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风电行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文中提及了台风登陆中国、气候变化的冲击、风电行业的价格战与质量问题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等问题。
文章讨论了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问题,并指出中国受此影响严重,特别是在高温酷暑和台风暴雨方面。
文章详细描述了风电行业的竞争状况,包括风机制造商为了市场份额进行的价格战,以及由此带来的质量问题。文中还提到了风机在极端天气下的表现,以及行业面临的安全隐患。
文章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包括新能源车在事故率、保险费用以及维修成本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此外,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以及车企如何通过收购保险公司等方式来缓解用户的保险焦虑。
文章最后引用了康拉德·劳伦兹的实验,探讨了竞争与人性的问题,指出过度的竞争可能导致忽视物种延续的常识。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文/青城桢楠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今夏烈日炎炎,飓风不断。
江南地区被烤干,上海经历了持续40多天的极端罕见高温天气,接近历史极值。
数据显示了这一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SDG工作组发布《中国极端高温热浪灾害的强度和频率(2020)》一文,本世纪以来,全国有5个年份极端高温热浪异常偏多,即2000、2003、2010、2013、2017年。
这5年中,全国7个分区均有2~3个分区发生较为显著的极端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年际波动较大,大体上各分区每5~10年均会出现一次极端高温热浪异常偏多的年份。
实际上,本世纪以来基本每5年左右,中国约三分之一的区域会经受接近或达到历史纪录的极端高温天气,特别是最近每年都发生了较大范围或较高强度的高温热浪事件,高温热浪席卷全国,以往不容易受影响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也受到了重大影响。
气候将如何改变,人口、土地、生态的脆弱性如何评估,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一些物资是否能够抗台风、抗极端天气,值得认真关注。
1961~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图源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
2024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播报了一条有趣的气象新闻。说2024年的台风,总是路过,而不经过。截至9月3日,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一共3个,比往年少2个。
看上去两三个差别不大,但对台风这种级别的气候现象来说,从5变成2,是非常大的变化。
就在人们以为,2024年的台风也许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时候,9月6日,10年来最强的台风“摩羯”登陆了。
17级以上,每秒62米的超高强度飓风席卷海南文昌,造成600亿元经济损失,和很多人员伤亡。
在肆虐了64小时之后,“摩羯”走了,留下一连串的问号。
最大的问号是,为什么抗台型风电机组,会被台风压垮。
抗台风的风机,被台风压垮了
“摩羯”走后,网络上流传最快的是一组风电机组被折断的照片,该机组位于海南文昌木兰湾沿海。
据财新网9月8日消息,多台受损风机位于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文昌段海岸线,有的风机塔筒甚至被拦腰截断,它们均属于华能集团旗下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这一项目全称为华能海南公司文昌风电厂“以大代小”增容改造项目,目前该项目处于扩建中,尚未发电,原本计划的竣工日期为2024年10月。
第一财经9月7日消息,华能海南公司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被台风折断的风电机组大概有五六台。“项目还在扩建当中,目前还没有发电。”他同时向记者介绍,这些风电机组均买有保险。
有风电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一台6.25MW抗台型风电机组总造价近上千万元。就直接经济损失来说,5、6台千万级别的风电机组似乎不大。走保险经济损失就更低了。
可引发的关注度,却远超几千万损失。
在雪球、抖音等诸多平台上,很多人质疑,为什么标注了抗台型却不抗台?有人迅速扒出了相关风机设备制造商——运达股份。
9月8日,界面新闻联系风电整机商运达股份后得到以下信息:
项目正在建设期间,机组尚未通电并网,台风风速已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要求。项目未通电,意味着风机的偏航系统无法发挥作用以调整受力角度,减轻台风的冲击。
关于国家标准这一点让人比较好奇。
按照界面新闻求证的信息,“摩羯”是远超国家标准的,而如果未来登陆的台风,都是“摩羯”这种类型,是不是意味着,目前的风电,根本无法应对?
