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研发客
《研发客》公众号由上海汐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行业资深中英文独立编辑记者创办。我们观察药物创新生态,报道临床研究与监管科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板书】精美物理部分板书学习 ·  12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它从尿里被发现,却从小吓唬你到长大……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交通未来: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研发客

创世纪 | 年度

研发客  · 公众号  ·  · 2021-01-01 05:00

正文


如果说1997年,诺和诺德在北京的研发中心是拉开中国新药研发的序幕的话,那么,千禧年可以说是创世纪的开始。
2000年的10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 两个月后,一位33岁海归青年在上海外高桥创立了一家CRO公司叫做药明康德,2001年,另一位36岁海归女青年回到上海开始筹办一家做新药的创新公司和黄医药,在更早的三月,一位38岁的“大侠” 在深圳创办了微芯生物。

在那个没有通风厨的年代里,千禧年前后回国那批的海归博士们成为中国新药创新最早的拓荒者 在那个年代里,无论从资金、政策、人才等各个方面,都不适合创新。没有资金支持研发,很多带着新药梦想回国的海归们只能给跨国药企做研发外包服务,在这段时间里涌现一大批CRO企业,比如1998年成立的凯莱英,2001年成立的Epitomics, 2002年成立睿智化学,2004年的康龙化成、美迪西,以及临床CRO巨头泰格医药,2005年的桑迪亚、保诺科技,2006年中美冠科等。

在同一时期,跨国药企也开始加快在中国布局研发中心,2004年,首批40名化学家入驻罗氏中国研发中心,2005年成立的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则侧重于支持临床试验统计及数据管理,2007年GSK在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和诺华上海研发中心将这波研发投入推上高潮,之后2008年,赛诺菲成立中国研发中心,2010年诺华宣布10亿美金升级中国研发中心。

这十年是人才回归的黄金时代,大量人才随着跨国企业和本土CRO扩张步伐,回到他们出生的祖国,也为创世纪的下一个高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生态环境正慢慢形成 。2007年,40岁的李革带领着药明康德在美国上市,CRO的蓬勃发展让biotech有机会打破大药企在新药研发的垄断,2008年,礼来亚洲基金成立,则标志着资本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在人才和资金准备好了之后,中国创新药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009年,杨大俊和郭明、王少萌一起开始了亚盛之旅。在天津, 宇学峰、朱涛、邱东旭、毛慧华,四位学者从加拿大回国的伙伴,开创了康希诺生物,同年,John Oyler很不情愿的卖掉了一手创立保诺股份。2010年,他和王晓东、Peter Ho、Pearl Huang开始搭建百济神州, 同年,来自和黄医药的潘柯开始摸索中国专科创新药企寻找亚洲的彩虹。
延伸阅读
亚盛的兵器谱
康希诺:四位创始人携手开辟疫苗研发新天地
王晓东:大道无形,不要给科学家任何预定目标
探索中国创新药企的专科之路

2011年,俞德超也开始他的第二段旅程在苏州创立了信达生物。 同年,原罗氏的CSO陈力创办了华领医药。
延伸阅读
信达这五年
华领糖尿病首创新药临床之旅

2012年,离开Genzyme一年之后,薛群开始建造北海康成的桥梁。 罗培志在履行完和默沙东合同之后,创立了他的第二个公司天演药业,同年,君实生物成立,来自中美冠科的夏瑜创建了康方生物。
延伸阅读
取道台湾借力药明,北海康成探索新药研发模式
天演药业:借力人工智能领跑抗体研发
君实生物姚盛:陈列平教授教会我做研究要甘于寂寞
康方速度

2013年歌礼正式成立。2014年,当年36岁的女青年杜莹,在她49岁时准备再次问鼎。 李宗海用细胞治疗开启他的科学济世之路。 2015年,康宁杰瑞徐霆与刚加入思路迪一年的老友龚兆龙决定一起来开发他已经研究5年的KN035。 同年,来自保诺崔霁松开始了诺诚健华,周国瑛和倪东耀,两个上海人在全国跑一圈之后,最后决定在深圳开始做溶瘤病毒。
延伸阅读
歌礼上市之路给我们的启示
再鼎:奔跑在再次问鼎的路上
康宁杰瑞:小而美地成长,探索新研发模式
思路迪新药临床研究团队:每一项诊断都是为了药物开发
PPD加注中国与亦诺微达成合作

2015年,还有两个记者开始写研发客记录创世纪。
延伸阅读
我13年的媒体生涯

2016年,江宁军开始掌舵基石药业。 同样来自赛诺菲的王劲松和铂医药。 臧敬五将三镜生物正式更名为天境生物,确立了引进和自主研发双管齐下的策略。 刘华涛看到了TLR7/8的潜力,计划着将2012年诞生的小鸟枪升级成78式大炮 。
延伸阅读
设计基石
和铂医药:专注细分患者需求,提升行业创新实力
天境生物:只做最好的创新
PD-1耐药后TLR7/8激动剂能否带来转机

