选择。凯西正在积极与国家药品注册管理机构、以及海南博鳌、北京天竺、大湾区等相关先行先试区合作,使得国外获批的产品可以快速进入中国,进一步提升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京东健康市场营销公益运营负责人余哲阐述京东健康构建罕见病服务生态的路径:作为资源枢纽,平台通过线上药房实现跨域药品可及(如黑龙江患者远程购得杭州特效药),破解3,000公里地域壁垒;联动病痛挑战基金会等机构定向捐赠特医食品(如克罗恩病、PKU患儿专项援助),探索“企业-公益-平台”共付模式;衔接患者用药与援助需求;2024年拟迁移线上药师管理经验至罕见病领域,分流居家服务释放医疗资源。余哲强调,京东健康将持续深化“链接者”角色,串联药企研发、诊疗资源与支付创新,以患者旅程为中心构建全周期支持网络。
病痛挑战基金会创始人、副理事长王奕鸥针对《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指引》报告做出解读。王奕鸥女士针对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等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指出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注意事项。当前,患者参与罕见病研发正处在从“抱团取暖”向“专业发展”的关键期,不碰红线、守好底线、突破局限、追求高线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患者参与时应关注的法规要求与伦理准则,在与相关方合作应做到避免利益冲突、中立、合规。基于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必要性,病痛挑战基金会发布了《患者参与罕见病药物研发指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