在查阅了国家标准后,我们发现更有意思的事情。
现行的国家标准为《GB/T 31519 台风型风力发电机组》,2025年5月15日发布,2016年2月1日施行。
牵头起草单位刚好就是运达股份。
《GB/T 31519 台风型风力发电机组》中,对于台风最大风速的描述为50年一遇。而根据最大风速设计的国标,认为54米每秒可以覆盖96%以上的数据。
本次登录的“摩羯”,平均风速为每秒62米,华能海南公司文昌风电厂所在地,距离台风登陆最近距离仅为7公里,最大风力可能达到了83米/秒以上。
无论是62米每秒,还是83米每秒,确实远超出国家标准。
问题是,这届台风不太听话。
据环球零碳9月9日的文章,华能文昌风电的招标文件里清楚的写到,按照最大风速50年一遇来设计,符合国家标准。
问题来了,国标是不是定得太低了?
现在的气候状况,高温酷暑已成常态,飓风暴雨也是多发,过去的非常态、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到现在成为高频词汇。而且,从统计学意义上,一旦突破了五十年一遇,再突破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如果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风机制造是不是已经和现实脱节了?
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网的消息,新的国家标准,抗台风的机电组标准正在起草,起草单位还是运达股份。
海上风电也搞拼夕夕?
在一些投资者眼里,运达股份在风电行业有一个别称,风电界的拼多多。
靠“性价比”路线,运达股份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2024年3月,在彭博新能源的统计中,运达股份排名上升到全球第四、中国第三。
2023年是运达股份第一次装机量超过10GW,且和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的差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窄。
据太平洋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运达在陆风领域的新增份额,已经超过传统豪强的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以及远景能源等公司。
主要手段很熟悉,用相对低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
追求规模,势必会牺牲利润,这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这种极端内卷型行业的“宿命”。
运达股份的财务数据能体现“卷”的意义。2024年上半年,运达整体毛利仅为13.24%,是主流整机厂最低的。
据财联社援引风电行业观察人士消息,运达股份前期低价订单较多,因此毛利率表现不佳。
很难想象,运达股份半年86亿收入,只创造了5580万的扣非净利润,销售净利率只有可怜的1.72%。
运达某种程度是风电行业的一种缩影。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风电行业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风电整机企业的毛利率全部跌破20。
股市里有一个逻辑,就是发电企业是最受益于新能源设备公司内卷的。一方面成本在降低,一方面用电需求在提高,电价一涨再涨,是躺赢的好生意。
从招标价格变化来看,也确实如此。
上图深蓝色的那条线就是招标价曲线,能看出来,是一直在降低。
据北极星电力网 2024年9月5日的消息,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目前,在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招投标中,年度加权平均中标价以及大量单个项目中标价,都已经低于风电机组的成本。
秦海岩具体说到:以6.25MW机型(不含塔架)为例,其直接材料(仅考虑构成整机的各种部件,包括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以及构成整机的主要材料,包括电缆、高强度螺栓、润滑油/脂等)成本约为1200元/千瓦,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质量控制成本、物流成本约为200元/千瓦,在不考虑研发成本、营销和销售成本、管理费用、间接费用、环境与社会责任成本的情况下,机组成本已接近1400元/千瓦。
而中国陆上风电机组(不含塔架)的加权平均中标价已经从2012年的4000元/千瓦,降至2023年的1500元/千瓦,2024年1—7月进一步降到1400元/千瓦。部分项目的风电机组招投标价格甚至低于直接材料成本。
秦海岩非常痛心的说,依靠低价恶性竞争获取订单后,面对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中标企业要么难以真正完成产品交付,在造成大量违约的同时,也会阻滞项目的开发建设进度;要么交付的产品存在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问题,给项目运营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据北极星风电网消息,2024年5月,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的风机采购价格又创了海风新(低)纪录。
该项目预中标方折合单价为3039元/kW。
有意思的是,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项目也是抗台型,和这次被刮倒的要求一样。
我们一直有个疑虑,从常识考虑,如果设备公司都不赚钱,或者为了规模普遍长期牺牲利润,这样的设备,能保证安全吗?
新能源发展到现在,风电光伏的装机量不断创新高,在整个能源的结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这还不说中国自己和对外承诺的新能源进度表。
这么大干快上,如果质量出现问题,大规模回炉重造,不仅开支巨大,关键是,整个中国的用电安全可能出现重大隐患。
2023年8月31日,新浪财经曾经发表文章,说位于国电电力象山1#海上风电场(二期),印有运达股份Logo的海上机组起火燃烧,机组机舱位置涌出滚滚浓烟,火焰及浓烟之大,甚至将其中一只叶片完全遮挡。
常识的力量告诉我们,当一个行业,为了份额、为了规模,可以不在乎利润,玩命卷价格,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
根据全球海上风电健康与安全组织G+发布的报告,全球海风的事故正在大幅提高。
2023年全球共发生1679起海上风电安全事故,比2022年的867起增长了94%,几乎翻了一番。
2024年8月28日,海风亚洲发了一篇文章,题为风机事故频发,是质量失控还是技术瓶颈?
