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际法前沿
公众号将发布涉及国际法内容的中国重要外交政策、理念举措以及中国在相关国际法领域的实践动态和立场主张等信息,为关心中国国际法事业的同仁提供一个分享信息、交流意见、促进研究、凝聚共识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际法前沿

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生物勘探

中国国际法前沿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4-22 12: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环绕南极洲的南大洋被称为世界第五大洋,面积约380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与之相关的人类活动是南极国际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南极条约》体系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南极传统和新型开发利用活动的代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生物勘探都是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两大南极活动,体会它们的发展和变迁。

一、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1)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

CCAMLR标志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于1980年签署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下称《公约》)。《公约》于1982年生效,是《南极条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南极渔业活动的基本法律依据。《公约》第二条规定,本公约的目的是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就本公约目的而言,“养护”一词包括合理利用。

根据《公约》设立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是南极海域管理生物资源的多边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养护措施以及渔业管理政策。 委员会旨在确保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在《南极条约》体系的管控之下,并且不会对目标物种和泛南大洋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南大洋环境特殊,生态系统脆弱,委员会所制定的养护和管理措施较之其他渔业组织都更为严格和细致。为了使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南极的三大类渔业资源——冰鱼(icefish)、犬牙鱼(toothfish)和磷虾(krill)——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划分固定的作业区,渔业活动必须遵守有效的养护措施和季节性禁捕期等。

公约规定的2013至2014年度鳄头冰鱼

(学名Champsocephalus gunnari,用\\\表示),

犬牙鱼(学名Dissostichus spp.,用 表示)和磷虾

(学名Euphausia superba,用///表示) 渔场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例如,根据养护措施51-01,在任何一个渔季(每个渔季开始于12月1日,截止于翌年11月30日),在48.1、48.2、48.3、48.4区的磷虾总捕获量都必须限制在561万吨以下;根据养护措施22-08,禁止在深度低于550米的区域进行犬牙鱼探捕等。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全面的养护措施有效地监督了各国在南极的渔业活动,保证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CCAMLR部分养护措施一览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2)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上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在南大洋开展渔业活动,作业对象主要是冰鱼、犬牙鱼和磷虾等。


冰鱼的主要捕捞品种是鳄头冰鱼(Mackerel icefish)。上世纪70年代,东欧国家率先开展鳄头冰鱼的捕捞作业,1983年达到顶峰,捕捞量为惊人的20万吨。为了防止冰鱼资源枯竭,针对鳄头冰鱼的捕捞活动在90年代被CCAMLR禁止。解禁后,鳄头冰鱼的养护活动更加规范,迄今其捕捞量一直保持在极低水平,主要捕捞国包括澳大利亚、智利、法国、英国等。

48、58、88区鳄头冰鱼历史捕获量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犬牙鱼的捕捞活动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迅速发展。犬牙鱼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巴塔哥尼亚犬牙鱼和南极犬牙鱼。它们是非常珍贵的鱼类,被称为“白金”(white gold)。目前,澳大利亚、智利、西班牙、法国、英国、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的监督下实施合理的犬牙鱼养护活动,捕捞量趋于稳定。

48、58、88区巴塔哥尼亚犬牙鱼历史捕获量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磷虾是最主要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对象。1961年,前苏联在南大洋首先开始捕捞南极磷虾,当时两艘考察船共捕捞了约47吨磷虾。1972年2月,前苏联确立了旨在考察和开发南极生物资源的“南极勘探计划”,派出几十艘渔船和加工母船,在南大洋开展调查和捕捞作业。日本是继前苏联之后第二个进行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的国家,除了南极磷虾捕捞外,日本还于1981-1982年进行了南极磷虾渔场调查。

磷虾(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1982年《公约》生效后,针对磷虾的养护措施更为严格。从90年代开始,磷虾捕获量趋于稳定并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磷虾历史捕捞量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人们捕捞南极磷虾最初的动机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但后来发现,除了恶劣的渔场环境使得捕捞、物流和后勤保障十分困难外,产品的加工也存在着许多技术和条件上的限制。早期的南极磷虾大多被用于水产和畜禽养殖中的饲料或种植农作物的肥料等初级产品,其低廉的价格根本无法与巨大的投入相匹配,无法实现盈利。

捕捞磷虾的渔网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不过,食品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全球渔业资源的日益紧张,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南极磷虾。由于磷虾属于寒带海洋生物,具有较为特殊的营养价值,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较大。随着捕捞和技术加工的不断进步,磷虾的用途逐步扩大, 人们先后开发出专用的饲料添加物、日常食品、调味品、保健品、医药级鱼油和其他营养提取物等多种磷虾产品。产品附加值的不断提高,为人类将磷虾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商业化 运作提供可能。目前,南极磷虾产品主要生产企业大多都将目光瞄准下游高端产品的研发,同时,他们还大力开拓亚洲地区新兴市场,希望以此推动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

磷虾制成的鱼油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根据CCAMLR 2010至2014年的数据,在磷虾捕捞国中,挪威的磷虾捕获量最大,占比58%,其次是韩国(19%)和中国(10%)。

各国磷虾捕捞量

(图片来源,CCAMLR官网www.ccamlr.org)

中国一贯重视对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严格根据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制定的养护措施进行渔业活动。磷虾是我国目前在南极的主要捕捞对象,自2009年开展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磷虾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科研评估,可持续开发利用南极磷虾资源,截至2016年,年均磷虾产量约3万吨。以磷虾为代表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南极生物勘探和开发

南极大陆及其附属海域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对南极生物的勘探活动始于20世纪初,勘探对象包括鱼、虾、海豹等。

浮游植物在南大洋中大约有400 种,它们被誉为“海洋草场”,为南大洋的食物网提供了食物和能量。

(图片来源: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国合作的逐步深化,南极生物勘探的种类不断增加,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南极生物勘探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勘探对象开始聚焦在南极生物化学物质及遗传资源方面。


自2002年英国首次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提交关于南极生物勘探的工作报告以来,南极生物勘探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南极生物化学物质及遗传资源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制药(例如南极海绵动物抗肿瘤活性海洋天然产物就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癌症的药物)、食品、化工、生物技术、分子生 物学、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等工业应用领域,成为各国开发战略资源的重点之一。

微生物(图片来源: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领土的主权声索,南极的生物资源也就无法纳入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因此《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规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法律,不适用南极的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在南极这一法律地位特殊的地区获取的生物资源专利权的申请如何界定,成为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

生存于植物丛中的微生物

(图片来源: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

由于南极生物勘探活动产生的政治与法律问题异常复杂,有关其规则的制定仍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讨论过程之中,形成规制南极生物勘探行为的法律制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美丽南极(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总结


“变中有稳,稳中出新”,是对南极活动发展与变迁的总结。一方面,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为代表的南极传统活动在《南极条约》体系框架下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以生物勘探为代表的南极新型活动又给《南极条约》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和新变化下协调与平衡南极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南极国际治理的重大问题之一。

往期精彩回顾:

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当北京遇上南极

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鸟瞰南极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关注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