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男孩想要吃油条,妈妈却觉得油条上火又不健康,就自作主张给男孩买了俩包子。
结果,男孩一看到包子,脸立马垮了下来,不满道:“我都说了多少遍,油条!油条!你怎么又买包子?”
“喊什么喊!好心买给你吃,还挑三拣四?你爱吃不吃!”
男孩抓起包子,就往妈妈身上砸去,然后就气冲冲地往学校方向走了。
妈妈气得在后面直骂:“长本事了你,看要不要饿死你!”
本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母子俩的“互相对抗”中愈演愈烈、两败俱伤。
孩子满心委屈,认为妈妈不尊重自己;妈妈感到心寒,觉得孩子没良心。
说的是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鼓起的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起来。
海格力斯的行为,就像生活中“爱对抗”的父母,为了一点小事和孩子计较、较劲、争输赢。
尤其是下面这3种对抗式教育,不经意间就把家庭变成了战场,把孩子变成了敌人。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说: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力斗争。
生活中,不少父母擅长通过权威去镇压孩子,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其实就是父母的胜负心在作祟。
就是一个生活中挺常见的场景,女孩犯错了,也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妈妈让自己静一静。
但妈妈则坚持认为女儿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所以仍训斥了女孩很久。
不可避免的,母女俩再次爆发战争:
“你今天的事情是对是错?”
“错了又怎么样!”
“错了改不改?”
“改啊,又怎么样?”
“该不该被教训?”
“该啊,又怎么样!”
整个视频持续了5分钟,我们不知道女孩做错了什么事情,可能她们自己都忘了为什么而争辩。
但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看似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在逼孩子认输。
“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威权、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真正会经营家庭的父母,一定是接纳在前,对抗在后;关系在前,输赢在后。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有一次开车带女儿上课外班。
当时女儿在后座喝咖啡,他随口便叮嘱了一句:“放在卡座上,别把咖啡洒了。”
“我刚想放你就提醒我,你说我放还是不放呢?我如果放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
要知道,牙齿和舌头在一起,尚且有磕碰的时候,更何况是家人之间的相处。
父母若处处要争个输赢对错,只会把孩子逼成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猬。
多给孩子一些接纳与理解,包容与退让,父母才能真正赢得孩子。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收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四年级儿子,特别叛逆,母子俩已爆发了几次大战。
在就餐时,她看似和沈教授聊天,注意力却一直在儿子身上。
儿子刚落座,她说:“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儿子拿起筷子,她说:“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儿子拿勺子喝汤,她又说:“你拿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短短一个小时,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儿子,在各种小事上挑毛病,纠正儿子。
肉眼可见的,儿子就像一个气越来越足的气球,直到不堪忍受,撑破、爆发,朝妈妈就是一顿吼。
对此,沈奕斐直言,总在小事上纠错的家庭,看似不打不骂,却让人窒息。
是啊,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当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得到的都是否定和纠正,他便会陷入无尽的内耗,在负能量的磁场里把自己逼伤。
博主
@吉米妈
的一位朋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
从小,分明是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事,朋友父母却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可着劲地挑剔。
比如,吃饭不小心弄脏衣服、水杯放错地方、门没关好……
因为害怕被指责,她每天的生活都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哪里做得不对,又惹怒了妈妈。
也因为长期的压抑和紧绷,她离家以后,也总是畏首畏尾,生怕哪里做得不好得罪了领导和同事。
她性格还特别敏感,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失眠焦虑,精神内耗非常严重。
一味挑错,就是一剂慢性毒药,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更会对孩子产生持久深远的伤害。
想起作者德赛莱说的:容忍和体贴,没有这两件东西,家庭还成什么家庭呢?
真正幸福的家庭,其实不是没有磕磕碰碰,而是有不对抗的智慧。
对无关痛痒的小事“装聋”,对不伤大雅的细节“作哑”。
有一位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曾向教育专家钱志亮吐露烦恼:自己越来越不喜欢与父母聊天。
原来,年轻人刚找到工作那会儿,每天都特别累,与父母视频聊天时,无意谈起初入社会的种种不适应。
爸爸听完,却没有安慰,上来就是一堆大道理:
“世界上哪里有轻松的工作,大家都不容易,你需要适应。”
“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啊,就是吃的苦太少了。”
……
爸爸的话句句在理,但年轻人却再也不想多说一句话了。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通病。殊不知,父母自以为是的“良言诤语”,在孩子看来,只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与没完没了的唠叨。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传递的潜台词是:
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强硬地跟孩子讲道理,往往只能激起孩子负面情绪,让孩子彻底对父母关上心门。
孩子6岁前,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所以不妨让孩子多体验后果。
孩子脾气大,不尊重人,就让他尝尝被人吼骂的滋味……
孩子6到12岁,不会听父母怎么说,但会看父母怎么做,所以要多做榜样。
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在讲座中提及父亲如何教育子女时,这样说:
要说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可以用三个字总结,那就是‘不教育’。
从小到大,父母从没有给我们上过政治课,我们都是看父母怎么做就怎么做。
他们从不会说要这样或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默默影响我们。
如果无法给孩子树立好标杆,那即便讲再多大道理,终究都是一场空。
孩子12岁后,道理都懂,但就是不想听,所以要多谈感受。
教育专家贾荣韬的儿子,在高中时成绩一路跌到倒数,还数次参与群体打架,差点被学校劝退。
这期间,他没少讲道理,批评教育,但儿子就是知错不改。
直到有一次,儿子又被请家长,他见了儿子就表达关心,并递给儿子一个信任的眼神,告诉儿子:“爸爸理解你!”
他不再依赖说教,而是尝试说出儿子的感受和想法,让儿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
这种改变带来了惊人的效果:儿子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承认错误,并做出改变。
所以说,孩子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情绪和感受被看见。