文中说到,2024年GE Vernova的Haliade-X型13兆瓦风机遭遇第三次叶片事故,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
有分析师认为,GE Vernova正在摆脱多年巨额亏损之际,财务十分紧张,如何在财务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处理质量问题将是GE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何止GE,国内的风机制造商,有哪个是财务宽裕的?
高负债,低毛利,想要活下去,似乎必须得牺牲点什么,下一次和“摩羯”差不多的台风登陆之时,我们会不会再次看到,风机倒塌的新闻?这样的牺牲,还要多久?
新能源汽车越发展,质量越差?
风电遭遇质量困境,新能源汽车一直有。
2024年9月8日,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萧山一家五星级酒店传出出于消防安全考虑,禁止新能源汽车停进地下车库。
消息一出,舆论就炸了。有网友说这是“歧视新能源车”,燃油车也会自燃。不少官方媒体第一时间拿出电车起火率低于油车的专家言论。
我们相信常识的力量,常识告诉我们,在燃油车时代,似乎没听说出于消防考量不让燃油车进入地下车库的。
新能源汽车被针对,到底是“歧视”,还是某种程度的谨慎?也许,用市场逻辑来解释市场行为,是最适合的。
从常识出发,如果新能源汽车更安全,保险费用相应的应该更低,反之亦然。现实如何呢?
8月29日,据电动知家消息,中国人保在中期业绩交流会上表示,由于新能源车的出险率远高于传统燃油车等因素,使得新能源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仍高于传统燃油车。
2023年在中国太保的年报里写道:根据太保产险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为310万辆新能源车提供保障约7.7万亿元的过程中,发现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比燃油车的出险率高出一倍。
保险公司对于新能源车的安全性测算直接关联到企业利益的,如果做出错误的评估,会出大娄子。
如果头部保险公司基于现实给出的结论是,新能源车的出险率远高于传统燃油车,那些专家的统计数字还有现实意义吗?
据汽车服务世界2024年9月3日的文章,自从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爆火以来,据保险行业统计的数据,新能源车出险后的单车赔付金额比油车高约30%至40%。
申万宏源研报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平均接近85%,保险公司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以车损险为例,新能源车中占比最高的家用车出险率高达30%,显著高于燃油车的19%,而且平均赔付金额也明显高于燃油车。
如果保费不提高,保险公司相关业务会是赔本赚吆喝;如果提高了保费,买新能源车吸引力会下降,在锱铢必较的时代,几千元的差距不是小钱。
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1日的文章,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商业险件均保费4139元。最近,一款近3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在网上晒出自己购买的基础版保险,包含交强险、商业险以及驾乘意外险在内的保费接近7000元,与一辆50万元左右的燃油车保费相差无几,再度引发热议。
2024年8月15日,各大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报道过如下新闻:
去年车险4000,今年就变成了6000,从没出过车险,保费高到1万。甚至有新能源车反映,自己的爱车保费涨价了3倍……类似的报道非常多。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在2024年越来越多爆出保费涨价?3月31日新华网报道,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总体来讲,保险公司费率是根据上一年的赔付率来计算的。如果上一年赔付太多,下一年保费相应就要高一些。”
上述逻辑说明了一点,2023年的新能源车出事故的比较多,保险公司赔付得多,所以从2024年开始不得不提价。
这个逻辑看似合理,里面有一个严重问题。
从过去耐用品的发展历史看,渗透率越高,社会接受度越高,应该对应产品的技术日臻成熟,
安全性不断提高。可从保险的变化来看,保费提高和新能源车日趋成熟两者是背离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
如果保险行业精算之后得出这一结论,也许意味着,在这一领域,技术的成熟度没有到临界点,并不必然带来安全性的提升,甚至技术成熟没有带来安全的提升。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内卷造成了这一矛盾现象。
当整个行业为了份额不断挑战价格底线的时候,价格折扣背后也许是质量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