2017年,Celgene的老兵梅建明和叶小平谈起他的德琪计划。 王立群和李怡平分别带领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不约而同将当时最先进的细胞治疗技术带进了中国。 2018年,同样来自于江西医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丁健和董瑞平决定将各自公司合并成海和生物。
延伸阅读
梅建明与德琪:从创药救母到立足中国
复星凯特益基利仑赛上市可期
药明巨诺CAR-T开发布局
海和生物:新药开发全球共赢

2019年,冯文昌和他强生的老战友们开了新公司叫拓创生物。 离开拓臻的胡海迪和他艾尔建老同事们重新聚焦眼科创建了极目生物。
延伸阅读
药物研发需要的不只是运气
极目生物宣布3200万美元A轮融资,积极推进创新眼科疗法

在这个黄金的10年里,中国涌现一大批生物技术公司,比如 开拓药业 复宏汉霖 东曜药业 派格生物 索元生物 瑞博生物 岸迈生物 来凯医药 爱科百发 瑞石生物 英派药业 德益阳光 万春医药 圣诺制药 丹诺医药 创胜生物 益方生物 礼进生物 科望生物 创响生物 、本草八达等,假如我要在这里一一列举可能要列到明年。 这些创新药企兴起离不开创世纪前10年的基础。 在这十年里,政策法规也逐渐成熟,2015年1月,毕井泉走马上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7月22日,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为2017年中国药监局加入ICH清除了障碍,加入ICH,又为中国的创新走向世界解决了最后一个难题。2018年,香港联交所为创新药企开启了上市大门,2019年科创板,让我们又多了一个选择。

刚过去的2020年,因为新冠病毒肆虐,必然成为很多人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也必将成为中国创新药的里程碑,不仅是因为泽布替尼成为第一个在中美上市诞生在中国的新药, 国产PD-1药物全部进入医保,天境的CD-47授权给AbbVie,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创新能力。 和2003年SARS爆发时候对比,我们现在有了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的康希诺,有了能生产中和抗体的君实,有了天境的抗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中和抗体来对抗重症的细胞因子风暴,有了和铂的H2L2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

旅程才刚开始


回看过去20年,你会发现我们已经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10年或是更长时间去努力改变。如果说,上半篇,我们回顾了过去,那么在下半篇,我想分享一下,我听到看到的很多问题。

首先,二级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估值体系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机构投资者无法判断数据或是其他消息给公司会带来什么样影响,多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制药本身的技术和法规门槛都非常高 。另外还有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临床数据意味着什么,能在未来带来多少收益,这就需要有人能预测5年之后市场竞争格局,中国医药市场数据不透明,让这种预测难上加难。美国也花了大约15年时间慢慢形成系统biotech估值的体系,我们还有时间。

从估值就自然而然让我们想到了第二个问题,医保谈判对创新药企影响。这是我在11月的百华年会,听到最多人抱怨的事。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需要医保局吧。 2018年3月成立的医保局,最首要的目的就是医保基金的安全。 为什么说是安全呢?我们看一下近几年的数据就知道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生育保险,三大基金在2015年总收入大约在1.48万亿支出1.25万亿左右,而到2018年,基金收入2.18万亿相对于2015年增长了约47%,支出也增长到1.83万亿增长约45%。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同期三年里中国GDP大约增长22%。更令人担心的是2018年基金收入的增长率在11.4%而支出增长率是13.6%。2019年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了11.8%和13.7%。

如果没有控制的这样增长下去,过不了多久,医保基金就可能会破产。因为经过那么多年医保扩容,我们医保已经覆盖了13.5亿人相当于95%的人口了,基金收入增长将会趋于平稳,所以截流将是重点, 所以,才有了医保谈判、集中采购来严格控制基金支出过快增长

医保局做到了吗?好像是的,根据医保局公布的2020年1-10月份的数据和2019年同期比较,基金收入增长是2.83%,而支出增长是0.33%,如此低的增长率也不排除疫情可能带来影响,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结算问题在最后两个月出现比较大增长。

搞清楚了支付端,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了。假设在医保目录有个100亿药物,我们能用80亿的药能解决同样的问题,那医保局当然愿意支付。每年调整目录药物省下的钱和医保增量就是医保用于支付新进药物的上限。如果按照2019年2.08万亿支出全部用于支付新版的3692种医保药物的话,每种药品医保支付大约在5.6亿,在按照40%自付比例的话,那就是平均9.4亿,但是,医保还需要支付医疗服务和器械的等其他费用。

这就引到了下一个问题, 同质化竞争和专利的问题

假设我们有10亿元的支付能力,每年拿出20% 作为研发投入的话,10年20亿,10年之后我们还能研发出下一代产品,但假如有10家来瓜分这块蛋糕的话,恐怕10年之后谁也没有资金来完成下一代药物开发。

去年,作为唯一一个在医保目录里PD-1信达的达伯舒(信迪利单抗)销售突破25亿应该不是问题,今年,其他四家进入医保之后,必然又有一番恶战,特别是在霍奇金淋巴瘤、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三家都有获批适应症。去年上半年销售达到4.26亿的君实特瑞普利单抗获批适应症相对小众的黑色素瘤避开最激烈的竞争,进入医保后有望把Keytruda黑色素瘤市场占下。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还有肝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癌三个较大适应症,或成为最大赢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