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T价值
牛散集中营;研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专注于ST股的价值发现与风险提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证监会发布  ·  习近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 ·  10 小时前  
概念股逻辑  ·  探讨DRG/DIP概念股:国内医疗信息化企业一览 ·  昨天  
固收彬法  ·  广纳贤才,固收求职看过来! ·  3 天前  
飞哥带你看市场  ·  该跌不跌,难道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T价值

一线投行大佬:我对并购市场的五点猜想

ST价值  · 公众号  · 股市  · 2017-05-04 20:31

正文

重组股投资者都很关心:当下并购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拟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都是怎么想的?

今天, ST价值(微信公号:st-jiazhi) 经劳阿毛授权,刊登《关于并购市场几点小猜想》一文 (首发于微信公号“劳阿毛”,ID:lao-a-mao,标题刊发时有改动)

劳阿毛系知名并购专家,华泰联合证券执行董事,著有《劳阿毛说并购》,感兴趣的可以买来读读。

我们之前还发布过他的文章 如何计算A股借壳成本?实践中“壳”市值30~40亿 ,感谢一线资深人士提供观点。


最近两年资本市场变化还是挺大的, 主要体现在IPO的加速及审核发行常态化、再融资政策收紧及对并购重组的严格监管等。

市场数据也有了相应呼应,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案例数急剧下滑。尤其对于并购重组而言,似乎冷热切换就在弹指间,昨天还各种热议壳、市值管理及并购基金等,突然就潮水退去降温那是相当明显。

在IPO提速带来新的繁荣下,并购似乎显得有点尴尬,市场也略显些迷茫。作为投行最前沿的从业者,忙碌之余也不停地思考,如何看待当前并购的降温,A股并购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猜想1:中小企业更容易IPO,会转化为并购主力军


现行的IPO审核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且 更侧重于合规性审查而非企业的价值和成长性考量。 所以,运行规范的中小企业更容易实现上市,统计数据也支撑了这个观点。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上市后单纯通过内生式的成长是难以满足投资者预期的,借助资本市场外延式扩张也是普遍需求。

随着IPO的提速及常态化,次新股在股票市场的溢价率会降低。只有盈利能力更强和更有成长性预期的公司才能支撑更高的市值,进而让资本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简而言之, 从拟上市企业而言,IPO绝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多数公司实现上市后,都有颗跃跃欲试的并购扩张的心。


猜想2:再融资审核收紧,并购成为资本运作首选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进一步收紧,包括间隔18个月的要求让再融资的频率大大降低,市价基准日发行也增加了发行难度,同时股本扩张限制也遏制了单次的融资规模。

原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再融资获得资金,要么是满足新建项目投入,要么进行现金并购。 而再融资新政让上市公司持续融资越来越难,对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来实现成长更为侧重和依赖。

另外从规则上讲, 并购重组的配套融资不受间隔18个月的限制,而且结合并购重组的融资手段更具有多样性,并购重组行为不但承担企业外延式扩张的职能,从某种程度也是上市公司缓解融资压力的手段。


猜想3:并购标的供给短期紧缺,市场会逐步建立新的供需平衡


IPO的提速改变了很多被并购企业的想法,很多都试图通过排队IPO方式实现直接上市,直接导致当前并购市场“标的荒”现象,也是当前并购交易成交难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跟被并购相比,直接上市的溢价比较高且股票被稀释小,从股东的财务收益更大。另外,IPO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审核而不是发行,相比较而言并购的谈判博弈更为复杂。

有人会说,IPO的提速和发行常规化会对并购标的供给形成巨大冲击,只要IPO路是通的,从理性的角度而言没人能接受被并购。

其实这事应该从动态逻辑角度去分析,企业之所以选择IPO不是以为路径不同而是因为估值差异。在成熟市场企业的证券化退出主要方式不是IPO而是并购,主要是并购的价格普遍会高过IPO的价格。

首先相对于IPO的参股权交易而言,并购是控股型交易是具备溢价条件的;其次是并购基于交易的相对性和整合协同,收购方可能会给出更高的价格,这是成熟市场很多公司会被天价并购的原因所在。

另外,A股的政策变数也多,目前IPO的快速审核是否能够持续也有不确定性。若发行完全市场化则会出现发行价格下滑,而并购价格可能会更有优势。

若监管为了保证发行继续管控IPO发行节奏,那很多企业IPO有难度也可能会接受并购。

总之,对于很多拟IPO企业而言,管制红利和市场红利不可能兼顾,无论处于被动还是主动,被并购依然是多数企业大概率的归宿。


猜想4:借壳交易不会消失,但不会是市场主流


曾几何时,借壳上市差不多成了并购重组的代名词,乌鸡变凤凰的案例频频发生。监管也出台了种种政策,旨在提高借壳门槛和限制类借壳操作,但似乎都没法遏制市场的借壳热情。然后最近半年随着IPO的提速,近期的借壳交易几乎很难发生。

其实,在现阶段借壳很难发生的逻辑也比较简单。IPO提速使得直接上市综合成本变低,直接上市变得优势更明显。而壳价格的回落既需要时间,核心在于壳价格核心是被借壳上市公司的市值,而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市值的因素比较复杂。 在当前环境下,借壳的股权稀释的高成本让借壳交易很难谈拢。

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借壳就不会发生了呢?其实也不是,成熟市场依然有借壳交易的发生。主要是并购市场的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而市场最终会平衡借壳需求和供给。借壳交易在很长时间也会存在,但交易数量会很少不会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

其实,最近借壳的交易数量增多趋势。主要有几个原因,有些具备IPO条件的企业对于后续IPO的周期和政策变化有所顾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借壳方式快速实现上市。

另外,有些企业的特点比较适合借壳,比如盈利好估值压力小且持续经营能力强,但历史严格规范稍弱,在借壳审核下具备明显优势。

同时,壳的市值和交易条件也在下调,原来没有条件借壳的企业也具备的交易基础,也给了些特定企业可以借壳的机会。


猜想5:IPO常规化有利于敌意收购的活跃


敌意收购出现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导致股票从基本面角度具备投资价值。其次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取得控股权就可以很容易掌控公司经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